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知识女性母亲角色危机的研究
2018-04-03闫春梅高丽萍
闫春梅, 高丽萍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 273165)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一观点深刻阐明了母亲角色的重要性。从角色的起源上看,女性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自然地获得了母亲的身份,这一身份以血缘关系为前提,和孩子的出生相伴而生,因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早的;从角色扮演的持续性来看,母亲这一角色是永久性的,从孩子的出生到母亲生命的终结甚至之后,它不因时空转换而变化,不受家庭关系的影响,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从角色职责的内容来看,尽管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母亲角色的阶段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涉及孩子成长的很多方面却是不容置疑的。
一、母亲角色的应然定位
一个母亲角色其实意味着很多层面的内容,它涉及孩子成长、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母亲是孩子健康的守护者
婴儿在刚出生时是孱弱的,自我生存能力很差,必须靠成人抚养,母亲就是最主要的抚养者。母亲的乳汁是最好的食物,母亲的照料是无微不至的: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冷了加衣,一个小小的人儿慢慢长大变壮,灌注了母亲无数的心血。母亲一旦疏忽或缺乏知识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致命的伤害。笔者听闻,有些母亲存在育儿误区:比如习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盖过厚的被子,造成比如捂热综合症,严重者甚至引起孩子器官衰竭住进重症监护室,导致孩子丧命。可见,母亲对于孩子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母亲不光在孩子幼年时期保障其健康,其行为对于孩子一生的体质状况都有影响。年幼时期,母亲是孩子最主要的陪伴者,孩子的饮食、日常生活多数都是由母亲负责,加上儿童天生具有模仿性,母亲的饮食、卫生、保健习惯会全方位、立体地影响到他们,这种影响有时候会持续孩子终生。所以,母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做孩子真正的健康守护者。
(二)母亲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
安全感,在心理学中是指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存在世界的信任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在人类的基本需要中居于第二位,它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物质上缺乏安全感的人即使衣食丰足也常常难以填平心中对物质匮乏的恐慌,而从小缺乏关爱的人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导致胡乱猜忌。
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能够陪伴孩子且情绪稳定地关爱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安全感、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感。一个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安全依恋感的孩子,可能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关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会一直胆怯与退缩,一般很难信任别人。所以说,母亲要从孩子婴儿期就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因为这会影响其一生。
(三)母亲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
孩子出生时心灵仿佛一张白纸,但在上幼儿园之前,他们就能够成长为一个个智慧初启、玲珑剔透的小精灵,能够熟练驾驭母语、初解人性、略具道德,其进步历程简直惊人,这基本归功于以母亲为代表的家庭抚养者。“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在儿童早期,母亲为孩子提供视觉的、听觉的、动作的、身体的大量刺激,极大地满足了孩子身心成长的需要,为孩子早期认知结构的发展构建起了基本的图式。”[1]
母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在喂奶、吃饭、游戏、购物时,于不知不觉中就实施了对孩子的智慧启蒙。由于母亲自身的教育程度和教育观念不同,其教育行为千差万别,而这种差异正是造成孩子素质不同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母亲的竞争是孩子整个教育竞争中的第一步。
(四)母亲是孩子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领者
孩子从一颗受精卵到出生进而长大成人,最先接触、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母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外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深情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人的行为取决于其价值观,价值观绝非天赋,而是后天形成的。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个体,尤其是成人的互动,逐渐获得并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母亲作为与孩子交往最多的主体,是孩子基本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推动者。从婴儿时期,母亲会根据社会规则对孩子作出种种要求和限制,久而久之,这些要求会“逐渐内化,由最初的条件反射,升级为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2]。
作为孩子的第一个道德榜样,母亲的道德观会深深影响孩子的道德取向。依此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母亲如果善良正直,孩子往往形成同样的品格;如果母亲的道德水准接近底线,孩子的道德水平往往也堪忧。所以母亲要常怀仁爱之心、悲悯情怀,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二、知识女性母亲角色的实然考察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承担起各种职业角色,尤其是许多知识女性,她们聪明能干,在许多领域都能做到巾帼不让须眉。但是新角色的承担并不意味着原有家庭角色的退役,因此同一个体身上的新旧角色之间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如以色列前总理格尔达·梅厄所言,知识女性们“工作时挂念着留在家里的孩子,在家时,惦记着还没完成的工作,你的内心深处总是受着这样的挣扎”[3]。
