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数学探究学习

2018-04-03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伦文钜小学林景锚

师道(教研) 2018年8期
关键词:分母长方体分数

文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伦文钜小学 林景锚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驱动,而知识的掌握,往往需经历一个探究与领悟、思考与内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疑惑,或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有助于他们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深研细究,去伪存真,印证思维。

一、于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时,存疑探究

如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组织学生计算下面几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算 “,由于部分学生受原有知识的影响,机械地模仿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算出这样的结果:或对此,教师可不急于对该式的正误与否下结论,而是相机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引导他们对 “和”与两个 “加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让他们发现 “加数”与 “和”之间的不合理,从而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拼图,边观察边思考:①为什么和不能直接相加?②怎样解决分数单位不同的问题?③通分后的计算方法如何?最后引导学生顺利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创设 “尝试——存疑——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敏捷,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于知识与生活经验矛盾冲突时,实践探究

如教学 “角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透过一个10倍放大镜观察一个30°的角,你所看到的角是多少度?②在纸上、桌面上、黑板上各画一个 30°的角(各个角的两边长度不一),这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大?真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巧妙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议论纷纷,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学生根据简单的生活经验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时,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判断?”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用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印证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通过创设 “判断——探究——总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总结出结论: “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角的边的长短、粗细无关,角的大小由角的张口大小决定”。通过教师的巧妙安排,设疑激趣, 学生因 “疑” 生 “议”,因 “疑”求证,使知识结论在实践探究中水落石出。

三、于寻求方法优化时,思辨探究

如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我特意安排以下题目:“一块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木块,把它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题目一经出示,学生便跃跃欲试,板演的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 “(3×5+5×4+4×3) ×2×2- (6×5+5×4+4×6) ×2”。 有学生提出了异议: “题目中没有说明是怎样切开长方体的,这样列式不正确。”我问了一句: “不正确吗?”学生马上更正: “是回答不够具体!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切法。”学生兴致盎然,根据三种不同的切开情况列出了三道相应的简便算法: 6×5×2, 5×4×2, 4×6×2, 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于概念辨析时,溯本探究

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与严密性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正确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采取延迟判断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去伪存真,认识问题的本质,并对伙伴的回答作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奇采胜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思维,并能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拾级而上,积极探究,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分母长方体分数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分数的由来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可怕的分数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