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戴礼记》与卢辩注的价值

2018-04-03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曾子

张 京

一、《大戴礼记》及其价值

(一)《大戴礼记》简介

《大戴礼记》,亦名《大戴礼》《大戴记》,是西汉著名礼学家戴德编选的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礼学类文献汇编。西汉武帝时期,戴德和从兄子戴圣同问学于著名礼学大师后仓,后仓向二戴传授17篇《仪礼》,因为《仪礼》简略,二戴又选编一些七十子后学之徒所撰写的解说礼的细节、阐述礼的大义的文章作为参考,这些文章被称为“记”。戴圣选编49篇,称为《小戴礼记》,即《礼记》。戴德选编85篇,即《大戴礼记》。据《隋书·经籍志》及郑玄《六艺论》(《礼记正义》引)记载,该书原有85篇。今传本阙第一至第三十八、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第六十一、第八十二至第八十五共46篇,存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第四十六至第六十、第六十二至第八十一(其中两第七十三,又误分第六十六篇为二),共39篇。39篇中,记孔子言语行事者10篇、引孔子语者3篇、记曾子语及行事者10篇、评论孔门人物者1篇、陈古礼者6篇、通论礼者2篇、记古事者2篇、记上古帝王世系者2篇,以及其他礼学论文若干篇;另有专记时令物候与天象的《夏小正》一篇,相传是夏代遗书。

(二)《大戴礼记》的价值

其一,文献学价值。

《大戴礼记》的《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朝事》《公冠》等篇,记录诸侯礼制,可补《仪礼》之阙。

《大戴礼记》可与其他典籍相互印证。《大戴礼记》中“周制”较多,如《大戴礼记·诸侯迁庙》:“徙之日,君玄服,从者皆玄服。”[1]199引《周礼·司服》曰:“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2]400《周礼问》载:“当读《大戴礼记·朝事》一篇,其中所载大宗伯、典命、典瑞、大行人、职方、射人诸职,全是《周礼》原文,所差不过一二字。”[2]400内容可与《周礼》相互证明。《大戴礼记》中的某些篇目被西汉或西汉之后的书籍所截取或抄录,因而可以用相关篇目作校勘,如《史记·五帝本纪》与《五帝德》《帝系》,《史记·礼书》《荀子·礼论》与《礼三本》。

可证郑玄经典笺注,如“郑康成笺《诗》注《礼》,谓天子宗庙路寝皆如明堂为五室之制,后儒多疑之。今以其说考之于经书……《大戴礼·盛德篇》曰: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又曰:此天子之路寝也。缘其同制,故或以为庙,又以为寝。……夫《大戴礼》于汲冢书皆经之亚也,古籍之存者希矣,此二事犹足证郑说,故并录之”[3]374。

可校读出土文献,判定出土文献文字。利用上博简(七)竹简本《武王践阼》校正传世本《武王践阼》中的一些讹误,并纠正以往一些学者对《武王践阼》的错误训释;用出土楚简所见与今本《大戴礼记》相关文献印证先秦礼法制度、用礼制文化解读出土楚简中的疑难字句。

其二,史料价值。

《夏小正》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古老的文献典籍,相传是夏代遗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星象物候历记录资料,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内容涉及到自然现象、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如农耕、渔猎、蚕桑、养殖等。内容涵盖天文、历法、星象、物候、农事、政事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时期社会发展及农业生产状况和天文历法及物候状况的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物候学、教育学史以及训诂学都有重要价值。

《大戴礼记》中还保存着少量关于古史旧闻的篇章,如《五帝德》《帝系》可与《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以及《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相补充,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及远古帝王的世系,于谱牒学有开创之功。

其三,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大戴礼记》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现今人们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从《论语》入手,很少认识到《大戴礼记》的史料价值。《大戴礼记》中的部分篇章如《王言》《哀公问五义》《哀公问于孔子》以及《孔子三朝记》七篇,属于孔门语录,主要是孔子对弟子讲述崇礼、为君、识人、为官、衡才的道理,这些都是当时为政的要事,有助于我们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典章制度。

《卫将军文子》记载了子贡对孔门弟子的评价,是研究子贡及孔门弟子人物特征的重要资料。《子张问入官》记载了孔门弟子的操行,是研究孔子弟子的重要资料。

“曾子十篇”同《论语》中的曾子言论在思想上一致,只是“曾子十篇”中曾子言论更为丰富。因此从思想内容上来看,“曾子十篇”当为曾子遗说,可以完善曾子学说。

其四,文章学的重要资料。

从文章学和遣词用字的角度来看《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四代篇》:子曰:“群然,威然,颐然,睪然,踖然,柱然,抽然,首然,佥然,湛然,渊渊然,淑淑然,齐齐然,节节然,穆穆然,皇皇然。”[1]174连用16个“然”字,又下6个“然”字上多叠字,古今绝奇文法。《荀子·非十二子》篇亦连用“然”字,但较少耳。[4]15716个“然”字的排比增强文章气势,而下6个拟声叠词的运用增强文章生动性。

