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创新研究

2018-04-03王力关楠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程师欧洲课程体系

王力 关楠楠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改革,涌现出各类关于工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和行动纲要。这次改革超越二战前的“工程经验”与二战后的“工程科学”,重新回归到“工程实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

一、美国培养工程人才概况

(一)20世纪美国工程人才培养概况

198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和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联合发布为期5年的调查研究报告——《美国工程教育与实践:未来技术和经济的基础》。这份报告主要针对政府支持、师资建设、课程构建、产学合作教育、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方面提出了23项建议。如:在政府支持上,政府需要通过拨款和立法形式保障工程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师资建设上,应该通过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等方式吸引优秀的工程人员加入教师职业;在课程构建上,以改善工科学生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目标,扩大课程范围,构建注重于基础知识和科学训练的综合工程课程体系;在产学合作教育上,通过项目的形式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1]。

1986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组织30位专家教授对美国8大产业进行调查与研究,并于1989年发布研究报告——《美国制造:夺回生产的优势》。该报告认为,美国制造业要想重振雄风就必须改革创新工程教育:第一,建立一支能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实践技能、创新技能结合起来的工程型师生队伍。第二,重新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使集体项目、实际问题、国际文化能够融入其中。第三,调整本科教学计划,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能够融入至课程体系之中[2]。

1994年,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发布报告——《面对一个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报告提出16条行动建议,其中包括:教师奖励制度要将课程开发、多学科合作、与企业合作、为社区服务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课程要以学生多学科的、合作的、主动的学习为特征,结合现有课程和借助课外活动;学生必须将终身学习视为自己的责任,必须掌握自学的技能;院校、社区、企业、教师、学生都必须具有责任意识;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建立三方合作的人事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学生、工程师以及政府人员之间的交流;通过非课堂的活动、校企合作等形式进行横跨校园的合作;在区域间、校企间实现研究设施、教学实验室、师资等资源的共享[3]。

同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重建工程教育:聚焦变革》的报告。该报告倡导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的新模式。针对新的模式,报告从教师奖励系统的开发、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建立、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工程教育的重建[4]。

1995年,为迎接21世纪的来临,美国研究委员会(NRC)发布研究报告——《工程教育:设计一个适配的系统》。报告主要阐述了21世纪美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工程教育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工程师。在知识上,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能力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在素质上,了解工程行业的实际情况,具备工程师从业的基本道德素质[5]。

(二)21世纪美国培养工程人才概况

2001年,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纵深发展,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美国工程院(NAE)与美国自然科学墓金会(NSF)共同发起“2020工程师”计划。该计划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至2003年,以报告《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为标志。该报告根据当前工程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课程、专业、学科、国家、社会、国际等多个维度勾勒出2020年工程教育所处的环境,得出2020年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目前的培养标准仍存在共性,但是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必然对工程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突出能力标准,强调其工程能力的培养[6]。

第二阶段:2004年至2005年,在深入探讨工程教育变革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培养2020的工程师:适应新世纪的工程教育》。该报告指出,要从工程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出发,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工程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其训练工程师的本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多方的合作,尤其是教师与一线工程师[7]。

二、欧洲培养工程人才概况

20世纪末,欧洲内部各国工程教育系统缺乏兼容性,外部受到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推动欧洲高等教育走向一体化。在一体化的进程中,校企联系更为紧密,校际合作更为频繁,学生交流更为密集。21世纪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把欧盟区建设成为最具创新活力地区的目标,在欧洲工科学生委员会(BEST)、欧洲高等工程教育与研究院校大会(CESAER)、欧洲工程教育协会(SEFI)等组织的支持下启动“苏格拉底计划”,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欧盟国家工程师的市场化意识。

1998年至1999年,第一个“欧洲高等工程教育”项目完成。该项目旨在通过反思与分析欧洲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呼吁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建立“欧洲维度”,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应在欧洲范围内解决6个问题,即工程教育研究的动因、工程教育类型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工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与标准互认、工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继续教育的开展[8]。

2001年至2004年,第二个“加强欧洲工程教育”项目完成,并形成研究报告《联盟专题报告:推进欧洲工程教育》。其目的是整合欧洲各国工程师的培养方式,使各种方式相互兼容,促进工程师在欧盟范围内的交流与互认。主要关键点有:将创新类课程融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欧盟范围内工程教育的质量互评与互认,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建立工程师职业发展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案例推广等多种形式推动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促进工程师培养标准的统一,特别是在文化差异、行业标准等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技能等要素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9]。

