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本解读 提高课堂实效
2018-04-03佛山市禅城区环湖小学张凤妍
文/佛山市禅城区环湖小学 张凤妍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在教材内容上,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材体系上,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线索,有的还把学习习惯纳入训练体系;在学习方式上,注意渗透教法,指导学法,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途径上,注意引进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和实践延伸到课外、家庭、社会。”。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应熟知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例如,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搭石》一文,体现乡亲们纯朴的爱;《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白鹅》《白公鹅》等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展现了成长的故事;《观潮》等描写了自然奇观。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成八个单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广。这需要我们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发掘出文本固有的教育因素,把握好每篇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注意读写结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立足“三点”,把握教学的基本要素
要钻研一篇课文,就要认真把握好“三点”,即“课文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所谓“特点”,就是每篇课文本身的写作特色,写作风格。它包括文体上的特点,结构上的特点,语言文字上的特点等。所谓“教学重点”,一般课文教学的核心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所谓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由于知识、阅历所限,而不易掌握的知识与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 《蟋蟀的住宅》,其文章的特点,在文体上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想象非常丰富,作者还把自己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其中,语言十分风趣。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也就是课文的7-9自然段;课文的难点是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笔者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练习,较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明确“二路”,把握教学的内在脉络
叶圣陶先生在 《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课文的 “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写作思路”是指作者构思行文的轨迹,它以文章结构为外在表现形式。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谋篇布局的逻辑思维过程。“教学思路”即教师处理教材的思维轨迹,其实质就是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切而深刻地领会课文的 “写作思路”。即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所设计的教学程序。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一个侧重于 “写”,一个侧重于“教”,不可混为一谈。备课时研究 “作者思路”,根据作者思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三部分。其中阿玲指挥小象巧妙地把汽车拉出泥坑,又将汽车冲洗干净的经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而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弄清人与小象之间的联系,了解课题,虽然是《曼谷的小象》,但作者实际是要赞颂指挥小象的人——泰国妇女。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举止、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又是如何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小象的聪明乖巧的。因此,笔者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紧扣课题 《曼谷的小象》,以中心词“小象”,作为突破口,采取 “变序讲读”;首先从整体入手,接着直奔重点部分(第三至八自然段),然后导读第三部分 (第九自然段),最后略讲第一部分 (第一至三自然段)。最后回归整体,总结全文。变序教学以讲读、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品析重点句时,要注意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
三、注重“一法”,把握教学的指导规律
这里所学的“一法”,指“学法”。学法指通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教给或巩固某种学习规律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各种方法,就能自己在书的海洋里自己猎取知识,这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南宋的朱熹也曾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则无以教,弟子舍则无以学。”足见教给学生 “学法”的重要性,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用教。”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关注“教法”,更应关注、研究“学法”。
例如学习古诗《题西林壁》时,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采用上述程式一环扣一环地进行教学,学完这首古诗,学生一般能总结出学习的方法,自主找到学习古诗的捷径。可以把这一学法,迁移到第二首古诗 《游山西村》学习中。进行学法指导,既可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又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很快形成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法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语言运用规律的指导。语言运用学法指导的关键是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句话阐明了 “读”与 “写”的关系。即读是写的基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抓住它们之间的这个联系点,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做好读写结合?可以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例如,学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 《颐和园》,笔者让孩子自己说说从课文里学到什么写作方法,孩子们马上踊跃发言:“写景的文章可以用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抓住景物特点进行介绍。”“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特别欣赏他用恰当的动词进行过渡和连接,使文章脉络清晰。”其实,孩子们说的就是从这篇文章里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孩子们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慢慢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