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以莆仙戏课程的开发为例

2018-04-03朱雍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莆仙戏春草脸谱

朱雍真

(仙游县实验幼儿园,福建 仙游 3512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的莆仙戏,是福建地方文化的一支奇葩。为此,我们尝试展开莆仙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研究,了解并传承了莆仙文化,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莆仙戏的重要艺术文化价值及园本课程开发

1.莆仙戏源远流长

莆仙戏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盛世于明清,原名兴化戏,流行于莆田、仙游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地区,1952年改名为莆仙戏。莆仙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的各种音乐形式养分,形成独具特色的莆仙戏音乐。它的唱腔为曲牌体,曲牌名曲有605首,连同变体曲牌总数达到一千多首。数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代代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古朴、优美又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莆仙戏传统科介。

2. 莆仙戏价值取向

明代后,受外地剧种影响,综合唱、做、念、打和化妆表演等艺术,逐渐形成地方色彩浓厚的莆仙戏。迄今为止,保存的古老演出抄本八千多册,传统剧目5千多个,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剧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位于传统剧种第三,可见莆仙戏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古老的莆仙戏不仅荣誉丰满中华,还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曾经多次赴东南亚国家交流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瑛》晋京为国庆10周年献演,震动全国剧坛;1979年2月莆仙戏《春草闯堂》晋京参加国庆30周年调演,让莆仙戏在中国“雷响天下知”;2011年11月仙游县鲤声剧团应邀到法国参加了“第五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其中参演的古曲《白兔记》荣获最佳传统剧目奖,在国外产生巨大的影响。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国家视野下的文化重要举措,未来充满着希望。 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莆仙戏关注度甚少,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日趋狭小,令人惋惜不已。

3.莆仙戏园本课程开发

新时代新文化层出不穷,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融入社会,各种港音、韩流等快餐文化正在以强大的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戏曲艺术。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独特性在被削弱。了解传统戏剧情节的老人很难找到,剧团也越来越少。为此,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弘扬莆仙传统文化与艺术,开发 “园本课程”,并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了形式多样《莆仙小戏谜》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举行“我也学唱”“我的舞台”“小小剧场”等主题活动,模仿莆仙戏选段,让孩子带着莆仙文化走上舞台,学唱莆仙戏,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用传统文化艺术的崇高精神培养并激发孩子们的爱乡之情,培养他们热爱乡土文化的满腔情感。

二、莆仙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路径

1.赏析莆仙戏剧情

莆仙戏是一种地方戏,唱腔和对白以及其剧目的内容均体现地方特色。例如:莆仙戏《妈祖出世》是非常值得幼儿赏析的一出戏,但是湄洲女“林默娘”相对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似乎已经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因此,对该戏的赏析从讲述《林默娘的故事》入手,开展了有趣的角色的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观看《林默娘》戏剧片段,让幼儿知道林默娘属戏剧行当中的“旦”。[2]其次,播放VCD中《林默娘》剧照、妈祖雕像图片,启发幼儿说说她是谁,在哪见过她。随后教师提示幼儿,妈祖就是林默娘,她是莆田湄洲人。湄洲女林默娘从一个海边女子成为海上女神——妈祖的心路历程,鲜明地揭示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妈祖精神。接着,教师讲述《林默娘的故事》,采用逐段讲述,边讲边解释相应的词语和幼儿难懂的情节。然后请幼儿谈谈主要人物及时间、地点。教师采用一边让幼儿看剧照一边根据剧情发展不断追问的讲述故事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最后,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让幼儿学着讲述。通过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妈祖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是莆田人民的骄傲。她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海峡两岸的民众甚至全球人都很崇敬她。通过该课题研究,孩子们通过角色活动,在莆仙戏赏析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探索莆仙戏的兴趣,进而促进小朋友对莆仙戏的喜爱。

2.认识莆仙戏角色

推进主题活动《莆仙小戏谜》融入课题研究过程:开展社会活动“走进鲤声剧团”,了解莆仙戏,认识莆仙戏。活动前,幼儿仔细观看莆仙戏演员的演唱录像,让幼儿亲身感受与聆听演员的演唱、亲眼欣赏其表演。接着,教师带领小朋友去参观剧团,去认识莆仙戏角色。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好奇地问剧团演员。请听中(2)班小朋友当场打破砂锅问到底——可馨好奇地说:“姐姐,你脸上涂的是什么?”金澄不解地问:“大哥哥,你为什么要把脸画得花花的,用什么画?”逸歆说:“姐姐,你画嘴巴怎么不用口红,用的是什么?李函说:“哥哥,你的帽子好漂亮,它是谁戴的?”金澄又说:“大哥哥,你的鞋子穿得那么高,为什么呢?”林隆疑惑地问“那两个哥哥的鞋子穿得不一样?为什么呢?”林蓉蓉问:“姐姐穿的衣服好漂亮!”昕怡质疑地说:“我发现里面有好多漂亮衣服,这些是谁穿的?”梓铭追问:“这把刀真长。”通过幼儿走进鲤声剧团,让孩子亲眼观看其表演,感受到莆仙戏是人们身边可及、可学、可赏的。到了剧团让小朋友亲眼见到了台上的道具,兵器,当场触摸了各种道具,体验道具的真假;欣赏了各种角色的服装,并观看了演出,积累了许多直接感性经验。小朋友通过认识不同人物,念台词中方言的练习和语气的学习,到不同动作、神情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喜爱莆仙戏。

