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素养的思考

2018-04-03李志华贺宇涛赵双玉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英语专业

李志华,贺宇涛,赵双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作为党的十八大五年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还提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话语体系”。[1]并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传播的使命更多赋予学校教育、理论研究、传播媒体等多种方式。契合于此,高校英语专业的语言文化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跨文化交际教学更加广泛深入,即英语专业文化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能力培养应该是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导入、相互渗透。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明确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的障碍,肩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综述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紧密相连,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不可分割,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然而,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语言学理论发展制约的,外语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知,从最初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到后来的跨文化交际的注重,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到包括母语文化在内的双向导入模式,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

转化生成语法创始人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指的是本族语者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体系,它是人类能够掌握语言的关键,而语言运用只不过是语言能力的具体表现。而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Hymes把人能够在恰当的场合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定义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他认为Chomsky所说的“语言能力”仅是一种语法能力,只注重人的内在语言因素,忽略了语言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2]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开始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冲击。传统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外语知识体系(包括语音、词法、句法和语义等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交际教学法把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已认识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①转引自邱碧芬《培养以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英语听力教学》,载《福建外语》1994年第1-2期,第68-71页。。

直到20世纪90年代,外语教育界才普遍认识到语言学习中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既要关注“目的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的导入,又要关注“母语文化”(mother tongue culture)的导入,把文化导入的双向互动问题提到教育目标的高度。[3]到了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进一步纲领性地明确了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输入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及汉语文化能力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有基本的本土文化素养,有必要的汉语文化能力,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信息,同时传递汉语的文化内涵。同年,从丛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一文,指出了我国英语教学各个阶段对中国文化导入的缺失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忽视,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中华文化底蕴的苍白,并进一步强调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4]

强调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可以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能力。然而一直以来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母语文化的导入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有的定位。我国高校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历史的内容几乎为零,特设的汉语言文化课程少之又少,学生们对母语文化的容纳和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China English)仍缺失甚多。新时代,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保持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战略意义的提出,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提出了时代的要求。英语专业人才肩负着吸收西方文明和文化成果以及继承、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责任,其母语文化素养和社会文化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我国外语教学的突飞猛进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狂热夹带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随着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的确增强了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学生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越来越多的英美传统文化,甚至西方的价值观、宗教旨意、风俗习惯等。英语学习者似乎越来越“外国化”,遇到文化冲突时也能巧妙地迎合西方文化,热衷于西方节日、礼仪,推崇西方文学艺术。这种目的语文化的单一导入及跨文化交际的单向行为,会极大影响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

大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主要是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读完教育部推荐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文科生所学的文史知识还不足以建构其母语文化知识体系和社会文化能力。到了大学阶段,英语专业学生马上投入到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能力,应对各种资格考试。而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意识形态形成的阶段,对文化的理解评价能力、整合积淀能力还不够成熟,大量的、比较单一的外来文化导入可能会影响到自身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有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互动意识,并加强其母语文化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学习同时也是文化学习,文化的导入会涉及到人的价值观、认知能力,进而影响到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美国精神学家Eriksson于1953年提出了文化认同理论,指出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5]2005年,“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与认同”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有更多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国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认同问题。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基本认同: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出现了弱化现象。[6]

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缺失、文化认同弱化,主要是因为文化教学的偏颇还没有完全纠正,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互动模式并没有很好地实施。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文化氛围等方面,英语专业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母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的积极作用,单一的目的语文化导入影响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评价及内化能力,没能使学生形成文化对比的思维、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及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所以为了使学生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首先要加大母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力度,浸润学生的母语文化内涵和文化认同感,使其自觉发挥语言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传播的能动作用。

三、母语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实现外语教学宏观目标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并从母语思维到目的语思维,再从目的语思维到母语思维的转换过程。所以母语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了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等。正如Larry A Samovar等学者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7]253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论证报告》从外语教学的宏观层面指出未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8]。按照能力培养要达到的高度,外语的综合能力又可分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三个层次。[2]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目标比较明确、实施也比较到位的教学层次,而综合文化素养和社会文化功能是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要实现外语教学的宏观目标,母语文化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根本。在探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过程中,研究者曾过多侧重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对外语语言文化学习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并且学习者的母语语言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接受、理解能力,所以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实现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母语文化导入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是学生构建自身文化结构、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调动其社会文化功能的重要因素。

