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个分析维度

2018-04-03房广顺阎西塬

关键词:特色时代发展

房广顺,张 宇,阎西塬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1],得出的重大判断。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分析维度,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内涵、党和国家事业经历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全局性变化这样三个维度,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内在逻辑

习近平强调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2]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代的内涵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目标指向,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内涵上下功夫,并把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作为准确认识这一时代的分析维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的反映和表现,既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范畴,也是一个动态范畴[3]。作为社会关系范畴,时代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的反映,揭示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方位。它表明,在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由此孕育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社会形态并使人类社会不断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迈进,也会由于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的变化,使新的时代代替过去的时代。作为社会实践范畴,时代是随着社会运动而不断更新的历史过程,揭示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它表明,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分界线也同自然界和社会中所有的分界线一样,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4]。以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为依据,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以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演进为依据,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以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依据,可以概括为大革命时代、大建设时代、大发展时代、改革开放时代等。作为动态范畴,时代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概括和凝练,揭示社会的落后与进步、停滞与发展。它表明,时代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在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而质变是量变积累的结果,同时又开启新的量变①相关论述参见房广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认识时代的主题与趋势》,载李慎明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潮:现状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9-67页。。

列宁指出:只有在把握时代的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4]91-92。列宁这里所讲的时代,不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而是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不同发展阶段的角度,对时代所作的概括和阐述,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把握时代,运用时代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目标,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背景,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为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展为时代坐标,以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升为比较。这一判断和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判断,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时代序幕,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判断,强调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与阶段性的集中反映,是从历史进程的高度对当前发展阶段的时代概括。这个新时代,承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承上启下,切入点和落脚点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科学内涵上包括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这个新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围绕这一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为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抓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期盼。

第二,这个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随着“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步骤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谋划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已经明确、步骤已经清晰、任务已经布置。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需要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战胜各种风险考验,闯过各种难关险滩。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实力大幅跃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根本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中国人民将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第三,这个新时代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确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广泛、多样、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基本依据,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鲜明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集中精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个时代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质,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状况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高扬同向同行,人民群众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获得新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这个新时代具有崇高的民族性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共同梦想凝聚成共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不仅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团结奋斗,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携手共进,使当代中国更加接近伟大梦想的到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冲刺。这个时代具有崇高的民族性情怀,中国人民将凝聚成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使伟大国家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伟大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第五,这个新时代具有强烈的世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和人民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积极推动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交互作用,牢牢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根本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借鉴。这个新时代具有强烈的世界性,中国人民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党和国家的深刻变革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革命。伟大的社会革命催生了新时代的到来,认识伟大社会革命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现实基础。只有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对政治判断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实践上的解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处于关键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人民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在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下取得的。一方面,我国发展面对着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长期处于复苏乏力的状态,经济发展停滞,科技进步缓慢,社会矛盾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更加困难。国际局势陷入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困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紧张形势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意横行,尤其是局部冲突和地区动荡频发,出现了一个地区的冲突得到缓解而另一个地区又烽烟再起的复杂状况。影响和平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变化多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网络安全、毒品泛滥、难民危机、消除贫困等,已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急需国际社会求同存异、倾力合作、化解危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我国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和考验,出现了“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6]的状况。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人民诉求广泛、社会矛盾增多,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事业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但历史就是人的历史,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历史从一个时代迈向新的时代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战胜各种风险和考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从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好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5]7,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第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变革具有全面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发展变化涵盖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涉及社会发展的全领域,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在经济建设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蹄疾步稳、压茬拓展,把“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所要求的“顶层设计”有机结合,影响全局的众多改革举措科学部署、落地实施。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人心,全面依法治国积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在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变革具有开创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接力奋斗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动力。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变革具有深层次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破解难题直指难啃的硬骨头,滚石上山触及思想灵魂,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思想观念上,从指导思想、思路观念、方针政策方面入手,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改革新举措和发展新战略全面展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等响亮号召,确保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增加获得感。在管党治党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成效明显,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改变了管党治党的宽松软状况,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第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变革具有根本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变革的根本性,表现为发展战略的新谋划和发展目标的新定位。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和战略布局、战略步骤,着重解决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着重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具体分析和政策指导,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习近平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坚持和运用社会主要矛盾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8]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8]322。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认清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认清社会发展阶段所处历史方位的依据,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是确定发展任务、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步骤、实施发展策略的前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在人民需要与发展状况之间,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变化性和阶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认识,得出的科学判断,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破解新时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分析维度和分析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制定战略策略的光荣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认识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此为依据,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认识到“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这一科学判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及其在社会发展状况与人民生活需求方面的深刻影响。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愿景。一是生活质量成为人民追求的主要目标;二是生活的个性化日益凸显;三是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不仅对个人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下一代的生活给予了新的期待,“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1]。这表明,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方面已经变化,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与向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变化了的实际需要,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第二,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根本活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成效最为显著,并因此推动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根本性提升。从科学技术发展来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诸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趋于合理,由此带来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改变;从社会生产能力来看,我国物质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这表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方面已经变化。必须准确判断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第三,在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发展中影响和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还很多,党和国家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最为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方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一些领域发展较快,而另一些领域相对滞后。发展不充分,体现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发展不足,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质量生活和多层面生活需要。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贯穿我国发展的始终。但是,当我国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已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以后,不平衡不充分就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带动其他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实现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变化。首先,从我国现实社会发展运动的角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和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复杂变化,关系我国发展能否坚持正确的方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的,因而是跳出了抽象的思想观念、状态表述、工作要求得出的结论,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科学判断。其次,从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角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和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关系各方面和各领域的工作能否得到科学有效的正确引领。应当看到,影响我国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不仅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民生发展或生态文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且是统领各方面发展的主要矛盾,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再次,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角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和提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引领和指导,关系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要求能否落到实际各项工作中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要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客观现实,在社会主要矛盾引领下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最后,从实现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的角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和规定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能否实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为依据,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时间节点,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导向,也有很强的历史适应性和时间张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将发挥制约和引领作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表现出来的全局性特点,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一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8]311。毛泽东指出:“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8]31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运动的结果,构成矛盾双方的内容所发生的变化是深刻而根本的,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内容、关系、影响上都有重要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思想观念,变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上狠下功夫。二是要“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1]61。以点带面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8]326-327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下大力气、大功夫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其他矛盾与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抓住突出问题和工作重点,带动各方面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要树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和判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切实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问题,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引领,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抓住三个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即:抓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从各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抓住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抓住更好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1.

[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3]高岸起.时代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0.

[4]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

[7]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前进,2018(1):5.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96.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