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国学思想
2018-04-03
(淮海工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1)
0.引言
江户中期,用文献考证学的方法来研究 《古事记》、《日本书记》、《万叶集》等,并且追求一种佛教和儒教传来之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古代社会的民族精神的源流成为一种风潮。这个时期,国学登上了日本思想的舞台。那么在当时儒学作为思想主流的时代,国学为什么能够产生并发展,甚至影响到明治维新呢?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文中将对国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稍微涉及其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1.国学的产生和发展
1.1 国学的定义
首先必须要明确国学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所谓国学,狭义指的是以《古事记》、《万叶集》、《律令》、《延喜式》、《和名抄》等古代文献为基础来研究日本的古代文化、文学,以契沖、荷田春満、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为代表确立的学问。另外广义的国学指的是神道、历史、有职故实、官职、文学等全部日本诸学问。本文中,以狭义的国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立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1.2 国学产生的条件
到了江户时代中期,儒教开始在道德方面制约日本人的生活,这反而促使了日本人民的自我觉醒。并且,受到古学派从《论语》、《孟子》等古典文献的角度来追寻儒教本来的精神的复古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从古代原典直接解释日本人的古代精神,来探求日本人的应有的状态的国学。
另外,虽然跟日本古典相关的学问,经过中世以公家社会为中心传承下来,但知识作为秘传,不允许公开的倾向很强。与此相反,到了江户时代,批判秘传的风潮高涨,并且因为北村季吟出版了集成《源氏物语》注释的《湖月抄》,这都为国学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1.3 国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国学的发展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被称为国学的先驱者的是元禄期的契冲。契冲之后作为代表的国学者是被称为国学四大人的荷田春満、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和平田驾胤四人。本文在对国学的发展进行考察的同时,也将介绍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阶段是国学的出现和产生阶段,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初期的契冲和和田春满。说到国学,契冲是不能不提的人物。契冲年轻时作为真言宗的僧人在高野山修行,曾一度担任大阪生玉的曼陀罗院主持。这期间,邂逅了下河边长流,得到了学问的启发。之后,在和泉国(大阪府)池田万町·伏屋重賢宅住过一段时间,涉猎古典。以精通佛教典籍和和汉的古书的学识来研究古典,留下了《勢語臆断》(『伊勢物語』注釈書)、《古今余材抄》(『古今集』注釈書)等的注释和在假名使用研究上卓越的成就。其中,奉水户得川光国的命令写出的《万叶代匠记》(万叶集注释),实证严密并且多创见,給与后世很大影响。也可以说国学就是在这本书之后产生的。
在契冲之后的是荷田春满。他学过伊藤仁斋的古义学,通过古语来研究古义,也即是想要研究明白其原本的解释。著作有《创学校启》等。他为了国学设立学校而向幕府提出意见书等,在社会活动方面广为所知,但在学问方面不及契冲。
契冲和荷田春满在对《古事记》、《日本书记》、《万叶集》等古典的研究和方法上,为国学的产生和确立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以元禄期和学的动向作为基础,国学登场了,但国学将儒教和佛教彻底排除在外。明确这一态度的是贺茂真渊。这样,以古典(特别是万叶集和古事记)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来探求佛教、儒教传入之前的古代精神的国学发展起来了。
贺茂真渊学习过荻生徂徠的学问,但三十二岁时向荷田春满学习并立志国学。他认为对于古道(日本古来的尊重自然感情的精神)所知要依靠不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的,在日本的古典中流传下来的日本人的朴素的精神。
贺茂真渊研究《万叶集》得出的结果将日本人的朴素的英勇雄壮的精神叫做“雄壮的直心”。他主张儒学之路充满歪理非常狭隘,而日本古代之路却自然朴实非常开阔。于是也认为这种“雄壮的直心”即是“丈夫风格”。所谓的丈夫风格是指男性胸怀广阔的风格。这是因为到了平安时代以后,受到女性的、和蔼温柔风格的淑女风格,再加上从中国传来的因为受佛教儒教影响的唐国风的影响而失去了古代的纯净。他由这种古代的心出发,想要将社会变得更美好。他的主要著作有《国意考》、《万叶考》、《歌意考》等。
本居宣长出生在伊势松阪的木棉商小津家,22岁继承家业,1752年上京在堀井山学习儒学。1757年回乡行医。63年成为贺茂真渊的门人。1786年完成《古事记传》的神代卷。1792年应纪州藩主的邀请讲授国学。继承了契冲的文献学、贺茂真渊的古道学集国学之大成。
本居宣长的学问可以分成三大类。