综上所述,《大戴礼记》是研究儒家思想、古代社会文化、上古历史及自然科学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卢辩注的特点与价值

《大戴礼记》当初和《小戴礼记》(即《礼记》)并行而传。《小戴礼记》因得郑玄作注而在唐代列为“经书”。《大戴礼记》却长期被冷落,幸亏有北周学者卢辩给《大戴礼记》作了注解,不然恐怕早已全部亡佚。卢辩注长期不为人所知,故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引之而题称郑玄。王应麟《困学纪闻·大戴礼记》篇记载:“《大戴礼》卢辩注,非郑氏。朱文公引《明堂篇》郑氏注云‘法龟文’,未考《北史》也。”[5]卷五始指为卢辩注,乃为定谳。

《周书·卢辩传》载:“卢辩字景宣,范阳涿(治今河北涿州市区)人。累世儒学。父靖,太常丞。辩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其兄景裕为当时硕儒,谓辩曰:‘昔侍中注《小戴》,今尔注《大戴》,庶纂前修矣。’”[6]卷二十四证明了卢辩确实为《大戴礼记》作注,但卢辩注释“残”而不全。今本13卷中,卷一、卷二、卷七、卷九、卷十二共有5卷15篇无注,有注者仅8卷24篇。卢氏当时是否全注85篇,学者们众说纷纭,今不在此赘述。但卢注实为后世各家新注的基础。

(一)卢辩注的特点

卢辩注《大戴礼记》,就注释方式来说,一般采取随文注释,有的完全出自自己手笔,也有的借他人言论,如“孔子曰”“曾子曰”,或直接用他书内容来注解文句,如“《易》曰”“《诗》云”。就注释内容而言,比较丰富。

其一,解释字义。如《曾子制言下》:“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卢辩注:“衡,平也。言不苟合也。”[1]106

其二,标明音读。如《曾子制言中》:“有说我则愿也,莫我说苟吾自说也。”卢注:“说,读为‘悦’字。”[1]104

其三,叙述史事。对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件作出注释,如《保傅》:“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得,赵得蔺相如而秦不敢出。”卢辩注:“公子无忌,信陵君也。时魏地多为秦所并削,安釐王二十六年,秦昭王卒,三十年,信陵君率五国之兵攻秦而败之,复得其地。蔺相如,赵惠文王之相也。尝以和氏之璧使于秦,完璧而归。及渑池之会,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以秦人惮焉。故曰:赵有蔺相如,强秦不敢窥兵阱陉。”[1]79

其四,考证文字,指出错误。如《保傅》:“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卢注曰:“弥,当声误为‘迷’。”再如:“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尚者告得也。”卢辩注:“贾谊云:‘所上者告讦也。’然,‘得’字之误也。”[1]68

其五,保存异闻。对于一个句子在不同书中的文字差异,也一一注解保留下来,如《保傅》:“故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卢注曰:“《新书》‘异’上有‘处’字,‘豪’作‘士’。”[1]81

其六,考论礼服名制。如《诸侯迁庙》:“君前徙三日斋,祝、宗人及从者皆斋。徙之日,君玄服,从者皆玄服。”[1]199此条注释在卢注中篇幅最长,内容最详明。

其七,对古制进行详细注解。如《诸侯迁庙》篇讲述的是诸侯三年丧毕,按照昭穆之位的顺序,将其高祖的神主迁移到太庙,将祖之神主迁到高祖之庙的仪礼,将新丧之主从寝宫迁移到祖庙的礼仪,卢辩对每一句都进行充分注释,是现今考察古代贵族丧祭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其八,阐述并补充文句大意。如《保傅》:“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卢辩注:“太任孕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起恶言,故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也。古者妇人孕子之礼,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诵诗道正事,如此则形容端,心平正,才过人矣。任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1]76

其九,旁征博引。重点引用郑玄和王肃的注释,《大戴礼记》与《礼记》《仪礼》重文部分引郑玄注释,与《大戴礼记》没有重文的《三礼》《毛诗》中的郑玄注解也经常引用;《大戴礼记》与《家语》重文部分引王肃注释居多。

(二)卢辩注的不足

《大戴礼记》和卢辩注,自唐宋以来不仅佚失泰半,就以所存留的39篇而言,也是“讹舛几不可读”。况且卢辩没作注的地方很多,已注的地方也有很多失当之处。

其一,有的地方虽有注,但言之简略,不解其意。如《曾子立事》篇:“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卢注云:“慎故于物,来者不犹豫,往者无所慎。”[1]87卢辩虽有注,但不知所云。再如《曾子事父母》篇:“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卢注云:“养犹隐之。”[1]99注释过于简略,对理解文义似乎并无帮助。

