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思想论析
2018-04-03许士尧
许士尧,张 健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重庆 400041)
从1949年11月开始,邓小平陆续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直至1952年7月调任中央。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正值西南地区扫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关键时期。为使党能够更好地担负起领导西南地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重任,邓小平领导并大力推动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党的纯洁性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开展了新实践。这些经历了历史沉淀的思想,对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价值。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注重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历史经验。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迅速发展,被接管的地方和城市越来越多,但“由于建国以后我们依然沿袭了战争年代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使潜藏的封建传统文化有了滋生和猖獗的土壤”[1]。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他们以为革命事业已经成功,于是思想松懈、停滞不前。针对党内存在的这一情况,在1949年3月5日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2]
毛泽东所指出的思想问题,在邓小平主政下的西南地区同样严重地存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当中。一方面,国民党败退之前留下了大量的特务和残余势力,加之西南固有的严重匪患,特别是敌特分子与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严重威胁着西南的和平稳定。到1950年三四月间,西南全区的土匪发展到28万人,仅百人以上的大股土匪就多达1 100股[3]。另一方面,伴随着西南地区解放战争的迅猛推进和社会秩序的有效管控,部队团级以上干部中“不愿驻乡村,不愿到小城市,不愿住无电灯的房子”[4]的思想正在盛行。这些思想情绪和错误认识在西南党内盛行,与党的宗旨严重相悖,极大影响了党的事业发展。对此,邓小平要求全区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相关指示,在西南区大力开展培训学习,全力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觉悟。
首先,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政治能力。思想的滑坡往往意味着政治能力的下降,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提高。面对解放西南这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些党员干部表现出畏难情绪。对此,邓小平强调,二野及地方党员干部要有做艰苦工作的准备,必须要正视困难,并教育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政策,以较高的干部政治水准减少西南工作的阻力,提高干部的实际政治能力。党内要搞好团结,全力依靠西南人民,搞好统一战线工作,以此来克服困难。西南解放之初,针对党员干部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形势,他则强调要建立学习制度,“需要加强教育,提高现有干部水平”[4]92,完善党员干部教育体系,使广大党员干部紧跟时代步伐,在教育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党的政治引领力和思想感召力。
其次,坚定理想信念,反对享乐思想。西南解放战争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已在大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央人民政府业已成立。因而,在进军西南之时,许多党员干部“怕回不了家”。为此,邓小平领导开展了艰苦细致的政治动员工作,鼓舞广大党员干部坚定革命信念,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进军西南的重大意义,从政治思想上保证了西南解放战争的胜利。随着西南军事的迅疾推进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享乐思想在部分干部当中滋长开来。邓小平在西南局会议上指出,“进入重庆后,发现享乐腐化倾向开始抬头”[5],一些中高级干部在住房等待遇上总是要求多占多要,不想再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他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克服一切享乐腐朽思想。唯有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抵制各种诱惑,保持政治定力,才能纯洁党的思想,使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最后,发扬奉献精神,抵制功臣思想。早在二野大军进军西南之前,邓小平就特别强调“反对叫苦和功臣骄傲思想”[4]2。重庆解放后,部分党员干部摆出老资格,以革命功臣自居,比资历、要待遇。还有些党员干部认为已经大功告成,应该享福了。邓小平在二野第三兵团高级干部会议上告诫各级党员干部,西南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虽然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基本结束,然而“今后的斗争要比普通的军事斗争复杂与艰苦得多,不是打几个冲锋就能解决问题的”[5]24。他的讲话,道出了党在西南地区面临的实际难题。他反复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西南的困难还有很多,必须警惕松懈意识,克服功臣思想,保持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优秀品格。概言之,他的这些讲话,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视阈,阐明了党在西南地区加强和改进思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西南开展党的建设作了理论和思想动员,进而为纯洁西南党内思想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弘扬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历来极其注重联系群众。从北伐时期发动工人运动,到土地革命战争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再到抗战时期广泛建立统一战线,乃至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军事胜利,无一不是党与群众建立了紧密的“鱼水”联系,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依靠人民群众取得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毛泽东郑重地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历史告诫,提醒全党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防止脱离群众。