①为什么说古代的日本没有教育这种东西,本居宣长认为是因为当时存在道德。并且是由不虚伪的真实的心即真心来实现的。他在著作《玉胜间》里写道“善的恶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心”。最终是肯定了人的自然的感情。有了这颗真心在接触事物的时候,就会涌起一种深切的感情。本居宣长将这种流动的心,换言之即一种接触事物时的感动的精神叫做“物哀”。看到美丽的事物就坦率的认为“美丽”的这种坦率的心,是人性的自然的流露。正因为物哀是人的灵魂的根源和纯粹的姿态,所以对于人们要]如实地捕捉这种表现的文学来说一定是最高的价值基准。于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内,宣长强烈的拒绝将与之不同的基准,特别是道德的导入。这是因为,宣长研究《源氏物语》将“物哀”作为文艺的本质的缘故。于是,只有怀有这样的心的人才是有心的好人。“了解物哀”这一文学论、文学的目的就是不进行儒教佛教的道德说教,而是培养一种坦率地感知事物的心,基于这一理论有《紫文要领》、《石上私淑言》、《源氏物语小櫛》《为了艺术的艺术》等著作。
②在日语语言学研究中发现了 “てにをは的系结法则”,在著作《てにをは紐鏡》《词玉绪》等中进行了论述,在古典实证主义方面证实的音韵研究也对现在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③本居宣长在名著《古事记传》中代表的古道论是一种将儒教和佛教的道义的强制看作是对人的压抑行为,阻止万事神的裁夺,赞美古典中出现的黄神祖德新道的理论。因此,在幕末、明治时期作为“国粹主义”思想的根据被利用。
他的古道是“唯神之道”。这是从神化时代流传下来的,按照神的心,人不可以插手的日本固有之道。这就是《古事记》中记载的诸神的形成。
他将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称为“大和心”。另一方面,将被中国的学问,佛教和儒教所感化的心叫做“汉意”。“汉意”因为都是形式和歪理太拘泥于形式,压抑了日本人生气勃勃的感情,失去了真心。在这里,他主张要丢掉汉意,去探求深知“物哀”的大和心。
日本政治的根本是神勅的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而且宣长认为这并不单单是一种理念,而是被历史实证了的,并且将被时间证实的事实。“皇国从神代起就定下了君臣的名分,君本来就是尊贵的,这种身份的尊贵并不是由德决定的,而是由种来决定的,在下位的无论如何有德之人,也不会改变,即使万万年末君臣的位也不会动摇。”
宣长死后,国学的代表人物是平田篤胤。平田是江户后期的国学者。他出生于秋田藩士之家,二十岁时脱藩,离开江户独自求学。后接触本居宣长的著作,文化二年(1805)成为宣长之子本居春廷的弟子。自认是宣长的后继者,但没有继承宣长的文献实证学,形成了自己独自的思想。
文化十年(1813)出版了《霊能真柱》,阐述了以宇宙开辟论,幽冥信仰为基础的死后的幽灵供奉方法。他的学问是由宇宙的应有的状态来解释的宗教的国学,被称作平田新道。此外还发行了《古史成文》《古史徴》和研究冥界的《仙境异闻》等。晚年被幕府禁止其著述并被驱逐出江户,回到老家秋田后,只是提出了他的国粹主义思想,后来成为明治政府的国家新道的思想支柱。
1.4 国学和神道
说起日本固有的东西,也有民族的宗教神道。神道即是多神教,以对诸神的民族信仰为基础,一边接受外来思想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到了奈良,平安时代神佛习合思想,形成了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的伊势神道、吉田神道、以及江户时代的垂加神道、复古神道。
这其中,与国学相关联的是复古神道。这是不参杂佛教和儒教的一切东西,只宣传日本固有的纯粹的古代神之道的神道。由国学者倡导的,平田将其体系化。他认为,神道就是神的子孙对天皇的服从。国学中尊皇思想的根本就是涉及到天皇是政治的主体,道就是指天皇统治天下之道。并且大家都知道根据是由宣长主张的“道德根元大本”也即是神敕。宣长认为儒教的政治理念、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的君主的圣人自己将关联的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美化为掩盖其作为的说教而已。
由这一思想开始,国学由实证的东西逐渐变成了独断的不合理的东西。但却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之后成为了明治维新的原动力。
2.国学形成的原因
以上论述了国学的产生及其主要思想,但为什么国学能够形成,并在之后的明治维新中成为原动力呢,下面来讨论下这个问题。
我认为国学形成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思想方面的原因。当时日本存在儒学洋学等学问。当时一部分学者认为日本独自的文化比汉文化要高,日本所面临的各种文化问题和社会欧元危机是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污染所致。在这些人的思想中,他们认为和歌比汉诗优秀,源氏物语中的真心比诸子学的说教更有意义。日本文化很独特优越。他们认为日本是世界的中心。一部分的国学者主张的学说相对于当时幕府推行的诸子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背叛与解放。总之,那时的国学是江户时代的一部分学者想要从中国文化中独立出来,寻求自己民族文化的努力。
3.结语
国学是与日本古典相关的学问,是一种对日本人的生存方式日本社会的应该有的方式的一种思考,具有一种精神运动的特征。本文大致对国学的产生、发展及原因进行了论述,对于日本国学的研究,国内目前不是很多,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今后将更进一步的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