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唐宋诗词中的石头城
2018-04-03王志高
王志高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石头城,亦称石首城、石城、石头坞、石头大坞、石城坞,简称“石头”,是南京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城址之一。作为一项重要文化地标,它对后世南京城市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年石头城遗址考古发掘及遗产保护展示工作的开展,对它的全面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作为石头城研究的基本资料,毫无疑问应是各类史籍,但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学作品也不应该被忽视。其中价值最大者便是六朝唐宋时期与石头城相关的诗词作品,据笔者粗略检索,其数量至少有数百首之多。它们或以石头城为主题,或内容涉及石头城,其中不少具有文学、历史、社会、审美等多重价值,有待深入挖掘。本文分类择其要者,试加述评,以彰显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石头城研究的全面开展。
一、作为城市空间的石头城
石头城因山为城,周七里一百步,是六朝都城建康(建业)外围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城池,是城西控江扼淮的门户咽喉,与台城有着特殊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历代多以重臣和诸王镇守,也是历次战争中双方竭力争夺的对象。石头城始筑于东汉建安十七年(211,或说建安十六年),其前身是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金陵邑城。此后至南北朝陈亡的370多年中,石头城又经过多次较大规模的修筑。隋平陈后,建康城邑宫室不复存在,唯留石头城置为蒋州治所[1]王志高.简论南京石头城的四个问题.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作为六朝时代京师建康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石头城,不仅在一般史籍中的记载甚多,在当时的诗词类文学作品中也留有不少痕迹。这些文学作品因为同时代人创作,其真实性毋庸置疑,故是系统深入研究石头城全貌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关于石头城的文学描述,首见于西晋左思的《吴都赋》,其文称“戎车盈于石城,戈船掩乎江湖。”意指石头城内贮存有大量军用器械,所藏处当即石头城内东北高处的石头库,或称仓城。李善注即称:“其中(石头城)有库,藏军储。”[1](南朝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五).岳麓书社,1995.(P177,198)《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亦云:“六朝以石头为重戌,府库甲兵萃焉。”[2](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城阙志三·亭轩.南京出版社,2009.(P539)均可为证。
除了《吴都赋》的记载外,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了东晋南朝时期与石头城相关的多篇诗章,兹举其重要者略作分析如下:
吴均《白附鸠》:“石头龙尾弯,新亭送客渚。酤酒不取钱,郎能饮几许。”[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九).中华书局,1983.(P2616)诗中的“龙尾弯”不见于其他记载,当指石头城地处长江转折的湾口,与后世金陵城北江滨的龙湾尚不能确认系同一地点,其间或有承袭关系。
何逊《登石头城诗》:“关城乃形势,地险差非一。马岭逐纡回,犬牙傍隆窣。百雉极襟带,亿庾兼量出。至理归无为,善守竟何恤。眺听穷耳目,远近备幽悉。扰扰见行人,晖晖视落日。连樯入回浦,飞盖交长术。天暮远山青,潮去遥沙出。薄宦恧师表,属辞惭愈疾。愿乘觳觫牛,还隐蒙笼室。”[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P1681)诗中“关城乃形势,地险差非一。马岭逐纡回,犬牙傍隆窣。”诸句,是写石头城地势险要,所倚山岭纡回曲折。“百雉极襟带,亿庾兼量出。”一句是写石头城城堞环绕,城内粮仓丰盈。“连樯入回浦,飞盖交长术。”一句是写石头城城外的秦淮河入江口停泊了大量的舟船,大路上奔驰的车辆络绎不绝。“天暮远山青,潮去遥沙出。”一句写的是傍晚江潮退去之后,石头城西远方的岸沙开始露出。
