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性忽视:农村留守妇女的夫妻情感维系机制

2018-04-03李芳英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维系夫妻妇女

李芳英

(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 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难以举家迁入城市。很多家庭夫妻迫于生存压力以及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虑,选择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守的方式,使其家庭成为半流动家庭。在这种家庭模式中,又以男外出女留守较为常见。

作为当代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留守妇女群体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学者们除了对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及困境[1]、心理压力和调适[2]、心理健康[3][4]、生活满意度[5]、主观幸福感[6]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之外,夫妻情感和婚姻稳定性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7][8][9][10]。丈夫外出务工,势必造成与妻儿等家人长期分离的状态。成员的离散化不仅使原有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夫妻分离、聚少离多的现状使得许多婚姻的功能无法实现,不可避免地给夫妻关系带来影响。但是,丈夫外出流动的行为究竟给夫妻情感和婚姻关系带来何种影响,已有的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城乡劳动力流动显著提高了离婚率[11](P105-111)。因为男工女守分工的直接后果是夫妻共享时间的减少和夫妻异质性的增强,直接影响到夫妻关系的变化和婚姻的质量[12]。丈夫外出务工,因空间距离而长期无法与妻子共同生活,因而减弱了夫妻之间的情感满足和支持,并导致婚姻的情感满足功能进一步弱化[2]。近年来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的出现[13][14],也显示出农民工的情感和婚姻出现了问题。而经济的贫困以及心理的压力,使留守妇女更容易出现婚外情,从而导致留守妇女夫妻关系的破裂[15]。这些都说明,农民流动造成了严重的农村家庭问题:包括离婚率的显著上升和家庭解体[16][17]。当然,也有夫妻虽然感情破裂,但由于婚姻解体的社会成本太大,所以仍然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18]。国外学者Becker在1973年提出婚姻市场上存在着正向或负向的配对效应假说,认为中国的门当户对就是一种正向配对效应。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劳动力流动,特别是个体劳动力流动会打破婚姻的配对效应均衡,从而影响婚姻的稳定性[11](P106)。

与此相反的一种观点认为,丈夫外出对夫妻关系影响不大:丈夫外出务工不会影响夫妻关系,反而增进了夫妻关系。农村夫妻关系在城市工业化的冲击下,呈现出理性整合、情感整合以及情谊整合状态,两地分居的夫妻双方的任何一方外出务工都没有给夫妻关系带来太大的破坏作用,夫妻间感情反而越发亲密,情谊越发深厚[19]。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留守妇女和外出丈夫之间由于性别分工和角色功能互补,分居的婚姻关系不仅没有变得不稳定反而更加和谐。合理的家庭分工以及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维系沟通与互动的策略保证了其婚姻关系的稳定性。部分留守妇女认为夫妻的感情比以前更好,主要原因是夫妻都在家时会因为经济拮据、家庭琐事而吵架、闹矛盾,丈夫外出务工不但会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会因为双方都能体谅到对方的辛苦与不容易而相互理解、相互挂念,使得夫妻感情变得比以前更好[20]。

综上所述,丈夫外出务工可能对夫妻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夫妻情感破裂和婚姻解体,也可能给夫妻关系带来积极影响,促使婚姻更加和谐稳定。农民工家庭内部的夫妻情感关系呈现亲密与疏离两种倾向并存的状态[21][22]。相关研究在分析外出流动对农民工婚姻带来的影响时,对负面影响关注较多。本研究感兴趣的是,那些仍然保持着完整婚姻状态的留守妇女是如何维系其夫妻情感和婚姻关系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今,留守妇女已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对其夫妻情感的维系机制进行梳理,对于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研究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及其夫妻情感和婚姻生活,需要较为深入地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因而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2017年7~9月以及2018年2月,笔者对位于江西赣南的云村进行了前后两次田野调查,采用村里人习惯的聊天方式,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听取了大量生动的生活故事,对留守妇女的生活进行了多方位的了解和观察。在此基础上,获得15个留守家庭的访谈资料,并逐步挖掘归纳,梳理出留守妇女维系夫妻情感和婚姻关系的日常实践逻辑。