随着西南大规模军事战争的结束和社会的稳定,西南党内出现了“作风不纯的现象”和“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6]。为减轻军队日常开支压力、恢复地方生产和发展经济,西南军区决定一批军队干部复员转业做地方工作,部分党员干部不愿去做农村工作。针对这一状况,邓小平在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是否联系了群众”作为查工作作风的标准之一。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把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落在实处,这应当是共产党人起码的品质,联系了群众,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为了从根本上拔掉西南党内存在的作风不纯之病根,邓小平从坚持群众路线、严肃党内生活、克服命令主义等方面作了不懈努力。
首先,践行“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随着西南的解放,脱离群众的现象开始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悄然滋长。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有些干部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出现了“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其本质是工作作风不正。邓小平深刻指出,工作完成好的都是“在方法上又善于开好各界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善于依靠农民群众,善于团结农村中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之所以如此,“这里面包括政策与作风两个问题,而总的是联系群众的问题”[6]153。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力量之源。邓小平在中共西南局纪念“七一”会议上指出,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领导群众走向胜利,根本的原因就是党不仅从未脱离群众,而且为群众制订了符合他们利益的斗争纲领”[4]398。此外,他还大力纠正一些党员干部借新婚姻法颁布之机,歪曲“婚姻自由”规定,妄图“闹改组”的不正之风,及时维护了党的执政形象。总之,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阐释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发展,对纠正西南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偏向和完成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其次,严肃党内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提高党的政治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充分运用这一思想武器,对提升党的战斗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据西南解放之初的调查,原有的地下党“过去长期分散、教育少,组织手续不严,组织生活散漫,有的党员未开过一次小组会”,甚至相当多的“党员弄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入党”,因而“组织观念很差”[7]。与此同时,部分老干部“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由于各级机关党员干部忙于庞杂繁芜的行政工作,“没有足够精力注意到党的内部生活指导。党的生活很不健康,自由主义空气颇为浓厚”[4]240。对此,邓小平提出“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战斗力”的著名论断,把严肃党的政治生活提高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在西南党内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和纪律,查摆问题,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打通党员干部的思想脉络,既保证了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又密切了党员同志之间的工作感情,也提高了组织生活的效力,使得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西南党内取得整风成功的重要原因。正是在邓小平的正确领导下,西南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稳固西南的战略,保证了西南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和平稳定的建设新时期。
最后,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命令主义。工作作风直接关乎党的形象。作风不良,极其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其直接表现就是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是封建政治的遗毒。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应该享受胜利的果实,无组织无纪律,一时之间,“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其中更主要的是命令主义”在党内盛行。而西南全境的解放,特别是政权的逐渐稳固,这一现象在西南党内“比之其他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4]165。在开展统战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作风非常生硬”[8];在征粮和土改时,乱捕吊打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的工作效果。针对西南党内不少干部命令主义的痼疾,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会议上疾呼:“干部学习工作艺术很重要”,如果不改变工作作风,用“简单命令方式会给敌人破坏革命工作以可乘之机,会在客观上给敌人以口实去煽惑落后群众”[4]222,从而给经济社会建设造成严重阻碍。总而言之,邓小平领导下的西南局坚决克服党内不良倾向,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纠正党员干部在工作上的种种不良作风,而邓小平的相关重要论述是纠正西南地区党内不正之风的关键指南,对净化党员干部生活作风、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严明组织法规,坚持反贪治腐
消极腐败是侵蚀政治生态的毒瘤。预防和消除贪污腐败是党执政后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是关乎人心向背的民心工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大规模社会建设的展开,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区党员干部的贪污等行为已经“严重地影响着群众的生产情绪,损害了我党及人民政府的政治威信”[9]。各地反映贪污现象甚至腐化堕落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党中央和毛泽东面前。面对党执政后的这一新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在全党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通过自我革新的方式促使党永葆肌体健康和旺盛的生命力。