萧衍《直石头诗》:“率土皆王士,安知全高尚。东垄弃黍稷,西游入卿相。属逢利建始,投分参末将。尺寸功未施,河山赏已谅。摄官因时暇,曳裾聊起望。郁盘地势远,参差百雉壮。翠壁绛霄际,丹楼青霞上。夕池出濠渚,朝云生叠嶂。笼鸟易为恩,屠羊无饰让。泰阶端且平,海水本无浪。小臣何日归,顿辔从间放”[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一).(P1528)。诗中“郁盘地势远,参差百雉壮。翠壁绛霄际,丹楼青霞上。夕池出濠渚,朝云生叠嶂”诸句,乃写石头城因依山而建城堞雄壮,城壁高入云霄,城内又有丹楼直出城上,有池沼与外濠相连。
何逊《石头答庾郎丹诗》:“高树荫栖密,细草绿成被。黄鹂隐叶飞,蛱蝶萦空戏。阴岑自尔悦,寂寥予罕寄。相如阻禁闱,何由从简易。”[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P1703)谢朓《和萧中庶直石头诗》:“九河亘积岨,三嵏郁旁眺。皇州总地德,回江款严徼。井干赩苍林,云甍蔽层峤。川霞旦上薄,山光晚余照。翔集乱归飞,虹霓纷引曜。君子奉神略,瞰回凭重峭。弹冠已籍甚,升车益英妙。功存汉册书,荣并周庭燎。汲疾移偃息,董园倚谈笑。麾旆一悠悠,谦姿光且劭。燕嘉多暇日,兴文起渊调。曰余厕鳞羽,灭影从渔钓。泽渥资投分,逢迎典待诏。咏沼邈含毫,专城空坐啸。徒惭皇鉴揆,终延曲士诮。方追隐沦诀,偶解金丹要。若偶巫咸招,帝阍良可叫。”[7]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四).(P1443)两诗皆写石头城内的景观,前者之景如高树浓荫、绿草成茵、黄鹂飞叶、蛱蝶萦空等,后者之景如朝霞初上、夕照山光、群鸟翔集、虹霓缤纷等。
谢朓《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陵高迟关近,眺回风云多。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归飞无羽翼,其如离别何。”[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四).(P1448)全诗写出了在石头城烽火楼上眺望远山、江涛的壮阔场景,以及作者即将离别京师的依恋不舍之情。
沈约《石首局》:“石首局,北墉墐。新堞严,东垒峻。共表里,遥相镇。矢未飞,鼓方振。竞衔璧,并舆榇。酒池扰,象廊震。同伐谋,兼善陈。辟应和,扫煨烬。剪庶恶,靡余胤。”[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三十).(P2182)这是一首乐府鼓吹曲,曲名中的“石首”即石头城,其前部涉及萧衍在齐末平复东昏侯之乱后对石头城的大规模修复,所谓“北墉墐。新堞严,东垒峻。”即是,修复的重点似乎是石头城的北墙与东墙。这次筑城不见于正史,可补其阙。
鲍照《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泉源安首流,川末澄远波。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两江皎平回,三山郁骈罗。南帆望越峤,北榜指齐河。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长城非壑崄,峻岨似荆芽。攒楼贯白日,擒堞隐丹霞。征夫喜观国,游子迟见家。流连入京引,踯躅望乡歌。弥前叹景促,逾近倦路多。偕萃犹如兹,弘易将谓何。”[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八).(P1292)诗中“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长城非壑崄,峻岨似荆芽。攒楼贯白日,擒堞隐丹霞。”诸句,是写京师及石头城的远景,周边的群山及长江、秦淮河环绕着都城建康,石头城的峻险超过了长城,其高楼聚集,遮蔽了太阳的光辉,城堞在丹霞中隐约可见。
众所周知,一般史籍文献中与石头城相关的记载较为零散,且多为抽象化语言,以上诗章中关于石头城的文学描述,无疑大大丰富了今人对于石头城的形象认识。尤其重要的是,上引诗章中“龙尾弯”“潮去遥沙出”及齐末修复石头城等信息都不见于史部典籍,对于石头城的全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作为凭吊对象的石头城
入唐后石头城虽经几次修复及利用,但为时短暂,大部时间则以废城形象示人,不过其城垣及相关遗迹至宋代仍有保存,遂不断引得后世文人墨客前往凭吊,发思古之幽情,抒伤今之遗恨。以石头城为主题的怀古咏史诗词甚多,其中唐宋时期的不少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略举数例如下:
