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8-04-03
(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处在由规模式、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过渡阶段。过去,由于研究生扩招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主要是体制上不完备、思想上不重视、管理上不完善。研究生队伍的壮大,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研究生心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也已经在高校形成了制度上、管理上、人力上、资金上的保障,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发展滞后。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我们高校研究者不断地摸索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表现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随之涌现出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可以集中反映出当前高校在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以笔者所在某省属高校为例,我们选取了包括12名男生,24名女生共36名硕士研究生作为样本,展开调研。学生来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年龄集中在23至25岁左右。测试使用的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项目10个因子,每个项目分为五个等级,评定的时间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实际感觉。总分≥160或者任一因子分≥2,是该量表的一个测评标准,得分越高症状就越明显。测量的结果如下:测试共收回有效问卷36份。以此作为标准,样本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比率为13.6。阳性因子所占比例分别是:强迫33.3、焦虑16.7、人际敏感16.7、抑郁16.7、偏执 5.6、敌对 2.7、精神病性 16.7、躯体化2.7、恐怖 12.0。
由此可见,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情况略高于全国正常成人的水平。在个别的因子上,如强迫、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明显较高,这些问题也应当因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阶段,新的压力
研究生是人的学校教育生涯中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要求,教育方式,都与本科生阶段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带来了新的压力。
1、学业压力
研究生质量培养首先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在某些高校的部分专业,因为课业压力较重,学生们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向学精神、不能按照学校规定要求来完成学术研究,导致无法顺利毕业的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对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增高了门槛,对学生高水平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有了明确的要求,在一些差异性的评优评奖中,对科研成果的要求也成为各项评比的重要指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因此,学业压力逐年增大是研究生心理各种症状产生的重要导火索。
2、就业压力
研究生的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如今,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合适的岗位在逐渐缩减,但是研究生的心理预期却没有及时转变。在对近两届研究生的就业心理调研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对于薪资的要求一般较高,就业意向多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经管类研究生的就业方向,集中在高等院校、政府公务员、政府选调生、银行国企等,就业面相对狭窄。在岗位社会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研究生人数的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困境。在个别岗位上,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在用人成本、年龄婚育等问题上,不具备更多的优势,而且,研究生因在各种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中成绩较好,由此会产生更多的解约行为,也为许多用人单位所担心。许多用人单位如银行等,也更加愿意录取本科生。此外,研究生长期与社会脱节,相对封闭的环境和信息渠道的狭窄,也使他们产生逃避的情绪,无法直面压力。
(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性问题
如果说本科生阶段是处在象牙塔中,与外界的接触尚有一层名为“学校”的保护膜,那么在研究生阶段,由于教育方式的转变,学生需要踏出多年来的这层保护圈,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群,解决外部环境的改变带来的适应性问题。
1、沟通问题
与人沟通是一种能力和技巧,也是人际交往的需要。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的交往层面较狭窄,多数研究生的交往局限于同寝室、同专业,与研究生导师的交往占据了更大的比例。个别研究生埋头实验室图书馆,鲜与人交往。研究生阶段学生管理相对松弛,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的机会减少,也对沟通产生一定影响。在学校,研究生首先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作为第一位的责任人,研究生导师发挥着重要作用。科研方向指导、学业管理和日常教育,都需要导师作为主导。许多时候,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帮助下,参与科研课题,与导师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导师对于研究生的作用极其重要。优秀的导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能够得到研究生的深切认同。当然也存在个别导师师德等问题导致研究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例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认知问题
生源情况、年龄大小等不同,也在认知上造成了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生的生源非常之多,既有推免生,也有应届本科生通过直升考上来的,也不乏一些辞掉工作后考研的。这些不同的研究生聚在一起学习生活,难免会对比,从而产生落差感和挫折感。例如:推免生一般自我期待值较高,但在读研后可能会感到其实在许多方面并没有优越性,逐渐形成心理落差,造成挫败感;应届生长期进行某些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记忆,而不一定能够掌握内涵、合理应用,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容易出现不能正常接轨、进入状态慢的情况。而已经参加工作后再读研究生的那部分人群,要面对生活、学习状态的巨大变动,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与人交往、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提炼上都会感到不适与压力。
研究生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年龄差,这种年龄差,即所谓的“代差”现象,俗话说也就是“代沟”。年龄上的差异使得年轻的和年长的研究生在相处时会衡量利弊,容易在比较中产生心理落差。他们之间在沟通和相互认同之间也存在问题,这使得双方会在对比后出现挫折感。年轻人活力充沛,年长的人阅历丰富,在对待科研学术和个性发展以及自身规划上容易产生分歧,也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三)个人内在需求演变引发的内外冲突