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许多知识女性在承担母亲角色方面出现了危机。笔者通过对身边的知识女性的调查,对其母亲角色的履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一)主观原因导致的角色定位偏差
L,独生女妈妈,自幼娇生惯养,有事父母代劳,结婚生子以后,也同样把抚育责任推到孩子祖父母身上,其没有喂母乳,孩子24小时由奶奶看管,睡觉也是由奶奶带着。
J,平等意识超强,不愿意抚养孩子,只愿在事业上与男性争锋。自产假结束,其孩子就由保姆看护。
分析:女性L和女性J都存在着教育责任不足的问题,其中女性L存在着自我心智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其自我定位的偏差;女性J存在着教育观念偏颇的问题,从而导致其母亲角色定位的偏差。
在当前男女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性通过参与和男性相同的社会性工作来追求自己价值的实现,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信心。当家庭和事业两者不能兼顾时,部分女性认为自身的发展要比抚养和教育孩子更重要,因而她们宁愿打拼自己的事业也不愿去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对教育的责任感往往无力匹敌事业上的好胜心,所以有些知识女性往往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而让老人或保姆、托管机构来代养孩子。
案例中的L女性和J女性都是将自己仅定位成知识女性而不是母亲,因此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一名母亲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女性要在称职的母亲与合格的员工两种不同的角色之间作好自我定位,弄清阶段性重点,不要顾此失彼,最后得不偿失。
(二)客观原因导致的角色行为失职
K,三甲医院超声科女大夫,业务精湛且受重视,5岁的女儿从小由奶奶看大,K虽然每天回家,但回家后往往已筋疲力尽。
Y,高校教师,其丈夫为医生,夫妻二人都很忙。Y虽然明知妈妈养育孩子的重要性,但由于精力有限,不得已只好将孩子交由婆婆与保姆抚养。
F,中学女班主任,早抓晨读晚抓自习,日常生活披星戴月。儿子自幼由婆婆看护,极度缺乏安全感。
分析:当代知识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二者之间无法做到兼顾,经常顾此失彼,这三位女性是侧重工作而“无力”教育孩子的典型,孩子在不同程度上缺失母亲教育,从而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访谈中,上面三位女性其实对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家庭事业兼顾仿佛神话,在两项同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的担子面前,她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无力”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知识女性母亲角色危机的原因探寻
造成知识女性母亲角色危机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
(一)经济与生活的外在压力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衣食住行无不需要花钱,而昂贵的房价更是让许多家庭负债前行。在这种背景下,单独靠男性一人支撑家庭经济生活几乎不可能,必须依靠男女双方配合,两条腿走路,才能确保家庭经济正常运转。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为富裕起来的家庭改善生活提供了可能。这严重刺激了其他家庭,大家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两室的房子要换三室,国产车要换进口车,手机要不断更新……别人拥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于是,拼命挣钱,尽情消费。
传统文化中的望子成龙之心更是助长了这种趋势,许多家庭竞相出高额择校费,或者买天价学区房,上各类辅导班,力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些都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于是,许多知识女性不得不为了孩子的未来,离开孩子,为了更高的薪水在职场中跋涉。
(二)对传统两性角色刻板印象的反感
从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男性在人类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里一直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而女性则居于从属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这种“男尊女卑”的男权文化、性别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女性沦落为性的载体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仍旧可以看到各种各样被父权、夫权文化压榨的可怜女性,她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受教育权,没有婚恋的自由,没有财产的继承权,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尊严都被男性恣意剥夺。
文化具有继承性,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滞留在许多现代人的意识中。比如有些男性或老人,他们有的不支持女性外出工作,有的则一方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女性工作带来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依然要求女性履行传统的家庭责任。于是,很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女性既要奋斗于职场,回家之后还要做饭洗衣,辅导孩子作业,正如一些网文中提及的那样,新时代女性需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住得起好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
许多知识女性从小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最为反感这种双重要求,这导致许多知识女性不愿意投身家庭,过多为孩子和家庭付出。
(三)社会对母亲角色的轻视
自人类社会之初,母亲这一角色便被赋予了家庭中的巨大责任。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行,更多地依靠女性的付出,衣食住行、养老育小、教育卫生,家庭的种种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女性。尤其是养育子女,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付出。网上曾有一篇《我的妻子没有工作》的文章一夜间刷爆朋友圈,文中一位男性在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说其妻子没有工作。而在心理咨询师的询问下,他才发现,妻子从早晨5点起床做早餐、送孩子上学、买菜做饭、洗衣服……一直忙到深夜,打发每一个孩子睡觉后自己才能睡下。而她却被认为没有工作!