唐诗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最为著名,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中华书局,1960.(P4117)又如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四).(P7511)李群玉《石头城》:“伯业随流水,寒芜上古城。长空横海色,断岸落潮声。八极悲扶拄,五湖来止倾。东南天子气,扫地入函京。”[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九).(P6586)张祜《过石头城》:“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7](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一十).(P5846)
宋代以石头城为主题的怀古诗词亦多。如柴望《石头城和王宁翁韵》:“怀乡吊古易伤心,绝顶亭危共客临。朝市几经兵火后,山川转觉树云深。百年歌舞空台沼,六代豪华漫陆沉。惟有乱鸦归去晚,夕阳无限暮城阴。”[1](清)曹庭栋编.宋百家诗存(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495)史浩《清平乐·游石头城》:“石头虎踞。骄虏何能渡。曾是六朝雄胜处。瑞绕碧江云路。 当时霸国多贤。风流只解遗鞭。便好扬舲北伐,举头即见长安。”[2]唐圭璋编.全宋词(第 2 册)·史浩.中华书局,1999.(P1653)释元肇《石头城》:“西风动古情,更上石头城。一片斜阳外,几番曾力争。天青云破碎,草碧鹭分明。寂寞潮回处,如今亦耦耕。”释宝昙《登石头城》:“春潮不到石城脚,十丈楼船浅沙阁。楚天衮入秦淮流,白日黄尘亦冥漠。胡儿走马沙上归,青兕豪猪载毡橐。旌旗不动弓矢闲,百金砗磲作璎珞。龙盘虎踞天地静,稽首清明可终托。当时被发饮此水,铁骑如山照秋郭。鸟惊兽骇人莫知,天欲以血洗伊洛。三山砥砺水濯磨,万夫相望在雕鹗。东风两鬓今萧萧,何当以此叩寥廓。”[3](宋)释宝昙.橘洲文集(卷一).日本元禄十一年织田重兵卫刻本.刘翰《石头城》:“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4](清)曹庭栋编.宋百家诗存(卷二十).(P506)苏泂《石头城》:“城西二里楚金陵,吴帝名为石首城。如今土坞无青草,笑煞当时所必争。”[5](宋)苏泂.金陵杂兴.南京出版社.2012年.诗题为笔者所加。(P64)
值得重视的是,其中部分诗词在抒发怀古伤今情感的同时,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程珌《满江红·登石头城》:“颇恨登临,浪自作、骚人愁语。石城上、何须苦说,死袁生褚。当日卧龙商略处,秦淮王气真何许。与君来、萧瑟北风寒,黄云暮。 枕钟阜,湖玄武。生此虎,真蹲踞。看四山环合,休临江渚。可笑唐人无意度,却言此虎凌波去。君且住、明月为人来,潮生浦。”[6](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文籍志五?乐府.(P958)词中“看四山环合,休临江渚”,证实了石头城四面环山、一侧临江的地理形势。
又如刘敞《石头城》:“石头非人力,翠壁百仞高。上盘巉岩云,下激澒涌涛。攀跻猿猱苦,游涌鱼鳖劳。乃知百万师,未易损一毛。混茫有开凿,形势岂一朝。太古至德世,斯民各逍遥。艰难非所婴,秦汉仍寂寥。发挥自孙氏,力控刘与曹。基业何崔巍,谋谟亦雄豪。龙蟠与虎踞,势足万古牢。德义苟不修,忽焉亡其操。缤纷不一姓,气象何萧条。往者游猎区,尽为黍稷苗。前事不可忘,后来鉴孔昭。客行倦烦促,胜概惬所遭。眇然抱幽想,慷慨成郁陶。古人若腾波,逝者日已滔。壮观谁与论,悠悠背行舠。”[7](宋)刘敞.公是集(卷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95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499)诗中“石头非人力,翠壁百仞高。上盘巉岩云,下激澒涌涛。”是说石头城鼎立于自然山体之上,下临汹涌的江涛,故高及“百仞”的城垣为“翠壁”,城上“巉岩”盘旋入云。
马之纯《石头城》:“几年闻说石头城,初谓坚牢似削成。只是一拳如卓望,初非四面有楼棚。依山最好防车骑,举眼何防瞰贼营。为问区区徒自守,何如席卷向宸京。”[8](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文籍志五?诗章.(P953)诗中“初谓坚牢似削成”,是说石头城城墙壁立如削的牢固形态。“只是一拳如卓望”是说石头城外城平面似拳形,这与近年考古勘探发掘确认的石头城外形完全相符。“初非四面有楼棚”是说石头城上有“楼棚”类木构建筑,文物部门近年屡屡在石头城城垣遗址上发现各类六朝瓦当,当即与此类建筑相关。
