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博物馆文化功能发挥的困境与对策

2018-04-03张洪钢

关键词:博物馆育人功能

张洪钢,刘 森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辽宁 沈阳 110034)

博物馆具有文化坐标的性质。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一员是教育系统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以及对外展示的窗口,承担着辅助教学、普及科学知识、传承文化记忆、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科学研究、丰富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等重要职责。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功能对于推进高校文化育人、满足公众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需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文化自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高校博物馆文化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

高校博物馆作为整个博物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社会公益性组织[2]。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隶属于高校的博物馆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大批高校在筹建、新建和扩建自己的博物馆。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文物局联合教育部于2011年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2012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正式成立,首批70家会员高校,现在增至87家[3]。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博物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1世纪最初10年,我国高校建成各类博物馆超过80座;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校博物馆已达430余座[4]。然而,与我国2 879所高校的规模相比,高校博物馆的比例还是偏低的,与其他发达国家比,则差距更大。以美国为例,全国高等学校6 000余所,拥有高校博物馆1 650所(数据截至200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院校内就有多达17座博物馆[5]。此外,在运行过程中,我国高校博物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面临发展困境。

(一)自身定位局限,无法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高校教育

高校博物馆作为身处高校的公共文化资源,虽具有博物馆和高校教育附属机构的双重属性,但大多只重视发挥对校内大学生的教育育人功能,而忽视公共文化服务。受管理和资金等条件限制,高校博物馆多数时间处于闭馆状态,采取预约开放的方式,种种门槛和繁琐程序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公众的参观热情,导致馆藏文化遗产资源难以突破校园围墙,为社会共享[6]。

(二)行政主管部门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畅

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我国博物馆行业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中,对于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都有了明确的说明,但没有具体提到高校博物馆。目前高校博物馆大多仍采取教育部门投资、管理,文物部门实行业务指导和注册登记的双重管理体制。徘徊于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高校博物馆,实际上处于两个部门管理的真空地带[7]。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中,登记的高校博物馆83座,不足实际总数的1/5。许多高校博物馆成立之初没有设立独立法人,导致博物馆无法在文化部门进行注册,也无法享受文物部门在业务上的指导以及国家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博物馆虽然受高校的管理,但其运营情况并没有被纳入高校教育各类评估的指标体系。

(三)投入经费有限,难以实现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包括高校博物馆在内的整个博物馆系统增加展览陈列的科技含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在社会数字化浪潮奔腾翻涌的今天,博物馆也需要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速度,利用新媒介传播博物馆文化,这些都需要在更新软件和硬件方面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多数高校博物馆只是所属学校的二级单位,并没有正式纳入国家博物馆体系,也就无法得到政府相应的财政支持。同时与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投入相比,博物馆经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挤占教育拨款维持博物馆基本开放运行财务支出已是捉襟见肘,为满足博物馆文化功能创新发展增加高额投入几乎不可能。

(四)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机制,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馆员是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者,是博物馆文化功能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高校博物馆没有按照博物馆的功能和专业需求来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常常是抽调校内其他学院或行政部门的老师组成馆员队伍,其中多数人缺乏博物馆管理及运行的相关经验。同时,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从事博物馆研究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引进困难。

(五)缺乏行业间交流合作,阻碍发展步伐

由于管理归属问题和专业性过强等原因,高校博物馆之间、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使其一直游离于整个博物馆系统之外,“单打独斗”、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多数高校博物馆缺乏对外宣传的渠道和动力,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也仅占全国高校博物馆总数的1/5,而且其下属省级育人联盟还没有覆盖全国。所以高校博物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造成整个行业的文化功能发挥缺乏科学规划、指导标准和目标引领,发展步伐缓慢。

二、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博物馆促进文化功能发挥的可行性

我国政府与高校在合作共建博物馆方面鲜有案例,据笔者了解,仅有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的秦腔博物馆、吉林省文化厅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共管的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以及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建共管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少数几个博物馆。

(一)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为高校博物馆发挥文化功能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多数高校博物馆处于“以校养馆”的模式下,运行经费相当有限,造成其在场馆改造、展陈更新、藏品收集,尤其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2014年,我国高校博物馆联盟对49家会员博物馆进行调查,其中仅有5家博物馆年度经费达到100万元,其余44家高校博物馆中年度经费投入10万元以下的有8家,10万至50万元的有13家,50万至100万元的有23家,这些博物馆每周平均开放时间为4.4天,其中8家需要预约参观,4家每周仅开放2天[3]16,对外开放流于形式,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博物馆,政府可作为主要出资方为博物馆的建设、免费开放及功能实现等提供资金保障。