3.发现莆仙戏艺术美

孩子刚接近莆仙戏,对莆仙戏独特的“戏衫”最感兴趣。为此,结合《漂亮的戏服》主题活动,播放多变的图案、美丽的色块装饰出独特的莆仙戏服饰录像,供幼儿认真欣赏,从而让孩子布景、行当、脸谱、服饰等方面来挖掘它的美,赞美我们的家乡也有如此之美的文化瑰宝。莆仙戏不同颜色的脸谱还有着不同的含义。莆仙戏的早期脸谱,一般着重于红、黑、白三色。后来通过象征、写意等多种创作手法,将脸谱形象化多样化,因此与其他剧种有较大区别。民国初受外来剧种影响,加上篮、金、银等色。黑色脸:着重于表现严肃、公正无私的人物性格,如包公等,也表现剧中人物暴躁、鲁莽的一面,如张飞、李逵等。在介绍完脸谱知识后,教师以VCD短片引入活动为切入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初步感知脸谱是由我们五官夸张变形而来的,吸引幼儿的主意力。接着,出示红、黑、白三色脸谱的道具,让孩子结合刚才VCD光盘看到的脸谱,让幼儿画一画“包公拯”或“雷公”的脸谱,孩子个个兴趣高涨,跃跃欲试。从某种程度上说,把美术区域融入莆仙戏,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了解莆仙戏脸谱的知识点,对画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一举多得,效果甚好。

4.模仿表演莆仙戏

在孩子眼中,戏剧表演就是一种娱乐游戏。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空间或自由活动场地常常结伴舞动双臂、挪动双脚,演公子或扮小姐,有时嘴角还念念有词。为此,我园邀请仙游县鲤声剧团的老艺人走进幼儿园,为孩子演奏莆仙戏传统唱段,现场示范“踏步”“矮步”“抽步”“蹀步”“遛步”等科步程式,萌发了孩子从欣赏莆仙戏到喜爱模仿和表演莆仙戏的情感。

例如:赏析《春草闯堂》第三场“抬轿问证”选段。[3]多媒体播放这段莆仙戏录像,供幼儿赏析,激发孩子“看戏”到“说戏”的欲望。随着录像的播放,这出戏的选段形象、趣味的剧情展现在孩子的眼前,这时老艺人一边娓娓动听地讲述这出戏是借鉴莆仙戏传统表现情境,表现了知府急于问证、春草一路磨蹭的喜剧,让孩子聆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闪着灵光的眼神告诉老师:“我能行,你就等着瞧吧!”请看:一场 “我秀《春草闯堂》”的模仿表演就拉开了序幕——

首先,幼儿们纷纷讨论:“我喜欢扮演《春草闯堂》里的谁?”也就是说请谁来扮演春草、胡知县、二轿夫四个角色呢?老艺人又点拨剧情改编了歌词——今朝好体面,丫鬟坐上轿,知府做跟班,知府做跟班……接着,制作服装困扰着孩子。于是,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街串巷,参访莆仙戏道具店,到处收集制作戏衫的塑料袋、布、彩带、发夹、彩色纸等,并亲自动手加工戏衫。然后,学读台词,老艺人对4位台词人物:春草、胡进、二轿夫,在配合演念台词中各个词的发音、声音的高低调都严格进行示范把关,做到各个突破。最后,一场“庆元旦迎新”亲子活动开始——“我秀《春草闯堂》”,幼儿在亲子装扮过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翅膀,尽情地宣泄情感;在艺术表演中,从模仿到装扮,从台词对白到表演,从孩子的欢声笑语直到回味无穷的尾声,孩子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莆仙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重要无可代替的载体。莆仙戏融入幼儿园课程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园教学内容,拓展了幼儿艺术学习视野,是一种大有裨益的尝试。通过幼儿不断学习演唱莆仙戏,让孩子们与莆仙戏老艺人对话、交流,认识莆仙戏、赏析莆仙戏、喜爱莆仙戏,感受到莆仙戏曲文化的瑰宝魅力、感受到了她的博大内涵,同时更品味到了她的悠长韵味。莆仙戏课程进一步彰显了园本特色文化,促进了别具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幼儿园乡土教材可持续的发展。莆仙戏融入课程的园本开发,有助于提高幼儿艺术认知水平,同时也助力提升教师艺术整体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当然,由于莆仙戏这一传统艺术博大精微,在整合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整理分类、化繁为简,应选择适合幼儿心理认知发展特征的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和保护孩子对这一高雅的艺术的兴趣,引导其接受、欣赏并热爱。这不仅仅是对幼儿从小培养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和传承。

[1]莆田市教育局.莆仙戏曲进校园(乡土教材)[Z]. 2014 :1-6.

[2]翁瑞玉,刘怡玲.莆仙戏赏析与早期阅读整合途径的实践研究[J].学前课程研究,2009(1):22-24.

[3]邹燕丽.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7(5):16-17.

猜你喜欢

莆仙戏春草脸谱
莆仙戏《踏伞行》
帖脸谱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春 草
做个脸谱迎『六一』
论福建莆仙戏市场现状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灶王爷的“脸谱”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
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