妈妈的角色更是复杂,有一位妈妈曾经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妈妈,我是一个闹钟,我是一个厨师,我是一个女佣,我是一名教师,我是一名侍应,我是一个保姆,我是一名护士,我是一个杂工,我没有周休假,我没有病假,我没有年假,我的工作不分昼夜……”虽然有些玩笑,但却完全道出了家庭中的现实。在生活中,这种极度繁琐的工作却经常被社会及家庭其他成员忽视,有些男性偶尔“代班”就叫苦不迭,唯独许多女性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忙碌着。最可悲的是,在除却“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的付出总是视而不见。在其他任何行业里面努力工作都会有各种奖励,唯独母亲的工作没有任何报酬,没有社会的认可,没有法律制度给予保障,母亲似乎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色。甚至在家庭中,一些男性也认为自己在外面冲锋陷阵才辛苦,全职的妻子就是在接受自己的庇荫、享清福。在这样的背景下,谁又能心甘情愿投身于家庭呢?
(四)科学的母亲教育知识的匮乏
书到用时方恨少,教育知识的不足直接导致许多母亲出现教子乏力、手足无措的窘境。笔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周围的人们在聊天时,产生“(对于孩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的困惑。现实是当前社会还没有普及系统的母亲教育。所谓母亲教育,是指对母亲进行的教育,它是“培养女性使之完成母亲的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母亲自主意识觉醒后对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和教育母亲如何履行母亲职责的教育的统一,母亲是教育的客体”[4]。
母亲教育应该涵盖在女性教育之中,这一点日本做得较好,它的女性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有。较之日本,我国的母亲教育是非常匮乏的,甚至生活教育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这就导致当前大多数的母亲,即使是文化水平较高的母亲,所具备的知识也多是工作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而教育子女所必需的知识,比如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都严重匮乏。研究母亲角色的学者王东华曾在《发现母亲》中强调:“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即凭着感觉、本能来教育孩子,完全没有教育子女的经验。”[5]
(五)自我实现的意识过强
在几十年男女平等理念的影响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来获取自我价值的实现,这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信心。而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倾向,事业上的成功往往会带来名利的双丰收,这给女性带来极强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笔者作为普通的大学教师,与邻里聊天时,就经常收到众多的赞美,而一旁的全职家庭妇女却很少主动地炫耀家务做得好、孩子管得好。在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的对比中,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的光彩往往会把一个全职在家的女性比照得灰头土脸甚至怀疑人生。
女性也是由父母辛苦抚养成人,而父母的望女成凤之心往往也是很强的,这种期望也深深影响了她们。而现实生活中只有事业的成功才能光耀门楣、为父母争光、为自己添彩。因此,当事业和家庭无法兼顾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带着对孩子的内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事业的怀抱中,导致生而不养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常态。
四、知识女性母亲角色危机的缓解之道
孩子的成长过程无法停留,父母应该陪在孩子身边时却缺席,导致孩子的身心向不可逆转的负面方向发展。心理学家早就统计过不计其数的例子来证明这个道理。从心理学家哈洛在恒河猴身上所做的实验,到丹尼斯在孤儿身上所做的不人道实验,再到我国大量出现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们早就明白,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幼年期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知识女性母亲的角色危机,虽然不至于像上述情况那么严重,但却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政府制定政策、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母亲权益
目前国家并未出台相关的母亲教育的法律法规,已为人母的知识女性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母教行为的缺陷与失职。国家没有重视,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工作能力的不认可,使得知识女性只有在工作中更加努力才能换得与男性的平等地位。因此国家的政策方针与社会的舆论环境也是导致知识女性母亲角色不到位的重要客观原因。
我们现在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家庭和母亲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作了关于家庭问题的讲话,他强调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母亲”的定位与归位。没有母亲的回归就不可能有家庭建设的成功,所以在整个家庭教育立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母亲的保护,要有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来保护母亲的权益。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母亲则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我们必须通过建立母亲权益保护制度,将对于母亲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第一,要颁布《母亲法》,以规定合格母亲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权利的保障体系。第二,对母亲实施资格教育,加强对其育子常识性知识的考查。现代社会,对子女的教育再也不是家庭的私事,子女社会化的进程与社会的利益越来越密切,甚至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兴衰。所以应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来提高父母亲的教育能力,以使教育者名符其实。
总之,在立法时要多多考虑母亲的权益、完善对母亲的保护和母亲的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母亲教育和母亲教育监督评价机制,及早促进母亲教育的落实。
(二)在舆论上加强对母亲的重视
