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科技与新媒体时代阜阳剪纸的多路径传播

2018-04-03王宜川李佳柔王惠群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阜阳剪纸艺术

王宜川,李佳柔,王惠群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体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网站、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使原本由杂志、报纸和书籍等纸质传播载体传播的阜阳剪纸艺术在传统传播模式上承受着新媒体的冲击与打压,但也给其传播模式的战略转型迎来了新时机。能否借助网络门户、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发现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当代生活密切关联的连接点;能否利用影视、动画、直播、虚拟平台等动态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方式促进剪纸艺术发展,从而使阜阳剪纸资源得到优化,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得到扩展。笔者认为这一系列探索有重要的价值,为剪纸艺术传播在今后实现系统性、完整性、持久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改革阜阳剪纸传播现状的必要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阜阳剪纸是安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有确切记载的南北朝时期至今,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当地劳动人民手中延续传承,经历了从突出实用功能到强调审美价值,再到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阜阳传统剪纸来源于生活,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题材多样、风格质朴、技法娴熟、寓意丰富等特征,体现了阜阳人民勤劳、朴实、率真的生活状态和审美理想。现代剪纸在题材、风格、形式、技法、色彩等诸多方面更加娴熟多姿,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应用领域日趋扩大。但长期以来,这种民俗文化在传承传播模式上却无法突破众多局限,不能很好地与新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接轨,表现在:第一,家族传承、亲缘传承、师徒传承的传承方式狭隘、封闭,导致创作成员结构单一,从业者、传播者大多数还是农村的老艺人,出现传承断层现象;第二,传播主体不明确,通常情况下是个别剪纸艺术家和剪纸艺人无意识、不自觉地承担着传播的职责,缺少专业队伍规模性、持续性、目标化的传播行动;第三,在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上,依赖于政府、少数民间组织如阜阳剪纸研究会、个别企业如开源剪纸艺术公司等的宣传活动,通常以展览、比赛、培训班,或由出版社出版剪纸作品集等形式进行传播。虽然阜阳剪纸于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大力宣传和保护,传播领域和传播层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播受众对剪纸艺术的认知与好感也在提高,但是,实际参与剪纸的人群终究没有明显增加,且很少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来传播,导致阜阳剪纸的传承传播效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传统传播模式和传播媒介与当今新媒体的应用发展严重脱节,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传播严重脱节,不能激发受众参与的欲望与热情,阻碍了这种珍贵的民间艺术在文化、精神、技艺上的创新、发展与繁荣。 “在信息传播机制上,以媒体为传播主体,以用户为受众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经不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旋律。”[1]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健康网络文化。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运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新媒体技术助推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新媒体相结合,是保护、振兴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多路径的传播,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才能给古老的阜阳剪纸工艺注入新鲜、持久的活力。

2 阜阳剪纸艺术的新型多路径传播模式

2.1 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以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特征等方面与传统媒体有根本的不同:它可以进行文字、视频、声音的多种传播;信息存储方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分享、使用;能够实现细分化、个性化、互动化的传播。因此,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态的复合体。新媒体带来的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显著变革,媒体的互联网化趋势冲击着传统媒体及其业务,传统传播媒体的生存格局和发展空间受到巨大冲击,不得不走上转型之路。比如各省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都相继转变经营模式,实现纸质载体与互联网产品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转型升级,媒体界呈现新的发展面貌。

在新媒体与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情境之下,过度依赖传统媒介,无法达成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样的道理,以阜阳剪纸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产生更深的影响力,也必须顺势而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学会顺势、借势、造势,积极拥抱自媒体这一风口”[2],学会利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传播平台,融入新媒体生态大格局,摸索出一套多路径、高效率的传承传播新模式。

2.2 搭建阜阳剪纸艺术传播的多种新媒体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包括电子杂志、电子书、网络视频、博客、播客、视客、群组、其他类型的网络社区等,是网络时代受众最欢迎的传播形式。技术与艺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对于提升阜阳剪纸的影响力和传播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2.2.1 电子杂志与电子书