云村地处P镇,东邻赣江,距离市区18公里。P镇土地面积12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73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22000多人。该镇以丘陵为主,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云村是P镇的一个自然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农业种植曾经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村子里开始有人外出务工,后来,外出务工成了村里年轻人主要的就业方式。务工地主要是临近的广东、福建及浙江。外出务工从根本上改变了村里大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村民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不少家庭翻盖了房子,原来的泥瓦房被混凝土的红砖房所代替。部分村民在镇里、县城或者市区买了房子。云村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村里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价值观念近年来得到部分改变。

笔者自小生活在云村,对当地的农村生活及人际关系有着某种天然的熟悉和感受,对村子里的人际关系和氛围,对当地农民婚姻家庭生活的状况和变化,有着更多的观察和体验,因而本土的调查有着先天的便利性。当然,其间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主要是局内人与局外人双重身份带来的困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局内人,对村子有独特的情感,对所涉及到的当事人,有很多从前的记忆。同时,作为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局外人,很多现象又变得陌生和模糊。笔者力图克服双重身份带来的困惑,真实地呈现云村留守妇女的生活面貌。

三、留守妇女夫妻情感维系方式

夫妻情感是衡量夫妻关系的重要指标。情感好的夫妻婚姻满意度高,婚姻也相对稳定。对留守妇女而言,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的状态,导致双方从婚姻生活中获得的情感和性满足比其他家庭要少,可能导致夫妻情感淡漠、婚姻质量下降。因而,如何维系夫妻情感、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成为留守妇女必须面对的问题。访谈中,当被问及夫妻情感状况时,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为:“还可以。”“就那样吧。”“都老夫老妻了。”此类粗线条的描述,反映了留守妇女对夫妻情感的基本认可或部分不满。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维系夫妻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夫妻团聚和异地沟通。

(一)夫妻团聚:亲密关系的短暂满足

外出务工的丈夫节假日期间返乡,是大部分半流动家庭的团聚方式。对于常年分离的夫妻而言,这无疑是彼此向往的美好时光。丈夫回家的次数跟务工地距离家乡远近有关。云村的村民主要在惠州、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务工。务工地离家近的,丈夫回家次数相对多一些,通常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回家一次。务工地离家远的,丈夫半年回家一次,甚至一年只能在春节期间回家一次。同时,回家的次数也和交通是否便捷有关系。比如,之前从当地到厦门,乘坐双层卧铺大巴车要15个小时,回家一次的时间成本较高,如今乘坐动车,只要3个多小时,路上的时间大为减少,这使得外出务工的丈夫返乡团聚变得更为容易。不过,交通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车费开支。综合考虑距离远近、务工单位情况、家庭状况以及经济上的差异,每家的团聚次数和时间也各有不同。相对而言,离家近、经济状况稍好的家庭,丈夫回家的次数更多。除了务工单位的节假日之外,有的丈夫会在农忙时节回家帮助干农活。云村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一年两季。另外,如果丈夫的务工单位没有活干,丈夫在家待的时间会长一些。

丈夫回家和妻儿团聚,无论时间长短,对于夫妻情感的维系而言都极为重要。夫妻之间有机会面对面交流彼此的生活状况,缓解相思之苦。丈夫回家帮助干农活,也有助于减轻妻子的劳动压力,增进夫妻感情。浪漫一点的丈夫,会给家人带上精心准备的礼物。这些礼物,一方面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丈夫对妻子等家人操劳的安慰和弥补,表达了丈夫对妻子的牵挂和爱意,是一种对长期分离生活的情感空白的补偿。对于留守妇女而言,丈夫回家的日子格外宝贵。她们会准备更可口的饭菜,尽量和丈夫多沟通。以往的研究显示,对留守妻子的心理健康而言,丈夫回家频率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丈夫回家频率低者心理健康状况更差[25]。

除了丈夫返乡和妻儿团聚之外,有的留守妇女会利用暑假时间带着孩子到丈夫务工地和丈夫团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夫妻感情和亲子感情,这对家庭关系的维系有积极作用。村里的玉凤,曾经在暑假时,带着五年级的儿子到深圳待了一个月。她说,那段时间,丈夫带着他们去了一些地方游玩,一家三口在一起,感觉很幸福。但是,深圳房租太贵,在外面的各项开支太大,所以不便久留。她在深圳时得知,有的务工单位会组织留守妻儿参观丈夫工作的场所;也有一些公益组织会组织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家人对丈夫工作环境的了解,体会到丈夫工作的不容易,进而促进家人之间的情感。

