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阙下中国菜名的英译研究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菜名模因命名

(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1.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

在翻译中国菜名前,译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国菜命名知识。中国菜名主要分为“写实型”与“写意型”两类。“写实型菜名”能如实反映菜肴的主要信息,使食客一目了然地了解菜肴的风味与特色。“写意型菜名”则蕴含了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国菜名的常见命名方式如下:

1.1 写实型菜名的命名方式

1.1.1 以原料命名

根据林文琪2014年基于语料库的统计,绝大部分中国菜以原料命名[1]。这种命名方式突出了菜品本身使用的主要材料,便于食客选择,例如“雪菜冬笋”,“杏仁鸡丁”等。

1.1.2 以描述命名

相当一部分中国菜通过描述菜品的颜色,香味,口感,形状和器皿来命名,从而激起食客品尝的欲望,例如“红煨排骨”,“香酥鸡”,“麻辣豆腐”等。

1.1.3 以加工方式命名

“加工”指做菜时不加热而使食物改变形式或产生物理变化。如将原料凉拌,拉丝,切片,切丝,去骨,脱壳,剥皮,打鳞等。据此,中国菜单上就有了“龙井虾仁”,“韭黄鳝片”等菜名。

1.1.4 以烹饪技法命名

常用的中国菜烹饪技术有煎、炒、炸、扒、煨、焖、熏、蒸、煮、烧、烘等。以烹饪技术命名的中国菜名也很多,例如“花生焖猪脚”,“清蒸桂鱼”,“爆炒双脆”等。

1.2 写意型菜名的命名方式

1.2.1 以暗喻手法命名

以暗喻手法命名的菜名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食材的形状和颜色,为确保菜名语言的精练和结构的紧凑,本喻体之间没有喻词,例如“雪塔鱼肚”,此菜名中“雪塔”比喻“分层码在盘中的雪白鱼肚片”,其形状像塔一样。

1.2.2 以借代手法命名

以借代手法命名的中国菜不直接显示食材,而是用其他名称来代替,从而突出菜品某一方面的特征,例如“翡翠鱼翅”中“翡翠”实为“青菜”。“白玉蒸扇贝”中“白玉”实为“豆腐”。

1.2.3 以双关手法命名

以双关手法命名的中国菜利用词语的谐音、同音关系,用同一词语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主要作用是寄托人们美好的祝愿,例如“百年好合”是婚宴上常见的甜品,主要食材是“莲子”与“百合”,“年”与“莲”谐音,首尾合为“百合”,意味隽永,寄托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1.2.4 以象征手法命名

以象征手法命名的中国菜名实质上与菜肴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关,而是一种祈福求吉的命名方法,例如“全家福”是孔府家宴的一道名菜,由几十种原料组成,代表阖家团圆。

2.模因和模因论综述

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该词首次出现在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道金斯教授所著的《自私的模因》一书中。模因(meme)与基因(gene)拥有相似的外形,也使读者产生两者之间具有相似内涵的微妙联想。道金斯创造的模因一词包括两个含义,一为“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二为“复制因子”[2]。模因遵循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原则,在激烈的竞争之中通过模仿和变异达到进化的目的。道金斯教授认为只有少数具有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忠实性(copying-fidelity)特征的模因才能在众多模因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拷贝到人类的头脑中或印刷成文字得到传播,成为强势模因[2]。1999年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摩尔(Blackmore)将模因的概念泛化,她认为任何信息(包括思想、言语、行为等)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模因[3]。海利根(Heylighen,1998)则提出了模因复制传播的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4]21世纪初中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模因论,并将其运用于语言、翻译等学科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教授将meme翻译成模因,有意提示人们它与基因的相似之处。何自然教授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指出,模因的传播主要包括“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传递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传递两种方式。[5]基因型传递指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核心内容却保持不变。“基因型传递”还可以细分为同型传递(同一信息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表现形式一样),异型传递(同一信息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表现形式不一样)和同异型结合传递。对应的翻译方法有直译、音译、意译、混合译和注释译等。基因型翻译意味着源语与目标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传播。[6]

3.模因论视阙下中国菜名的英译方法

由于翻译中国菜名的目的是准确传递信息内容,因此中国菜名模因以基因型传递方式为主。

模因的同型同义传播——直译和音译。

理想的中国菜名英译应该是模因的同型同义传递。这种类型的传播方式等效度最高,效果最好。当某种表达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能找到相应的模因,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宿主产生相似的感染时,可以选择同型同义直接传递的翻译方法,即直译和音译。

3.1 意译

在饮食文化相当丰富的中国,中国菜肴对食材的选择几无禁忌(列入保护名单的野生动植物除外)。而西方在饮食内容选用上有好恶之分,有些菜肴的原料(如猫、狗和动物的内脏等)会引起食客的反感。对此,译者在翻译写意型中国菜名时,处理方法是还其本原,译出主料或烹调方法等实质性的内容,例如:

龙虎凤大烩(Thick Assorted Meat Soup)这道菜并非用“龙虎凤”作原料的,而是用“蛇猫鸡”作原料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常用“蛇猫鸡”来比喻“龙虎凤”,却不能直译成Thick Soup Of Snake,Cat,and Chicken因为外国人认为狗和猫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和伙伴,食用是不能容忍的不人道行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考虑外国人的接受心理,翻译时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此类中国菜名中的模因进行转换。

3.2 混合译

翻译以暗喻手法命名的菜名时一般采用混合译的方法,即对本体部分用直译,对喻体部分用意译,例如:

童子鸡(Spring Chicken)是用一道用刚成熟但未配育过的小公鸡制作的佳肴。翻译时并不能直译为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性生活的鸡),而是混合译为Spring Chicken,因为英语中有用春、夏、秋、冬四季来比喻小动物的生长过程的说法,在《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Spring Chicken的定义是从刚成熟的小鸡,肉质鲜嫩,与中国菜名的意义近似,可以沿用。

3.3 加注译

加注译是一种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的翻译方法。加注译结合了音译和意译的优点。由于有些中国菜名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而是根据创作者,发源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命名,单纯的直译或意译很难令外国人理解其中所蕴涵的真正意义,这时如用音译名后加上一些简短的背景解释,消费者在认读中国菜名时既能感知中文的读音又能全面了解中国菜名包含的菜品特征和文化内涵,可激发品尝欲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

当归炖羊肉 Stewed Mutton with Herbs——with the Function of Nourishing the Stomach&Kidney.

珍珠豆腐 Zhenzhu Tofu——Pearl-shaped Tofu in Chicken Broth.

老少平安 Stewed Tofu and Minced Fish——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中华美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菜名英译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译语受众对中国菜肴及中国文化的印象。模因论为中国菜名的英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中国菜名英译的过程是强势模因的生成过程,而模因传播传播方式对中国菜名的英译也有较强的解释力。至于何时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则需要译者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判断。总之正确规范的中国菜名的翻译有利于广泛传播饮食文化,促进更多领域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菜名模因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网友盘点最萌最“坑爹”菜名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