(二)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为高校博物馆发挥文化功能提供科研支撑

科学研究能力是博物馆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学术与技术保障。政府与高校合作建设博物馆正是看中了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创新研究、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能够让政府拥有的文化载体——文物、标本等展品或藏品资源“活”起来,为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提供科研材料支撑。同时,集政府与高校共建双方的博物馆馆藏可以丰富高校的科研素材;而博物馆也可成为高校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展示宣传平台。此外,高校还可借助政府资源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促进科研水平、文化服务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有利于促进高校博物馆文化科普活动的开展

通常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对象以本校学生为主,对社会开放程度低,文化科普工作出发点多是为教学服务,内容往往以展示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和科研人员事迹为主,缺乏对藏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完整知识体系的梳理,形式比较单一。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博物馆则强调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即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文化科普教育活动,所以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内容和形式要更贴近普通百姓,并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科研成果及社会热点等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文化科普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有机会掌握科学知识,感受文化的熏陶,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四)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有助于提高高校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水平

高校博物馆往往依托于学校优势或特色学科建立,专业性较强,对外交流局限在各高校相关学科和博物馆之间。而政府的介入可以使高校博物馆在校际学科交流的基础上,利用政府在行政职能等方面的扶持,扩大和提高自身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范围与水平。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为例,在共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先后多次与日本、法国、德国等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联合举办《中国带毛恐龙特展》等巡回展览,让辽宁的古生物化石和研究成果走上了国际大舞台,极大地宣传了我国,特别是辽宁在古生物化石研究和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促进了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对外科学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国际影响。

三、促进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博物馆文化功能发挥的对策

(一)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好高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高校教育的双重职能

首先,政府与高校合作双方应明确各自角色定位,要确立政府在合作共建中的主导地位,即作为博物馆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决策者身份;高校也要扮演好在合作共建过程中的“智囊团”和执行者角色,配合政府做好博物馆面向社会文化功能发挥等运行工作。其次,共建博物馆自身也要认清定位,确立正确的办馆理念,努力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和高校教育的双重职能。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所在高校相关专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政府应发挥政策导向职能,联合地方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将成功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教学案例推广到本地区其他高校,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建立平台。

(二)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

政府作为合作共建博物馆的主导者,应该理顺管理体制,打破高校博物馆徘徊在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之间的尴尬现状,积极推动高校博物馆完成在文化部门的登记注册工作,将其纳入到国有博物馆的管理及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将理事会制度引入到公益事业性单位。根据2015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博物馆理事会建设,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把理事会建设作为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作用的重要手段加以推进”[8]。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部署推动在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的各项决策与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增加资金来源,保障博物馆文化功能的发挥

在资金来源方面,博物馆要学会“开源”。高校博物馆应积极履行国有博物馆设立程序,争取国家对免费开放国有博物馆的专项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要动员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为博物馆提供捐助。高校还可以发掘丰富的校友资源,鼓励他们为母校博物馆做贡献。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应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开发与馆藏文化内涵相配合的文创产品,既有助于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也有利于扩大博物馆文化宣传和影响。

(四)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

政府与高校共建双方应商讨改革博物馆人事招募、培训和考核制度,共同努力营造博物馆公平公正、宽松平等的工作环境,从而增强馆员的职业认同感,促进馆员在博物馆文化功能发挥中的工作积极性。在高校招募博物馆急需专业人才(如讲解员、展品修复技师等特殊专业技术人员等)时能够采取适当倾斜政策,酌情降低门槛;针对博物馆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科跨度大等特点,建立健全人事培训及考核制度;同时将高校博物馆馆员职称晋升纳入文化部门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系统。

(五)加强行业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政府在与高校合作共建博物馆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其政策引导和社会资源调配能力,推动地区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建立,更好发挥团队优势,共享高校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服务与育人合力。高校博物馆同时要主动加入社会博物馆协会等行业组织,自觉接受行业监督、指导,积极参加行业组织的学术活动,鼓励馆员在行业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通过行业平台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促进整体文化功能、学术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要真正走出象牙塔,高校博物馆绝不能忽视对外宣传工作,应不断加强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扩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不闭馆”的公共文化场馆,逐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7):4-7.

[2]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Z].2011.

[3]王琳媛.解密高校博物馆——全国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

[4]陈理娟.高校教育功能刍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63-170.

[5]孙逊.国内外高校博物馆之对比研究[J].博物馆研究,2013(4):3-9.

[6]胡兴祥,何恩情,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4(4):123-125.

[7]谢祥,章鑫,沙迪.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2):22-29.

[8]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猜你喜欢

博物馆育人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博物馆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露天博物馆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