其二,对一些礼仪制度的注解不得其详,有必要加以补注以引申发挥。如《保傅》:“《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如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匮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踰矣。”卢辩注:“成王年十五,亦入诸学,观礼布政,故引天子之礼以言之。四学者,东序、瞽宗、虞庠及四郊之学也。春气温养,故上亲。夏物盛,小大殊,故上齿。秋物成实,故贵德。冬时物藏于地,唯象于天半见也,故上爵也。”[1]64这里涉及古代的明堂、太学制度,颇多争议,卢辩注并未注解到底,孔广森作补注以申其说。

其三,有的地方注释错误,被后来的学者批评指正。如“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卢注曰:“大成、次成、小成也。”[1]120俞樾按《礼记·学记》篇但有大成小成,而无次成之说,卢氏此注殊为无稽。[7]287《经义述闻·大戴礼记·三就》载:“《卫将军文子》篇: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家大人曰:盖三就焉当作盖三千就焉,三千言其多也,故下文云不得辩知。《史记·孔子世家》弟子盖三千焉,语即本于此篇。《吕氏春秋·遇合》篇亦云: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今本脱千字,则义不可通,且与下文不相应矣。又案就者谓来就夫子也,而注释三就云:谓大成次成小成也。则是以就为成就而曲为之说。此注盖后人所加,案下注先就夫子云云,即指此就字而言,则卢不以就为成就可知.今以就为成,明与下注异义,故知为后人所加。《家语·弟子行》篇作盖有三千就焉,即袭此篇之文。”[8]287俞樾批评卢注“君陈则进,不陈则行而退”句不知“陈”字乃“伸”字之误而强行以“陈”字解释,义不可通。[6]287于鬯批评卢注“赐。女伟为知人赐”句“不知伟字假借”[9]702,等等。而且卢辩注的重点放在了解释文义,对于句中出现的各种名物制度没有追根溯源,也没有标明来历出处。

(三)卢辩注的价值

卢辩注虽失之简略,未为精备,然而卢辩注作为现存最早的注,或释字义,或明音读,或指谬误,或叙史事,或发意旨,或存异闻,实为研究《大戴礼记》的重要资料,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卢辩注《大戴礼记》虽只有8卷24篇,但它对于后人校读、研习《大戴礼记》大有裨益,从而改变了《大戴礼记》无人问津的处境。后世学习、研究《大戴礼记》,大都会保留或引存卢辩注。甚至在清代,卢辩注的《大戴礼记》就是各家注的蓝本与基础,有些干脆就直接以补卢辩注而名其书。可见卢辩注的价值之大。

其二,卢辩注《大戴礼记》有助于进一步校正、理解《大戴礼记》原本,如《曾子立事》:“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卢注:“贵不以己能而竞于人。”[1]85王引之以为“卢注言以己能而竞于人,则正文有‘以’字甚明”[7]296;《少闲》:“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卢注:“四代,据文距殷,或曰文王取人以度,四代谓兼之也。”[1]213俞樾认为,“据注则‘四代’上无‘此’字”[8]279。在郑注流行的情况下,卢注也可以正郑注之非,如雷学淇《祭服考》就认为郑玄有关祭服之释不如卢辩《大戴礼注》之说者。

其三,卢辩注可以用来校勘其他古籍,如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二《大戴礼注引论语》以卢注校《论语》;武亿《群经义证·论语》引卢注解《论语》;王筠《说文句读》引卢注解“軜”字;孙志祖《读书脞录》卷四《景古影字》引卢注证“景”为古“影”字,又在《读书脞录续编》卷三《南武城》中引卢注证顾炎武考曾参、澹台灭明同为一武城人为误;陈鳣在《简庄诗文抄》卷三《曾子跋》中回顾《曾子》的流传过程,认为“幸《大戴礼》中《曾子》十篇尚存,卢辩有注,近儒各有所述,学者所宜遵守也”[10]。

《大戴礼记》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涵盖天道观、为政思想、君子之道思想、伦理思想、文学观等,同时具有重要的史料学价值、文献学价值,也是研究儒家思想、古代社会文化、上古历史及自然科学史的重要材料。卢辩注作为《大戴礼记》的最早注释既是我们接近《大戴礼记》源头的桥梁之一,同时也是今天研治《大戴礼记》乃至其他古籍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曾子
曾子杀猪
杀猪教子
忠恕与一贯之道
哪吒失手
谣言成真
曾子杀猪
不陷富贵以为己悦,不乘贫贱以居己尊
不陷富贵以为己悦,不乘贫贱以居己尊
曾子杀猪
曾子爱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