20世纪,阜阳剪纸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传统的杂志,如20世纪60年代由阜阳地区文化部门编辑出版的《安徽阜阳剪纸集》、20世纪80年代由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出版的《民间美术》杂志,文化部门出版的多部图册,如《安徽阜阳剪纸集》《阜阳剪纸精品集》等,传统纸质读物成为向外推广传播的单一媒介。如今,电子书和电子杂志逐渐成为推动旧媒体向新媒体靠拢并转化的新型书籍,这种媒介以易携带、容量大、寿命长、价格低等众多优势成为高科技与新媒体时代青年人喜爱的阅读方式。利用这些优势,阜阳地区散落在民间的大量剪纸作品,或者是传承人的剪纸精品,或者是大师的剪纸作品等,都可以用相应软件制作成电子杂志和电子书籍,以辅助纸质书籍、图册来提高阜阳剪纸的传播。当今,运用高科技的电子制作软件,如iebook超级精灵、自带精美的Flash动画模板和Flash页面特效等,都可以制作出精美炫酷的剪纸电子杂志和电子书,势必成为吸引用户眼球的最大优势。

电子杂志与电子书可以实现平面剪纸的立体化,无声剪纸的有声化;可以图文结合;还可以音频形式向受众讲解阜阳剪纸的历史沿革、基础知识、制作工艺和图案的民俗寓意与文化内涵,使受众广泛了解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剪纸电子书还会给广大受众带来更丰富的色彩和更多元的造型,并以传统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让受众享受并感悟其优越的审美价值。

2.2.2 网络门户与视频共享平台

新媒体时代,用户尤其是中青年人的信息获取行为大部分是基于网络进行的。因此,适时推出自己的网络门户,搭建综合性的阜阳剪纸网络传播平台,可以为更多人认识、接触、喜爱、参与创作阜阳剪纸提供契机。基于此,笔者搭建了传承传播阜阳地区剪纸艺术的非官方网站(网址:www.阜阳剪纸.中国)。网站主页包括阜阳剪纸简介、剪纸成果展示区、知名艺人影像视频区、剪纸动画区,还有业余爱好者与专业人员的讨论区、评论区、互动区等,并实现了网站平台的多功能性:剪纸艺术文献信息搭载平台、传承人代表作品展示平台、剪纸艺术创新研发平台、剪纸活动交流互动平台等,成为阜阳剪纸传承传播的线上平台。

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网络视频用户数的激增,网络视频平台也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在阜阳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也应搭建一个类似优酷、土豆、酷6的网络视频共享平台,为浏览者提供专业剪纸视频节目和业余爱好者的剪纸视频,浏览者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器或安装视频播放软件进行观看,从而达到传承传播阜阳剪纸艺术的目的。

2.2.3 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的核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交媒体让人们参与和共享,他们的成功与关系网络和网络中的那些纽带紧密相连[3]。社交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以及交互性强、传播快等突出特点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开创了个体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要实现阜阳剪纸文化艺术的高效传播,决不能忽视这些新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因为它们是中青年人越来越依赖的信息获取媒介,适时并恰当的利用它,就是为阜阳剪纸的传承传播寻求到了新的路径和新的生机。

利用微博、微信的可视化传播功能,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传播剪纸信息,吸引大量的目标受众,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提高学习、交流剪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政府、企业、艺人都可以开通微博、运营微信公众账号,参与剪纸创作活动,传播剪纸艺术信息。关键是如何提高各个平台上空间的利用率,如何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率,其中有许多细节性工作要做:如前期准备和管理期间的目标群体调研[5];用户对阜阳剪纸艺术和技艺的了解程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频率、接触媒介;用户喜欢的剪纸工艺与类型;剪纸主要的应用领域及将来要推广的领域等。更细节的事项还包括用户的年龄、工作、文化层次、收入水平等,以便后期能向网络受众提供优质精准的服务和个性化、针对性的推广,最终将这些受众变成剪纸产品的粉丝,形成用户黏性和忠诚度。在这个过程中,运用高科技和新创意去完善阜阳剪纸各类作品,使其在排版、配图、色彩等方面更具魅力和吸引力,逐步实现较广范围的传播。同时,这些自媒体平台的网络社交功能(如评论和转发)增强了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也使剪纸艺术的传承传播不再局限为单线传播,用户可以向平台反馈问题和提供剪纸作品,平台向用户实时推送剪纸信息和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增强交互性和传播效应,为用户认识阜阳剪纸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提供一个直观便捷的平台,也为用户进一步开发阜阳剪纸的时代价值和实用价值提供一个独特的空间[6]。

