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思考与对策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化已经得到了各行业的广泛认同,在高等教育中的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个高校陆续成立了网络信息中心或信息发展与研究中心等部门专门从事高校信息化工作。在实施信息化工作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然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并针对山东某职业院校取得的成效进行描述。
1.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积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受教育者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互学互鉴,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学习”。从国家政策方面可以看出对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较为重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基础网络建设已基本全面覆盖,网络基础平台支撑高校各项教学工作现也已经在陆续开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国家对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许多高校把建设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文化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的独立自主、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作用和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刻,高校对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精力投入不足。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影响了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1.2 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不够健全,信息化人才缺乏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同样适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原有制度内容较陈旧、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信息化方面的制度缺乏、工作机制不健全等。
同时,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高校网络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但目前高校信息化部门人员总体配备较少,一般高校只有3~5人的人员设置。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更是捉襟见肘,从全国高校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数据分析,网络信息部门拥有二十人以上的专业技术团队的“985”、“211”高校不到百分之四十[1],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都在五人以内甚至更少。因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1.3 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复杂度较高,系统之间资源共享性差
高校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高校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够进行信息的资源共享,各个部门都是独立的,不能随时进行信息的传递,导致信息化模型的建设和运行缺少灵活性。高校信息系统使用人员有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不同角色,信息系统存在着不同角色使用者不感兴趣的内容,但仍然存在统一“推送”的情况,不但造成资源信息浪费,而且用户体验较差。也就不难理解现有信息系统存在的“太复杂、不好用、不愿用”现象。
2.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完善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建立规范、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所高校设置了CIO首席信息官职位,目的是更好的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仅有10%的高校设置了CIO职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多端管理的现象。建议成立由高校党委研究决定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推进委员会CIO,并指定专门负责人。在信息化推进委员会下成立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下设若干部门,有以下人员组成:各二级学院、部门信息管理员、实训机房信息管理员、图书馆信息管理员、学生管理团队信息管理员等。实行分级管理、逐级落实制度,指定各个部门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度,严格管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2 加大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水平代表着一所高校的软实力,软、硬实力共同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对高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个高等学校应尽最大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上给与资金和人力支持,每年做好财务预算,确保信息化资金到位。同时可以“多方化缘”,加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校友会的合作并以引进服务的形式加大对学校的投资,达到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共享的目的。
2.3 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同时强化信息化建设评价督导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重视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促进信息化专业人员技能提高。增强专业信息化人员参与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意识,有计划、分批次、有重点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二是通过人才招聘方式,建立具有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知识等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不但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能够研发先进的符合本校“特色”的应用化信息系统。三是建立信息化建设的评价督导机制。有效的评价督导机制能够推荐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进程,激发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的意识,增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信心,进而推动整体信息化建设教育改革进程[2]。
2.4 做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要做好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整体规划工作必不可少。做好整体规划工作,首先应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各类信息化资源整合尤为重要。高校使用的多个系统中,譬如学工管理系统、教务系统中均有学生的信息,若不加强两类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共享,分别对每一类系统进行数据输入、分析、统计等操作,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多个系统建设中,要建立统一数据标准,根据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从而规范信息系统信息集成和数据接口。
通过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共享后的高校信息化系统,将会为高校的教学、管理、科研提供了方便的服务。在高校多个系统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建设数字化校园统一平台[3],数字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它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信息碎片的短板,被赋予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4]。另外,高校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每一类用户开发出适合自身的数字化校园统一平台,对每一类用户设置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现有的高校信息化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高校信息化工作人员任重而道远。
3.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通过对山东省的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信息化工作在省内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青岛酒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5-2017年,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山东省第一批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到“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信息化建设的成绩功不可没。从最初的“修好路(基础网络)”,到“搭好台(数据中心)”,再到“唱好戏(业务平台、数据采集)”,至“深加工(数据共享、分析、智能决策)”,最后落脚于“做服务(用户入口)”。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渗透了学院领导、网络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全校师生的共同支持和配合,在办公、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无纸化办公,时效性更好
高校信息化平台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从以前的“跑断腿、不见人”到现在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一部手机在手,随时能够解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可以为学校节省的时间约可以达到二十个工作人员的全年工作时间量,变相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
3.2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可丰富多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课堂辅导学生作业,大多数学生并不买账,手持手机“低头一族”已成为上课常态。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高校信息化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教师上课视频通过直播、视频的方式放在学习讨论区,并能进行实时答疑。通过采用多种评价模式(在线时间、问答问题等)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评价,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无形中进行了很大的提升。
3.3 实现了课堂与实习的“零距离”结合,将“应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挥到极致
教授课程坚持应用导向,并实施虚拟仿真实训。通过虚实一体化实训,对传统的校企合作进行了创新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早期让学生在信息系统平台感知实训真是环境,为真正的企业实习实训做好了心里准备和实践准备,减少了“磨合”时间。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创新校外实习管理模式,由传统的企业单方管理改革为校企双方管理并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真正实现了“教、学、练、训、做”的应用型职业教育。
高校信息化水平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实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共同支持、相互配合,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研究,才能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