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中东北民族文化联动问题研究
2018-04-03杨淑玉贝丽静
杨淑玉,贝丽静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4)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与沿线周边国家的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和俄罗斯、蒙古地域接壤,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历史认知矛盾、文化认同等的认知差异成为影响打造经济共同体的深层次障碍。如何促进各国文化的包容性,在差异中求同,是经济深层次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和俄罗斯、蒙古国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同宗同源,有相同的血脉和基因。如何求同,消除各民族之间历史的矛盾和文化认知的隔阂,成为促进经济合作、政治信任、责任共担、文化相容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联动原指地理位置相邻、经济基础和水平差异的不同国家、地区,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联动是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交融与合作。东北区域文化联动在本文中是指在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东北区域的民族与俄罗斯、蒙古的民族各民族的跨界文化传承与相融以及东北民俗资源的整合与转型。
一、俄罗斯、蒙古与东北民族文化联动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东北区域文化与俄蒙文化休戚相关。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融合了汉,先山戎、东胡、肃慎、乌桓、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锡伯等诸多民族。明朝年间,由于地域的关系,蒙古居西,女真居东,部分蒙古人进入建州女真各部,附属女真部落而居[1]。女真人也常常因生活困苦到蒙古人家中当佣工,努尔哈赤本人就曾在蒙古部中进行过劳作[2]。由于这两个民族的密切交往,语言、婚姻、生活习惯等民族习俗不断地进行相互交融。
由于地缘的关系,俄罗斯(苏联)对中国东北的影响尤其是黑龙江是巨大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抢占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从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成为两国的界河。原居住在中国的赫哲族被一分为二:中国的赫哲族和俄罗斯的那乃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俄罗斯人的音乐、舞蹈、电影、文学、艺术、戏剧、建筑、教育、科学研究等输入到黑龙江,俄罗斯文化进入黑龙江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五十年代,大批苏联专家在黑龙江省的工厂、企业、矿山、学校工作,把苏联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带给中国人民,促进了新中国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建设。
二、俄罗斯、蒙古与东北民族文化联动的现实基础
中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俄罗斯开发远东和东西伯利亚、蒙古走草原之路。中俄蒙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力,推进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是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和前提。
1.跨界民族文化的交往
跨界民族指的是原来居住在同一聚居区的民族,有共同的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但却被不同的国家分割成地域相连同源同宗的两个民族。赫哲族曾经生活在中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等流域。但随着1858年清政府和俄国签订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俄国占领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和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至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成为界河,原居住在中国的赫哲族民族统一体被一分为二:中国的赫哲族和俄罗斯的那乃族。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赫哲族和俄罗斯的那乃族分别被自己国家的主流文化、政治信仰趋同,原有的民族认同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不论中国还是俄罗斯对即将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遗存。新世纪、新时期,随着中俄两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赫哲族和那乃族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民族文化,赫哲族和那乃族已经进行多次互访,不断交流,增强了彼此间的友谊。为了打造共同的经济体,在跨界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弃陈纳新,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东北是蒙古族聚集地之一,蒙古族以游牧作为其生存的方式。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统一了蒙古各族部落。20世纪初,北洋军阀的混战,英美俄的密谋,外蒙脱离于中国,独立成国。蒙古族一分为二成为跨界民族。由于受地缘的影响,蒙古一直受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两国的官方开始密切交往,但交往的程度大都局限于经济层面,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跨界的蒙古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游牧文化传统,可以成为两国之间深入发展关系的重要媒介和资源。
2.地缘相邻的城市旅游互动
2001 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确立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国与国在于民相通,民与民在于心相连,两个大国的交流合作,离不开彼此文化的浸润和沟通。东北地区由于地缘优势,到俄罗斯各个城市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俄罗斯到东北旅游、购物也非常便利。如:黑河市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抚远市距哈巴罗夫斯克市65公里;饶河口岸是通往俄罗斯远东地位的重要口岸;同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一江之隔。呼伦贝尔与蒙古、俄罗斯接壤,位于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处。由于地缘而结缘,由于地缘而加快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沟通的媒介是旅游,在异国风光中求同存异。
自2000年以来,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组成了城市旅游联合体。在产品整合、线路安排、整体形象包装等方面进行区域的统筹管理,统筹规划。四个城市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哈尔滨称之为“东方小巴黎”,俄罗斯元素居多,大连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与商品的批发聚集地,长春是汽车城、伪满洲政府所在地。东北四城市联合开发有助于将不同的城市旅游资源整合,以点带面提高城市旅游的竞争力,节约成本,节省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促进东北区域的旅游联动机制协调发展。
3.主题文化的宣传与交流
如满洲里举办的中俄蒙长调大赛、黑龙江省举办的“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吉林省举办的“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佳木斯大学、饶河县人民政府、北京赫哲族研究会、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 “第二届中国赫哲族发展高峰论坛”等,中国和蒙古国交流也比较频繁。中蒙双方在对方国家纷纷举办文化周,介绍本国的文化。2015年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以“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为题的中蒙联合考古研究10年成果展。此次展览得到了当地蒙古人和各国游客的好评,中蒙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三、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东北区域文化联动策略