2.2.4 剪纸创作虚拟平台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如北京科技馆的VR编钟、丛林探秘、嫦娥奔月、航母虚拟漫游等一些参展项目,能让观众沉浸在超现实、跨时空的虚拟体验中[7]。受此启发,针对阜阳地区剪纸创作存在的困境,如创作场景缺乏,创作主体缺失,制作效率低下,创作资源匮乏等,以及大多数人认为剪纸创作入门难、操作难的心理,开发一款具有娱乐化、趣味性的剪纸游戏与虚拟剪纸创作场景,是有助于传承传播剪纸艺术的一个高科技方法。在传统的工艺中融入科学性与趣味性,同样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剪纸虚拟创作平台的构建主要运用VR技术、3D技术、Motion capture技术、软件设计与开发以及电脑动画制作技术等。该平台是一种适用于体感技术的交互式电子板,无需依托传统键盘、鼠标、触摸板等固定输入设备,也无需完整的剪刻技术、操作程序和纸张、剪刀、刻刀等原材料,只需要用户在体感空间范围内利用Kinect传感输入设备、信号捕捉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和手势数据包以及摄像机、投影仪等仪器,通过一些简单的剪纸手势来操作,就可以在电子板上呈现出各式各样逼真生动的剪纸作品。如此,不论行业内外,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伸出双手比划几个简单的动作,就会投影出相应的剪纸作品。

虚拟技术的出现使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使剪纸的制作过程更具操作性、直观性、动态性、真实性,让更多人身临其境,既感受到高科技的神奇魅力,又体验到剪纸创作的乐趣。这种运用高科技的剪纸虚拟场景同时具备多重功能,它可以是专业剪纸人员的研发平台和展示平台,可以是年轻人热衷参与的游戏互动平台,还可以是更多剪纸后起之秀的培养平台。这种虚拟的传播环境,可使承载民俗文化使命的民间技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手段、最快的速度、最愉快的方式赢得大批受众的喜爱,从而使剪纸艺术得到有效地传承和传播。

3 新传播模式的创新价值

创新是古老艺术焕发生机的永恒动力,是古老艺术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不竭源泉。探索高科技、新媒体时代阜阳民间剪纸艺术传播的新路径、新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理念创新。打破了阜阳剪纸艺术“地缘传承、亲缘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单项传承方式,利用新媒体与高科技技术的互动性、即时性、有效性、易操作等特点,使传播媒介由专业剪纸艺人的单向传播转向网络群体的双向互动传播,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接受者+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实现剪纸艺术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受众群体数量,丰富传播主体,助推阜阳剪纸艺术传承传播,建立新的传统文化传播理念[8]。

第二,科技创新。将剪纸艺术和多媒体虚拟创作场景相结合,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建立剪纸体验交互平台,以体感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剪纸虚拟创作场景,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新载体,实现了剪纸艺术的创作模式及传承传播方式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复杂到简便的转换,新的传播形式既创新了剪纸技术操作方法,也对传统传播媒体的功能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第三,应用创新。剪纸数据库检索和网页制作解决了当前阜阳剪纸艺术资料信息杂、乱、散、不易保存等问题,将传统的技艺融入到大数据中,使剪纸数据系统化、有序化,剪纸精品得到整理和永久保存,也为更多参与者提供更好的交流体验平台。后期虚拟创作场景的开发应用将阜阳剪纸艺术以高科技的趣味游戏形式引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融入他们的生活,激发他们对民间技艺的热情,更有利于阜阳剪纸传承传播活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

4 结 语

“过去的传播模式是建立在原创内容稀少并由少数人或媒体机构制作的基础上”[4],新媒体、高科技的发展与渗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找到了新的工具与载体,网络门户与视频共享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剪纸创作虚拟平台等为阜阳剪纸提供了更丰富、更有力的生长环境。影视、动画、直播、虚拟现实场景等方式展现了剪纸艺术的动态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以更加方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也势必能实现更加快捷、高效、持久的传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汤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9-81

[2]刘小华,黄洪.互联网+新媒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77-80

[3]塔腾.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社交媒体营销[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138-139

[4]仇勇.新媒体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68-71

[5]樊嘉禄,陈发俊.安徽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现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44-47

[6]余波.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席的营销策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86-89

[7]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市场观察,2003(3):24-25

[8]王宜川,周玉婷.阜阳剪纸艺术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245-247

[9]索峰.浅谈阜阳剪纸艺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13-15

猜你喜欢

阜阳剪纸艺术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剪纸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纸的艺术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剪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