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活化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3李斌华
李斌华
(湖南省茶陵县云阳中学 412400)
一、通过生活化情境做好课堂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开始之际,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一时难以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这就需要良好的课堂导入保证其注意力和学习思维的集中,同时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因此,要实现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要善用生活化情境做好课堂导入.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笔者曾用过这样的生活化实例导入新课:
为响应市政府节约能源的号召,本市一家工厂于本季度初制定了煤炭用量计划,若实际用量每天比计划中的多1.5吨,则本季度的煤炭用量将会超过2200吨;若实际用量每天比计划中的节约1.5吨,则本季度的煤炭将不会超过2100吨.若本季度按110天计算,那么该工厂每天的煤炭用量应当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此问题一出,学生普遍对其感到兴趣,由于此问题情境具体形象,并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后,就可以适当引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相信大家都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在引出新课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保证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
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力求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无疑是核心重点,学生正是在这一环节中全面系统地接受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的教育,从而为数学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然而,鉴于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推理性,对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往往有不少同学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而生活化教学则以其形象性、具体性和趣味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认可和青睐,即将具体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和剖析,这对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颇有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应力求生活化.
试举一例,在学习“频数与频率”这一节时,笔者就曾是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依托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当时学校刚举办了劳动周评比活动,要求每个班根据学生在活动周内的表现选出一名“劳动周模范”,班委会提名候选人后,全班同学投票表决,每名同学仅可推选一名班委提名的候选者,将其名字写在小纸条上投入票箱,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得票最多者荣膺“劳动周模范”称号.笔者就利用此次评选活动进行了知识点的讲解:
在记录统计的过程中,一些候选者的名字出现的次数多,一些则出现的次数少,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名字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如果我们把所有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总次数”,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那么“频率”即为频数与总次数之比.
这样,就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使他们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而且相信这种以生活实际为依托的学习体验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适当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它是检验评测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成果与学习状态的必备方式,也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作业布置的得当与否对于教学有效性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除了导入新课和知识讲求要力求生活化之外,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适当向生活化方向靠拢.这既是充分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必要补充,也是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置于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具体布置方式,一般情况下要符合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当然首要的是必须与所学知识相契合,使学生真正能够从生活化的作用中巩固所学并开拓眼界和思维,提高实践素养.例如,在学完三角形相关知识章节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生活作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有哪些你以前不注意的应用?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又有哪些应用?”通过认真的观察探寻和总结,学生给出了丰富的答案.
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有:衣架,卡钳、斜拉桥索、三角形酒杯、等腰三角形风筝、房梁、金字塔等;等边三角形的应用有:水泥钉、台历架、吊钩葫芦头,起重用的拔杆儿、三相电源插头的柱脚等;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太阳能支架、空调支架、电线杆架线部位、楼梯、滑梯、人字梁、大桥拉索等;勾股定理的应用有:家装时工人利用勾股定理来判断墙角是否标准直角;做木工或焊工利用勾股定理来确定直角;测量电线杆等物高度时,常常转化为以视线段、电线杆、水平线段为边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等等.
显然,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的过程,也是他们巩固所学并体验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过程,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不仅有利于他们数学眼光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增进其对数学实用性及趣味性的体会和感悟,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训练.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大发展趋势,也是逐渐引起初中数学较师广泛关注的课题.事实上,生活化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涵盖面颇广且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积极探索,深入思考,并勤于和善于总结,同时,也应相互间多多交流,互通有无.本文观点仅为笔者立足于自身实践的个人体会,抛砖引玉,尚祈有识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