邓小平主政的西南局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西南作为新解放区,急需要发展党员,建立和完善各级党组织,加强党对政治社会的领导,从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在邓小平领导下,抓住思想入党这一组织工作关键,严守组织工作规定,严格入党程序,甄别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及历史政治表现,严把党员质量关。与此同时,随着西南地区社会形势的迅速好转和工作压力的减轻,有些党员干部逐渐放松了自我要求和纪律意识,“蜕化腐朽思想倾向正在发展,特别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很多。无论城市农村,贪污腐化现象都很严重”[8]919。邓小平亲自部署和领导西南地区的“三反”运动,大力推进反贪治腐,消除了侵蚀党的肌体的消极因素,保证了西南地区党的组织纯洁。
首先,严格党员标准,严控党员质量。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质量直接关乎党的执政能力。西南新政权刚刚建立,在邓小平主政的西南局领导下,为强化党的领导,大力开展了建党工作。邓小平在西南局组织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建党必须有专门的人来搞。不论在工厂还是在农村中发展党员,都应该采取严肃的态度,要个别地审查、吸收,不应该整批地号召入党。”[8]943在随后的城市工作会议上更是专门提醒,“建党的步骤是先慢后快,慎重地个别吸收,既要反对关门倾向,又要反对拉夫主义。一开始就要把根子扎正”[6]180。对于入党条件,要严格对照“八项标准”。针对西南特殊情况,不仅注重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还突出政治历史表现,发展政治立场坚定、积极工作的优秀分子入党。如此一来,就筑起了一道“防火墙”,把不合党员标准和投机分子排除在外,保证了党员质量,也就保障了党组织的纯洁,使得西南地区党组织在较短的时段内不仅迅速发展壮大,而且高效地推进了各项行政工作,初步显示出西南党组织在政治上的领导力、工作中的战斗力和社会上的巨大感召力。
其次,发动群众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密切联系群众、紧密依靠群众是我党一大独特政治优势。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的全面执政,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担忧的问题很快在各大区突显出来。邓小平对西南地区的“三反”运动非常重视,他说,“三反”时发现西南解放两年来“贪污浪费现象不是停止而是继续发展。贪污方法很多,问题很严重”[4]466。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发现的材料还不多,这是因为还未普遍发动群众,反贪污斗争还未深入”。为彻底清理贪污浪费甚至腐败现象,他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动员群众,才能揭发他们的贪污事实”,必须认识到“大张旗鼓地发动群众就是打败贪污分子最好的办法”[4]468。在西南地区大力开展“三反”斗争的同时,针对运动中已经出现和潜在的偏向,邓小平向西南全区发出“在三反运动中掌握领导完全必要”的指示,强调党必须掌握反贪治腐斗争的领导权。由此,西南地区的“三反”运动始终在党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形成党群合力的局面和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督格局,对贪污腐败分子形成了有效“合围”与监督,成为被实践证明治理贪腐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强化党纪威慑,坚决惩治贪腐。贪腐是政治的大敌。西南解放之初,铺张浪费现象即已在部分部队和地区滋长,随着西南的完全解放和政权的稳固,逐渐发展为贪污腐败。到1950年春夏之交,各地暴露出了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一批蜕化变质分子被揭露出来。为此,邓小平在西南局和西南军区大会上严肃指出:“对于那些屡经教育不知改悔的贪污腐化分子,就必须在精细审查之后清洗出去,以保持党的纯洁性”[4]187。到西南地区开始大规模“三反”之时,在较短时间内即收到显著成效。仅从1951年12月初到次年初的一个月间,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新发现贪污分子148人,加上早前的19人,贪污分子达167人,已占整个办公厅工作人员的35%,发现贪污事件共计719人次,涉案金额近7千万元[10]。面对这严峻的局面,邓小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三反”运动中带头反省,对贪污分子按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具体而言,坦白自首退赃人员从轻处理,而顽固抗拒、影响恶劣及贪污数目巨大分子,则从严处理,坚决清除出党员干部队伍。在邓小平亲自领导和部署下,到当年夏,“就达到了纯洁内部的目的”。归根结底,他关于严明组织纪律和反贪治腐的论述,突显了纯洁组织的巨大政治气魄和毅力。从严把党员质量关,到依靠群众监督,再到严肃惩贪除恶,无一不体现着邓小平组织建设思想的智慧。党在西南地区组织建设的成功,正是他关于组织纯洁思想的生动实践。
四、结语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思想,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西南政权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为西南地区顺利完成剿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11]。在当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关于党的纯洁性建设思想具有极大的历史借鉴意义。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思想纯洁的基本前提。学习是纯洁思想的重要路径。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也是搞好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任务。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强调要建立学习制度,根据西南实际情况把学习制度搞好,这是对毛泽东学习观的落实和弘扬。通过不断学习能够提升主观世界和党性修养,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抵制外界诱惑,这是党员干部纯洁思想的根本要求。二是弘扬优良传统、践行群众路线是党员干部作风纯洁的关键之举。践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政治传统。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2]。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响亮地提出“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则是对毛泽东群众观的高度凝练和进一步发展。三是严明党纪法规、严肃反贪治腐是实现组织纯洁的重要保证。严格组织纪律、严肃处理腐败分子,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的重要历史经验。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坚持双管齐下,把对贪腐的预防和惩治相结合,从教育学习、作风建设和组织整顿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保证了西南地区党的思想纯洁、作风纯洁和组织纯洁。他的这些思想,对当前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具有重要历史借鉴和思想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