落实《指南》从关注幼儿的需要开始
2018-04-03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赵爱云
■文/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 赵爱云 成 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至今,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学习与实践活动,努力理解《指南》理念,落实《指南》精神,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海森高主动学习理念走进我的心灵,让我深深感受到海森高主动学习理念与《指南》中倡导的理念非常一致,其中令我感受最深切的一点就是重视与关注幼儿的需要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系扣子”的故事再次呈现
记得20年前,我还是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曾带过一名叫亮亮的幼儿。亮亮从小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工作很忙,便将他全托寄宿于幼儿园。一开始我并没有特别注意他,但每天早晨起床,亮亮总是喊我:“老师,快来给我系扣扣,我扣不着。”我过去一看,原来他的衣服是背后系扣子的,就只好帮他系好。刚系好,亮亮伸手抱了抱我,我也抱了抱他。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亮亮的衣服几乎全是背后系扣的,每天都要我帮他系,我认为这样的衣服不太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更不适合全托的幼儿穿,于是建议他的父亲最好不要给他穿背后系扣的衣服。没想到亮亮父亲无奈地说:“没办法,这孩子就要穿背后系扣的衣服。”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又给他系扣子时借机问其原因,他神秘地在我耳边说:“我要不穿这样的衣服,你就不会过来了,我就不能天天抱抱你了,因为我喜欢我的赵老师妈妈。”我将亮亮紧紧抱在怀里,眼泪夺眶而出,我哽咽地告诉他:“无论你穿什么样的衣服,老师都会喜欢你抱你的……”从此,亮亮每天早晨起床,我都会第一个走向他互相拥抱,因为我深知,亮亮太缺乏母爱的关怀了……三年后,他结束了幼儿园生活,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阳光男孩。
二、“系扣子”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20年过去了,我已经送走了数不清的幼儿,自己也早已离开幼儿园一线成为一名教研员,但这个关于“系扣子”的故事还时常呈现在我的眼前。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脑海中常常出现那个穿背后系扣衣服、盼着我能给他系扣子的小小身影,这时的我才对亮亮在当时的奇怪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他的行为正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抚,是一种缺乏爱和安全感的典型表现,他有着迫切的 “被关注与被爱抚的需要”。而当年我出自本能的行为恰恰满足了他的需要,帮助他建立了难得的归属感,使他能够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从而能够健康、阳光地成长。但是,当时我还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只是单纯地认为照顾好幼儿是我的本职工作。而《指南》中反复提到的“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满足幼儿需要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密切关系。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帮助他们获得需要的满足,才能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事实上,“需要”是人们常常谈论与经历的一种内心体验,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满足程度直接影响个体身体与心理的存在状态及健康程度。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学说”中指出的: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故事中所谈到的正是幼儿的“安全需要”与“爱和归属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的不断满足与提升促进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幼儿作为一个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同样具备着各种生理与成长的需要,这是幼儿基本的权利,也是他们获得成长与发展最基本的保证。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前教育领域中,人们常常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幼儿园虽然与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但“上课”仍然是幼儿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幼儿园教师每天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备课、“上课”,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最关注的也往往是“一个活动的环节设计是否巧妙”“预定的教案是否完成”“教师的现场表演是否精彩”“幼儿是否能够配合教师的活动”……可以说教师做事情的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幼儿似乎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配角,许许多多像亮亮这样幼儿的需要则几乎很少被人关注。因此,能否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是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儿童观与教育观改变的关键。
三、《指南》让“关注幼儿的需要”不再遥远
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指南》,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其意义不仅在于第一次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一个文件的标题正式颁布,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3-6岁幼儿“在各个领域中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明示各领域的核心价值”,这些正是幼儿成长与发展所需要满足的重要内容,并且以“教育建议”的方式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有效地保证了教师对于幼儿“需要”的关注与满足。我粗略统计发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多处提及幼儿的需要,如“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和“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等。无疑,对幼儿需要的强调彰显着我国学前教育的进步,也为教师在《纲要》和《规程》精神指引下落实《指南》指明了方向。但是,想要彻底改变教师的儿童观与教育观,还需要教师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关注幼儿需要的意识
关注意味着关心和重视,蕴含着爱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主动地关爱。关爱的前提是了解幼儿的需要,但对一线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并不知道幼儿的需要有哪些、该怎样了解幼儿的需要。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培训、欠缺有关幼儿需要的知识外,幼儿的需要很难被认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幼儿教师并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幼儿需要的了解。正如一位学前教育专家所说:“或许我们不能完全读懂幼儿,但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幼儿。”作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应该努力树立并强化了解幼儿需要的意识,真正将幼儿的需要当作弥足珍贵的事情来重视。
2.要明确并掌握关注幼儿需要的方法
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只具有关注幼儿需要的意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接纳的环境,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将游戏活动作为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才会有更多表现自我需要的机会。正如朱家雄教授所说:“幼儿的需要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不能被教师直接了解。”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必须通过系统的观察,在日常的保教实践中有效地利用观察来识别幼儿的需求,客观地评价和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对于幼儿经常出现的、标志性的、非常特殊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予以关注。在关注的同时,教师要暂时搁置自己的理解或“前见”,尽量保有足够的敏感性,进入每个幼儿的生活情景和境遇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来读懂其需要,有针对性地支持和满足。
3.要将教师和幼儿的需要结合并转化
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师幼双方展开的双主体活动。前已述及,幼儿的需要是教育教学的起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教师作为其中的一个主体也有其需要,即完成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与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维果茨基曾经指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转变为按教师的大纲学习,通过学前教育,实现学习的转变,发展儿童的心理。”这就出现了如何结合和转化教师和幼儿需要的难题,而《指南》恰恰给予我们引领与鹰架,如:教师有一种强烈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需要和责任,而故事中亮亮的做法却有着被关爱的强烈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读懂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幼儿如厕问题也是如此,由于生理结构所致,幼儿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而每位教师都有创设一个稳定有序的一日生活秩序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幼儿如厕的需求及规律,在如厕等幼儿的生理需要可以及时满足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定时大小便的习惯,渐渐将教师和幼儿的需要得以有机结合与转化。
总之,通过对“系扣子”这个故事的剖析,我对学前教育领域多年倡导的“关注幼儿的需要”理念变得更加真实、清晰。通过反复学习《指南》和海森高主动学习理念,用科学的保教理念回顾和反思当年的做法,我的思考有了质的飞跃,从职业本能的反馈提升到关注并研究幼儿需要这样一种称之为“思想革命”的层次,希望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落实《指南》、科学施教与科学育儿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