2004年至2008年,第三个“欧盟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项目完成,并形成研究报告《欧洲工程教育再造》。报告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的快速变化,工程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工程教育机构必须及时做好准备:第一,根据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前沿知识、最新技能即时地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在推进欧洲工程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加强与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的对接,以提升工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另外,报告指出,欧洲各国需要在欧洲层面上对学生流动、国际化培养、学位结构、素质框架、终身学习、质量保证、社会维度等问题展开分析、执行和监控,以持续完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工作[10]。

在开展“苏格拉底计划”系列主题项目的同时,欧盟通过欧洲工程师认证计划和欧洲工程教育项目鉴定计划推动欧共体内部各国高校之间工程师的互认与流通,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三、欧美工程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

从美国与欧洲高等工程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报告与行动纲要中,可以窥见国际工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变革的共同经验与发展趋势。

(一)宏观层面

1.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从美国工程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可以分析出,美国政府主要通过拨款和立法两种形式对工程教育进行宏观调控,以确保其工程教育有基本的资金支持和标准的规范引导;欧洲主要从各国与欧盟两个层面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在各国国内,政府通过经费和法律规范引导工程人才培养方式与欧洲其他各国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兼容,同时,建立欧盟内的质量互认标准;在欧盟层面,欧洲各国的教育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在政治与经济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合作。

2.工程组织机构的行动支持。工程组织机构在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从美国与欧洲高等工程教育界发布的研究报告和行动纲要中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报告与行动纲要基本上来源于工程组织机构的调查与研究。在美国,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美国工程院(NAE)等工程组织机构通过项目或者会议的形式,对工程教育展开研究与探讨;在欧洲,欧洲工科学生委员会(BEST)、欧洲高等工程教育与研究院校大会(CESAER)、欧洲工程教育协会(SEFI)、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盟(FEANI)等组织在“博洛尼亚宣言”下共同探索与推动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一体化进程。

3.国际化环境的营造。国际化是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美国与欧洲各国在工程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国际化培养这一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国内,以把工程师培养成为世界公民为目标,在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如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生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融入国际化元素;在国际上,世界各国通过加入华盛顿协议、欧洲工程师认证计划、欧洲工程教育项目鉴定计划等加强工程师的国际互认,促进工程师的国际流动。

(二)微观层面

1.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为目标,重点突出能力建设。美国工程组织机构在发布的系列研究报告的行动建议中都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着力点,满足行业发展对工程师提出的要求。这里的工程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欧洲工程教育研究报告中虽未明确提出这一培养目标,但从其创新教学、国际化培养、课程重构、素质框架构建、终身学习、质量认证等环节的一系列调整与改革可以反映出其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学生工程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2.以工程实际问题与项目为导向,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从上述分析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扩大课程的范围,构建注重于基础知识和科学训练的综合工程课程体系;重新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使集体项目、实际问题、国际文化能够融入其中;强调课程的多学科性,通过跨学科项目等形式构建课程群;根据工程和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开设创新类课程,提升就业竞争力。

3.建立工程型师资队伍,完善师资建设的配套措施。欧美工程教育研究报告认为,工程型师资队伍是工程教育教学过程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保证。主要从以下几点得以体现:通过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等方式,吸引优秀的工程人员加入教师职业;建立一支既能够从事工程行业一线工作,又掌握工程教学基础知识与方法的工程型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实际问题、实践技能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完善教师奖励制度,将课程开发、多学科合作、与企业合作、为社区服务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人事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教师与政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教师的国际流动。

4.基于问题、项目进行教学,强调探究性教学。在欧美工程教育研究报告中,关于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工程教学要以工程实际问题和工程项目为指向,强调跨学科团队合作和工程实践;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工具,促进信息化教学;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5.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产学合作教育。从研究报告和行动纲要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合作教育:以项目的形式,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区域间、校企间,实现研究设施、教学实验室、师资等资源的共享;工程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其训练工程师的本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多方的合作,尤其是教师与一线工程师。

欧美工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共同经验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第一,在组织机构、国家、国际等层面为培养创新工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以人才培养模式内部的各个环节为抓手,对其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关键点逐个突破,从而将知识、能力、素质等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工程师欧洲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欧洲“芦笋季”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青年工程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