东北区域文化联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是区域可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联动是动力,地缘联动是载体,民俗联动是升华,政府联动是保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建立区域文化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1.经济联动是动力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举行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他指出,中俄蒙三国是好邻居、好伙伴,需要增进三方互信,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3]。中俄蒙经济走廊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俄罗斯和蒙古的认可和积极响应,中俄蒙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上,经济利益的共同体。尽管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制约中俄蒙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如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等的认知差异,但经济上共赢带动文化的联动,经济促动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东北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与俄罗斯、蒙古同宗同源的跨界民族在经济贸易往来的基础上,扩大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往来。
2.地缘联动是载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要条件是地域相邻,中国、俄罗斯、蒙古由于地缘优势而形成的经济共同体为东北地区的赫哲族、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民族认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与俄罗斯的那乃族由于历史原因,原本属于同一语言、文化的共同群体,被分为两个不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但曾经同宗同源的精神认知的内核是趋同的,尽管国与国的国情迥异、政治制度不同,但民族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时空、超越物质,长久性的延伸。这样的延伸可以成为地缘相邻的跨界民族联动的精神纽带。
蒙古与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双方存在一定的认知、认同矛盾。但由于地缘的关系,蒙古民族与东北区域内的蒙古族有着共同的历史认同资源和共享的游牧文化。地缘的联动是促进跨界的蒙古族认同的载体,也是重建不同国家同一民族友谊的桥梁。
3.民俗联动是升华
东北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娱乐、节日、信仰礼仪等方面。民俗文化如诙谐的喜剧小品、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赫哲族的鱼皮画、蒙古族的马头琴、四胡音乐等。将东北民俗的冰雪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草原牧文化进行资源整合和转型,实现中俄蒙经济建设中的东北区域文化联动。
东北民俗之冰雪文化:东北民俗之冰雪文化是东北长期在冰雪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冰雪文化经历了从实用到到娱乐进而艺术升华,最后成为旅游经济收入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东北民俗之农耕文化:东北曾以渔猎和游牧为主。后来由于东北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游牧、渔猎退居其次,农业和工业逐渐占了主体,东北农业非常发达,原因就是东北地处平原地带,土壤肥沃,土质好,东北土地开发的历史短,资源消耗少,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农业发达。现在东北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如:黑龙江五常市的大米,建三江的现代化农业基地等。
东北民俗之渔猎文化:东北地区的渔猎文化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乌苏里江畔,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主要是狩猎,赫哲族主要是以捕鱼为生。赫哲族的鱼皮画、赫哲族和鄂伦春的宗教信仰萨满教、赫哲族每年召开体育及游戏娱乐性质的乌日贡大会,鄂伦春传统的曲调被称为赞达仁,他们居住的是仙仁柱,其民间工艺主要有刺绣、桦树皮工艺、木雕以及骨器。
东北民俗之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特定区域内的民族、部落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和生活习惯。由于北方各民族一代代生活在草原中,依赖大自然的草原、湖泊、树木等自然环境,把自然作为神灵崇拜,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4.政府联动是保障
这里的政府联动包含两个整体。首先,东北地区的政府形成联动的统一体。制定共同的政策法规,将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区域联动最大的障碍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自为政,资源建设的重复和浪费。为实现东北地区文化联动,首先政府联动机制的确立,建设确立区域的共同发展目标,共同的发展理念,将东北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做好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加强对各少数跨界民族的再教育,将民族文化适当纳入教育内容体系范畴,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其次,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形成政府联动统一体。
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信仰、政治制度、民族认知与认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在于民与民相亲,民与民相亲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在差异中求同,由于历史、地缘的关系,东北地区的民族与俄罗斯、蒙古有着相同的精神纽带,如何将纽带连接,需要各国政府,各地区的政府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宣传,对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保护和传承,为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提供广阔的联动平台。
结 语
欲先振兴东北,必先振奋精神。在中俄蒙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欲实现文化区域联动,必须重视东北地域民族文化的合作与整合。在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系统行为。换言之,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容,又是振兴的动力。[4]依存于传统经济的东北民族文化在新形式下,转变观念,利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特点,促进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联动。
[1]朝鲜李朝实录·世祖[M].北京:中国国家出版社2011.
[2]卢谦.筹辽硕画[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社.
[3]习近平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N].人民日报,2014-9-12.
[4]张福贵.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J].社会科学辑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