(二)形成学生的生产性学习模式

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过程中,随着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导入,以及学习动机的不同,其文化身份的认同会有所变化,母语文化的作用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在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变化研究领域,Lambert(1974)提出“削减性”(subtractive)和“附加性”(addictive)两种双语类型。削减性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被目的语、目的语文化认同所取代;附加性学习者在获得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归属的同时,保持其母语和母语文化归属。[9]

高一虹教授在1994年提出了“生产性(productive)外语学习”的概念,认为生产性学习不同于削减性学习和附加性学习,而是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10]生产性学习模式需要在外语文化教学中既导入目的语文化,又要导入母语文化,使学习者对两种文化进行积极的理解、对比、评价、整合和积淀,既不会被目的语文化濡化(acculturation),也能保持母语文化的认同身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及社会文化功能。[2]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功能

外语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其中社会文化能力是外语教学目标的宏观层次,它是一种“运用已有的知识及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更加整合、潜能发挥更加充分的能力”[11]76-77。就其内容而言,英语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不仅包括语言交际能力,还包括涉及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理解、评价、整合和积淀三项能力。[2]社会文化能力基于学习者的综合人文素养,又高于后者,使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发挥。

新时代,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和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和社会文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大纲修订说明》指出:“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12]这就要求英语专业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还要有正确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之,母语文化的导入首先使学生确立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不至于在接受目的语导入时失去母语文化意识,其次使其利用生产性学习模式对比学习两种文化,并把两者整合积淀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价值体系,然后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四、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素养的目标和策略

母语文化素养是母语文化知识、人文素质、社会文化功能的综合体现,根据外语教学的宏观目标要求,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的目标可以定位为: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的语言文化知识;有较强的双语迁移能力、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对母语文化的自豪感并能传承、推广母语文化。[13]根据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要求,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素养成为需要。

(一)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群体的母语文化素养

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师资队伍建设。2018年习近平五四期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14]外语教学的宏观目标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学识,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生产性学习的母语文化意识,比较深厚的母语文化知识结构,以及在教学中能把目的语和母语文化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教师是一项终身学习的职业,外语教师尤其如此。英语专业教师首先要建立自主学习行为,通过读书、课题研究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在英语教学中达到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向互动。英语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培训、进修或中外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母语语言文化,包括音位、词汇、句法、古代汉语、中国文学文化体系等。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才能传授母语文化给学生并实现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正迁移的的功效。另外英语专业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群体意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不能只靠个体或少数教师来实现,从决策制定人员到授课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各门课、各项活动要共同渗透,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双语环境、文化双向互动的氛围。

(二)母语文化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确立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素养弱化和社会文化功能缺失的改善,首先需要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入手。目前,我校英语专业的汉语言文化课程设置几乎为零,教师对学生们的读书引导不够系统,学生的读书书目还不够丰富,所以首先从课程设置方面来引导学生们的母语文化学习,渐次提高其母语文化素养。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能就所熟悉的话题进行交流;能比较流畅地向外宾介绍国内的名胜古迹、我国当前的形势和政策方针;能比较系统、深入、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这一要求,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可以分阶段有目标地开设。[5]至于具体的母语文化内容,季羡林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现实性,反应时代需求,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和促进作用。[12]这正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在英语专业教材制定方面,应选取能够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彰显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融会贯通的教学对策

除了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外,外语教学还要把母语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课堂内外,使学生在文化对比中确立自身的文化认同,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并形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习惯,逐渐积累中国英语的语言基础,为传播中国文化建立自觉的语言文化知识结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可以通过知识传授、读书、口头文字表达等方式实现。

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还可以通过翻译训练来实现。翻译训练不只是翻译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翻译是语言的艺术,翻译本身又是文化的转换,目的语文化或母语文化缺失都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所以,翻译训练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的提高,为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即中国英语打下语言基础。

母语文化的导入还有很多途径,比如通过开书目、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多读书,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或社会文化活动,为学生开放更多的获取母语文化知识的平台等。

本着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同等重要的原则,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母语文化导入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为了在外语教学中使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相得益彰,帮助学生构建起生产性学习模式,提出了母语文化教学的模式和途径。其目的是促使英语专业学生提高母语文化修养,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互动行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传播的使命中发挥自身的社会文化功能。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母语英语专业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母语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