此外,还有一些怀古诗词,其内容涉及与石头城相关的其他史迹。如宋叶辉《驻马坡》:“将军气势溢江河,跃马曾来驻此坡。坡下石头城最险,屯兵正自不消多。”[9](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十七)·山川志一?冈岭.(P430)则是凭吊清凉寺后山上驻马坡之作,据其内容可知这段石头城城墙最为险峻。杨备《石头城》:“五城楼雉各相望,山水英灵宅帝王。此地定由天造险,古来长恃作金汤。”[1](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文籍志五·诗章.其作者或作南唐朱存.(P937)诗中所谓“五城楼雉”乃指石头城外东北的石头五城,据其内容可知至五代北宋仍有遗迹见存。
三、作为佛寺遗存的石头城
据《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记载,杨吴顺义年间(921—926),徐温以石头城建为兴教寺。南唐昇元(937—943)初年,改为石城清凉大道场。相传此寺一度为李氏避暑宫,后主李煜曾留宿寺中。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称清凉广惠禅寺,简称清凉寺,后苏东坡舍弥陁画像于寺中。佛寺内外有德庆堂、白云庵、翠微亭、不受暑亭、郑介公读书堂等建筑及景观[2](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P1119)。故一般认为,五代以降失去防守功能后的石头城已改建为佛寺、离宫[3]王志高.简论南京石头城的四个问题.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
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与清凉寺及周边建筑景观相关者,其内容或单纯歌咏其景,或同时涉及作为故址遗存的石头城,前者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后者兼有怀古咏史之意味,对石头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仍不可忽视,兹举例分析如下:
唐张祜《石头城寺》:“山势抱烟光,重门突兀傍。连檐金像阁,半壁石龛廊。碧树丛高顶,清池占下方。徒悲宦游意,尽日老僧房。”[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一十).(P5817-5818)唐贾岛《送崔约秀才》:“归宁仿佛三千里,月向船窗见几宵。野鼠独偷高树果,前山渐见短禾苗。更深栅锁淮波疾,苇动风生雨气遥。重入石头城下寺,南朝杉老未干燋。”[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七十四).(P6684)这两首唐诗都咏及石头城旧址内的佛寺,其作者张祜、贾岛主要生活于唐德宗至宣宗时期,这就将前述《景定建康志》记载的石头城内兴教寺的始创年代由五代杨吴顺义年间提前到唐代中晚期。不仅如此,晚唐诗人唐彦谦《游清凉寺》诗云:“白云红树路纡萦,古殿长廊次第行。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竹院逢僧旧曾识,旋披禅衲为相迎。”[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P7675)从其中“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两句看,诗题中的“清凉寺”无疑就是金陵石头山的清凉寺,故可确认其寺名清凉寺并非始于南唐,南唐或许只是将杨吴兴教寺恢复为唐代旧名。
宋诗中涉及石头城旧址清凉寺的作品更多。如曾极《清凉广惠禅寺》:“鸣鞘响断苑墙平,敲戛惟闻风玉声。三百年间陵谷变,寒潮不到石头城。”[7](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寺院.(P1119)贺铸《同王克慎宿清凉寺兼示和上人孙安之》:“六代风流不可寻,石头胜概古犹今。疏钟答响江山迥,啼鸟忘形松竹深。借问白云谁卜筑,拟要明月共登临。终投逸少兴公社,蔬粥麻衣事道林。”[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一千一百零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P12567)此二诗都以清凉寺为主题,但皆咏及石头城的陵谷变迁。