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的年龄普遍在二十二三以上,心理上也开始从青年时期起步,发展。这个阶段,他们对人生的诉求呈现更为广泛的多样化倾向。应届研究生大多忙于完成科研任务,缺乏与异性沟通的渠道,导致个人情感无从宣泄,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状况。除了学业之外,就业、婚姻等等问题也被纳入研究生阶段的需求范畴。这个阶段,一方面是学校对于研究生学业的单一规定,另一方面是研究生群体多样化的内心诉求,这之间往往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新的冲突。
由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大学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那么在心理问题表现上,既存在和一般大学生相同的表现,又有自己特殊的标志。
在遭受挫折之后,一般在情绪和行为中都会有所体现,比如:抑郁、焦虑、强迫行为、偏执、攻击性、逃避等,做事效率低下,无所事事,对事情提不起兴趣,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严重的会出现悲观厌世情绪。
另一种表现是自我攻击,这往往会导致自闭,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极端事件的产生。因此,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而且,研究生因为年龄上更长,因此他们的行为更具有稳定性和理智型,也更具有隐蔽性,因此更应该及时关注研究生的情绪反应。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在处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问题上的欠缺表现在以下两点。
1、在认知上,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特殊性的认识欠缺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年龄、知识结构层次甚至面临压力上都与本科生有显著不同,另外性别、学科、年级的差异也是影响研究生心理的因素。而现在在高校管理上往往将这两个群体一视同仁,导致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针对性。
2、在实践中,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针对性的手段欠缺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绝大部分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然而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只是表面工作,新建立的部门缺乏相应的力量配备和工作计划,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处置手段缺乏针对性。近年来许多高校将研究生的管理下移到学院,管理的多向性反而容易削弱工作的集中性,效率上会打折扣。在一般高校,研究生数量上明显少于本科生,有时出现问题也被忽视,而且当研究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学校处理流程和一般大学生并无差异,导致存在适配性问题。高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抓手,缺乏专门的教师和课程,即使有,也是普通的大学生成长教育课程,在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缺乏针对性,教育上系统性不足。
三、高校处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针对性举措
1、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者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应该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除了入学之初的心理筛查,在各个学习阶段,也应该穿插心理状况的调查。现在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复试中尝试有心理方面的倾向性试题,也是有的放矢的重要体现。同时,要建立研究生心理档案,记录并跟踪问题学生的变化情况,对确有问题的学生还要进行心理疏导,重要的要转介。
2、针对研究生建立心理问题预警的有效机制
第一,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心理知识普及和教育。研究生阶段教育本身就是以自我教育为主要特征,在心理教育方面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研究生教育层面,要引导学生“三观”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研究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研究生有较强的自学水平,更容易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主动让自己和社会相适应。
第二,帮助研究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概念,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讲座以及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理解自己的行为。针对研究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心理知识和常识普及的形式,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交流途径。
第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团体心理宣传教育与个体心理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团体咨询可以解决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交往问题等,通过团体心理活动和辅导,可以加深学生间的交流和凝聚力,针对共性问题,如学习压力缓解、不良情绪调节等,团体辅导有其高效性和广泛性。个体咨询需要有专业的咨询队伍,现在各个高校都有专职的心理咨询队伍,个体咨询可以因人而异,帮助研究生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第四,要注重营造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作专业辅导顾问,成立相关的专题研究小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现代传媒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多去关注一些健康的正能量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第五,鼓励研究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中。社会是最好的导师,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公益,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寻求真知,也有利于学生缓解压力,与社会接轨,相互接纳。
第六,导师对研究生影响很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研究生阶段,导师是与研究生接触最多,导师应给予的是心灵、人格与知识的多重指导,而学生收获的是做人、修养与学识的全面提升。学校应当在导师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使导师具备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并且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建设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今天,研究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研究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解决问题,明确咨询中心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重视问题解决,是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要加快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进程,真正为研究生解决问题、解除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