《中国妇女》杂志1963年曾对“女人为什么活着”进行过为期大半年的全国性讨论,最终的讨论结果竟是支持、提倡、号召母亲们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到别处,做坚强的彻底的革命女战士。这简直可以成为现在上千万“留守儿童”潮流的理论源头了。而当下男女平等的号召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事业中,全职妈妈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
在职业女性身上,其社会角色与母亲角色往往是冲突的。面对当前的价值导向,我们应把重视母亲提升至一个高度,认识到母亲的伟大和辛苦,通过网络、教育渠道和社会舆论进行倡导与呼吁。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母亲、重视母亲、尊重母亲的舆论导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母亲教育和家庭教育。
(三)加强母亲教育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其实同医生、教师、建筑师、药剂师等其他角色一样,母亲角色也需要学习。但是我们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培训讲座、指导书籍中更多的是对于家庭教育方法、知识、问题的指导,缺乏对于母亲角色的指导。
1.树立母亲的角色意识。母亲角色虽然随孩子的出生而自然获得,但母亲的角色意识却并非自然获得,而是需要经过后天学习。母亲角色建构的前提是获得科学的对母亲的意义、价值和职责等的正确认识。第一,要明确,母亲是孩子的第一养育人,作为母亲不可推卸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母亲必须履行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职责。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6]第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职责涉及孩子的身体、智力、品德、审美、社会性等所有方面。第三,母亲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相对于其他人,母亲对儿童早期的教导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由于血缘关系,母亲天生爱孩子,孩子也同样爱母亲,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孩子的世界主要由母亲建构,孩子健康情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母亲的陪伴时间和质量。如果母亲角色意识不明确,可能就会难以科学周到地履行母亲职责。我们应该在婚前或孕前开设父亲教育课程和母亲教育讲座,提前对准妈妈进行角色教育,使她们尽早地对于母亲这一角色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定位。
2.提升母亲角色行为水平。调查发现,许多知识女性的母亲知识比较欠缺,即使现在获取母亲相关知识的渠道很多,但接受科学系统培训学习的人极少。比如,社会上大多数母亲没有接受过产前的培训,不知道怎样科学喂养新生婴儿,几个月添加辅食,如何清洗尿布、清洁奶瓶,如何给婴儿穿衣服等。她们的母亲知识一方面是来自上一辈的经验,另一方面是通过书籍或者网络,道听途说获取的零星知识,严重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对于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对女性加强母亲教育,给予其科学系统培训学习的机会,帮助其学习更多的教养方法,以此来提升母亲的教养水平。近年来,国内许多发达省市相继开展了“母亲教育工程”主题活动,帮助母亲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比如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从2011年开展“母亲素养工程”,到2015年已经对20万名子女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开展了继续教育活动。
奥地利的“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人,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等于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母亲教育”工程,是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共同为之。
母亲们也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一个好的母亲必须用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武装起来,母亲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最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工作,是任何其他工作都比不了的崇高工作。”[7]
(四)加大父亲角色投入
一个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不是母亲一方的责任,而是一个家庭的系统工程。其中父亲的作用和母亲同样重要,父亲的参与方式相较于母亲有一些独特性,对儿童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意识的影响,许多男性父亲角色意识缺失,或者存在极大误区。在我们身边的许多家庭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基本都是缺位的,忙是他们最常用的借口。其实忙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还是许多父亲缺乏家庭教育的责任感,仅仅把赚钱养家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而认为教养孩子是母亲的责任。
大量研究显示,父亲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与母亲截然不同,其在教养过程中担任着母亲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在鼓励孩子迎接挑战、拓展孩子情感和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父亲应发挥其角色优势,在幼儿认知、情感方面增加对孩子的影响,在陪伴中增进孩子与父亲的依恋关系,这对于缓解知识女性角色危机和促进孩子良好的社会性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对于父亲角色在幼儿教养中的投入,必须从意识层面强化父亲这一社会角色,每一位将要和已经成为父亲的男性都应该从内心承认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并深刻理解父亲不仅仅只是一个头衔,更不仅仅是孩子物质条件的提供者,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肩负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责任。
从时间上来说,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多数父亲处于“替补家长”的层面,即父亲只在母亲忙不过来时才临时上场照顾孩子,陪伴时间的缺少使得孩子与父亲之间的依恋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建议父亲增加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多参与孩子的成长,随着时间的大量投入,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逐渐增强,父亲角色优势也会随之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