杨万里《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三首》,其一云:“山自新亭走下来,化为一虎首重回。平吞雪浪三江水,卧对雨花千丈台。点检故城遗址在,凄凉浩叹宿云开。六朝踪迹登临遍,底事兹游独壮哉!”其二云:“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中间划洞开。苏峻战场今草树,仲谋庙貌古尘埃。多情白鹭洲前水,月落潮生声自哀。”其三云:“已守台城更石城,不知并力或分营。六师只遣环天阙,一垒真成借寇兵。向者王苏俱解此,冤哉隗协可怜生。若言虎踞浑堪倚,万岁千秋无战争。”[1](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文籍志五·诗章.(P940-941)孔武仲《清凉寺》:“白寺荒湾略舣舟,携筇来作上方游。何年巧匠开山骨,自古精兵聚石头。故垒无人空向久,高堂问话凛生秋。云庵快望穷千里,一借澄江洗客忧。”[2](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十五)·孔武仲清江集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284)贺铸《寄清凉和上人二首》其一云:“南国风流百不存,石头今是给孤园。山连雉堞犹侵路,潮送渔舟自到门。方丈定容居士病,贝多应待客儿翻。悬知后日逢迎际,桃李春风两不言。”[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一千一百零八).诗中“给孤园”是“给孤独园”的省称,代指佛寺.(P12574-12575)叶梦得《明日复游石头城清凉寺再用前韵》略云:“大江汹西来,故国今几年。我衰倦登临,坐愧双行缠。忽惊山阴集,邂逅来群贤。俛仰吊前古,高谈注渊泉。千岩过宿雨,馀润滋麦天。颓檐翳崖壁,过午不得旋。像佛再经始,此邦心亦虔。稍欣台殿新,废沼依沦涟。坐怀马化龙,仅作螂捕蝉……”[4](宋)叶梦得.建康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29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602)此六诗虽题名曰寺,实则皆可归为与石头城相关的怀古咏史诗,其重点都是写清凉寺所在的石头城故址。
值得分析的是以上诸诗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如孔武仲诗《清凉寺》咏及的“白寺”“云庵”皆指清凉寺旁的白云庵,旧志未载白云庵之具体位置,今从“白寺荒湾略舣舟”“云庵快望穷千里,一借澄江洗客忧”诸句推测,可能在滨江的清凉寺西南或西北,其地有可供停船的废弃河湾。杨万里诗“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中间划洞开”、孔武仲诗“何年巧匠开山骨,自古精兵聚石头”,意谓石头城城垣依山而建,故外周如削,而城内的清凉寺乃在山中开辟的洼地兴筑。贺铸诗“山连雉堞犹侵路”,则说明直到北宋后期清凉山上的石头城“雉堞”犹存。这些信息对于石头城沿革、外墙形态及后世保存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四、作为文化符号的石头城
以上列举的三类诗词,其中关于石头城的描述,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所吟咏的对象皆为实物存在,这是以物质面貌示人的石头城。还有一类诗词,其主题往往与石头城无关,内中所涉之石头城仅为一种虚化的象征,一种有着特定内涵的文化符号,这是以精神面貌示人的石头城。在现存与石头城相关的唐宋诗词中,此类诗词数量最多,乃至在所有金陵怀古诗词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进言之,似乎不少传统文人都曾经拥有一种难以排遣的“石头城情结”。
先举唐诗数例如下:
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皓。”[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六).(P1721)
殷尧藩《登凤凰台》:“梧桐叶落秋风老,人去台空凤不来。梁武台城芳草合,吴王宫殿野花开。石头城下春生水,燕子堂前雨长苔。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二).(P5570)
韩翃《送客之江宁》:“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千闾万井无多事,关户开门向山翠。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三).(P2728)
