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服装互联网+职业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158)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服装这一传统行业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均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着服装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企业对人才需求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对服装行业、多家龙头企业调研发现,“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长期存在,究其根源,与职业教育的“缺位”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进一步折射出高职教育应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步伐,顺应现代服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1.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引进的专业教师多为本院培养的高材生,缺乏企业历练,学校通过组织专业教师进修、培训、尤其是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使“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得到了发展,但“双师”素质的资格认定,主要还是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相关培训这两种途径,真正来自于企业一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同时,教学团队的分工不明确,尤其是团队意识不够,不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整体优势,形成较强的行业、区域影响力。

1.2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据统计,我国高职院校的服装专业均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运行、管理机制仍不健全,并不能做到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进行探讨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做出改善,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职业能力梳理不够清晰,某些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课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没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3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陆续开展了微课、慕课的试点,但多数教师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新诉求缺乏理性分析和深度思考。[1]仅仅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育教学的工具,并没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体系等方面对教学进行全面重构,实现真正意义上“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模式,从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1.4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客观反应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保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衔接的评价方式,已初步建立了学校、服装企业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但在实际执行中,评价主体仍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企业对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另外,学校还缺乏对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和调查的有效机制,往往被动地接受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并不主动去收集各类信息用于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

2.提高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2.1 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针对当前服装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创新教师在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思路,是促进教师队伍“双师”结构与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应制定详细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有效培训,并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评价和反馈体系,提高培训效果;多鼓励专业教师在服装行业、企业兼职,获得真实的工作经历和项目成果,提高教师实践经验;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引项目入校园,由校内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产学研结合能力;其次,在教师引进方面,可通过聘请服装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定期邀请服装行业、企业专家开展专业、行业技能及发展趋势方面的讲座和指导,开阔教师和学生的眼界。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影响力,以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从而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进一步完善教学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制度,通过教学团队带头人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服装专业建设的先进性,提高的团队凝聚力。

2.2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课程体系

首先,应充实和完善服装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运行机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会会议,结合区域经济调整,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专业定位;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服装行业中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为逻辑起点,重新梳理服装行业中服装产品设计、制版工艺、市场销售三大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养,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推进服装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通过学习情境,课程标准,评价方式的重新设计,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同时,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积极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良好职业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引导学生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最后,通过不断优化专业定位,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2.3 构建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服装行业和高职教育的新变化,才能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装专业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有了更多可能性,教育家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3]因此,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重构教学和学习环境,通过在线学习、课堂(实训室)教学、微信群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完成对知识、技术技能的初步接收和框架构建,了解最新学习任务和要求;在课堂(实训室)里,有更多时间进行实践和解决实际、突发问题;课后可再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线上线下不同平台的结合使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使得学习更加个性化、更有效率,同时开辟了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

2.4 建立多方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需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可充分发挥服装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教育教学评估、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学校督导专家评价和企业评价的内容,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朝着企业、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重点应落实专业评价体系和社会职业资格鉴定体系融为一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由行业或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水平鉴定考试,获得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4]通过证书的形式评价学生专业水平和从业资格,以此作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肯定以及面向用人单位的资格凭证。同时,积极构建以过程跟踪、效果反馈为核心的动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服装企业和毕业生双向交流的实时性与互动性,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的网上互动交流,实现网上宣传、网上问卷调查及毕业生信息的实时跟踪调查反馈机制,探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有益途径。

3.结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无论是服装企业还是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课题的研究源于当前我国高职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其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高职服装专业的改革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助于推进服装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养成;有助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新变化;有利于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朝着企业、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现代服装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服装互联网+职业
让人心碎的服装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