钱起《江宁春夜裴使君席送萧员外》:“花院日扶疏,江云自卷舒。主人熊轼任,归客雉门车。曙月稀星里,春烟紫禁余。行看石头戍,记得是南徐。”[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七).(P2642)
王贞白《金陵怀古》:“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石城几换主,天堑谩连空。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折碑犹有字,多记晋英雄。”[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百零一).(P8061)
许浑《陈宫怨二首》:“地雄山险水悠悠,不信隋兵到石头。玉树后庭花一曲,与君同上景阳楼。”[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三十八).(P6138)
孙元晏《陈王僧辨》:“彼此英雄各有名,石头高卧拟争衡。当时堪笑王僧辨,待欲将心托圣明。”[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七).(P8710)
再就相关宋代诗词举例如下:
刘过《送金陵胡抚干仲芳》其二:“共醉百斛酒,千金一笑倾。寄情桃叶渡,吊古石头城。战守筹雄地,更番出戍兵。瓮天留不住,图略遂西征。”[6](宋)刘过.龙洲集(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7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35)
张镃《送郑刚中赴江东参议》:“去程遥指石头城,秋与钟山老气清。紬绎蓬峦曾正字,参陪莲幕试论兵。时平得计甘微禄,学古无心急近荣。君岂江淮久游客,归来矍铄上承明。”[7](宋)张镃.南湖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6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597)
陆游《夜泊龙庙回望建康有感》:“我醉行水上,身轻如飞烟。鱼龙互悲啸,伴我夜不眠。羽扇挥浮云,月挂牛斗间。河汉横复斜,风露方浩然。坡陁石头城,寂莫七百年。世事感予怀,竦身入青天。”[8](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62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172)
李龏《送张将领》:“平生凭一箭,此去必成名。晚月催行色,秋风入别情。潮分江口镇,山拥石头城。匹马烟尘外,当开骠骑营。”[9](宋)陈起编.江湖后集(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967-968)
汪莘《途中再咏金陵》:“石头城上望斜晖,览尽金陵寂寞归。叹息青天如许大,可无一个凤凰飞。”[10](清)曹庭栋编.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九).(P734)
刘摰《金陵》:“月满扁舟久客怀,石头城下暮潮回。霸王基业从吴始,人物风流自晋来。大抵险深输道德,于今榛莽蔽楼台。吟毫千百年间事,剩写江南庾信哀。”[11](宋)刘摰.忠肃集(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9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648-649)
李叔与《送李仲炳归》:“扁舟同载石头城,雨打孤蓬夜共听。愁杀明朝桃叶渡,阳关无曲柳能青。”
朱敦儒《朝中措》:“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12]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二册)·朱敦儒.(P1096)。
此类诗词,无论是送别抒情诗,还是咏史怀古诗,其中的“石头城”皆非实指,而系一种地名意象符号,并与台城、朱雀桥、乌衣巷、凤凰台、秦淮、瓦官(棺)寺、钟山、景阳井、景阳楼、桃叶渡、御路等其他符号化地名语言相组合,以表达作者的告别、追忆、伤逝等情感。石头城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具金陵特质与象征意味的代表性地名意象符号之一,既与其地控江扼淮的特殊地理形势相关,也与该城曾经见证频繁的朝代更替与亡国伤痛的历史背景相关。经过历代文人的反复吟咏,“石城”“石头城”这一文化地标乃至成为后世广泛使用的南京雅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