无论是丈夫返家还是妻儿进城探望丈夫的团聚方式,对夫妻感情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团聚使外出丈夫和留守妻儿的亲密关系得以满足,某些家庭功能得以完成。这对于维系夫妻情感以及完整的家庭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异地沟通:夫妻情感的空间延伸

对半流动家庭而言,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夫妻长时间的时空分离状态,导致双方无法实现面对面的日常沟通和交流。这也是造成部分农民工夫妻情感出现问题,并最终造成家庭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的分居生活,使得双方对彼此的生活缺乏真实的了解和感受,容易凭想象构想对方的生活,造成彼此的误解,伤及夫妻感情。因而,在这种聚少离多的非常态生活中,沟通就显得尤为必要。除团聚之外,异地沟通是这些留守妇女与丈夫维系情感的另一种主要方式。

在调查中,关于夫妻间多长时间沟通一次这样的话题,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夫妻一般情况下不联系,只有有事情时才联系;也有的夫妻关系好,基本上每天都联系。沟通频率高的更有益于夫妻情感的维系。早些年代,因为电话不普及,联系不方便,人们联系相对较少。后来随着电话和手机的普及,联系变得更为便利。但尽管这样,有的夫妻出于节省话费的考虑,也不会经常联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用QQ、微信联系较多,现在基本上用微信联系。现代化通讯工具的使用,特别是视频聊天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分居两地的夫妻跨越时空障碍,进行更为便捷的异地沟通,这有助于增进彼此对对方生活的了解,并维系双方之间的情感和信任。

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沟通话题主要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她们会拍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发给丈夫,和丈夫分享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学习情况。她们也会对丈夫的工作和身体表示关心,叮嘱丈夫在外要注意身体。大部分夫妻的沟通话题较少涉及夫妻情感。有的留守妇女表示,丈夫的嘴太笨,不会甜言蜜语。在这方面,多是留守妇女向丈夫倾诉感情。当然,有的夫妻在沟通时还可能发生争吵的现象,特别是怀疑丈夫在外出轨的家庭。

和面对面沟通相比,电话或网络沟通存在许多不便之处。村里的水莲认为,“虽然说现在联系方便,但是有些时候还不是很方便。有的时候你想找个人跟你商量个事拿点主意或者是帮你做点什么,毕竟隔这么远,肯定就不方便了啊。而且我觉得电话交流的话毕竟不是面对面交流。你要是打电话的话,肯定你不能什么都说,肯定要选择性地说嘛,但是你要是一起生活,有啥子问题起码可以及时解决,交流也直接些。”她在身体检查出子宫肌瘤之后,为了不让外出的丈夫担心,没有把自己生病以及做手术的情况告诉丈夫,而是选择了有什么事情自己一个人扛。

尽管借助通讯工具的异地沟通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但不可否认,沟通减弱了夫妻分离的距离感,有助于对对方生活的持续了解,从而维系彼此的信任,这也是情感维系的有效方式。有研究认为,这些电话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互动仪式,维持和稳定着夫妻之间外出者与留守者之间的关系,留守妇女不断地通过电话与丈夫联系,实际上是在家庭中制造了一种模拟“丈夫在场”的仪式,一方面表明自己对丈夫的关心,让对方明白自己对于留守责任的尽职,另一方面也借此缓解“丈夫缺席”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影响[20]。视频电话更是能够营造一种彼此在场的场景,有助于减少感情隔膜和误会,对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夫妻情感维系机制:选择性忽视

传统农村社会的婚姻曾经被认为具有低质量、高稳定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迅速变迁,各种新观念冲击着农村社会,人们的婚姻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半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夫妻情感出现问题,夫妻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婚姻解体,有的仍然维持着完整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形式。那么,保留完整婚姻形式的半流动家庭,夫妻之间如何维持感情?从留守妇女的角度看,她们在面对与丈夫长期分居、彼此生活环境各异、生活方式有别、价值观念差异的现实环境下,如何维系夫妻情感?通过对留守妇女与外出务工男性的日常生活现状的观察和解读,发现留守妇女在维系其夫妻情感及婚姻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在主观上选择对负面性的事物采取有意回避、忽略、假装不在意的态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积极正面的事物上,通过这种“选择性忽视”,维持或改善了现有的生活状态,从而维系着夫妻情感。从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来看,其“选择性忽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强调经济、忽视情感;强调家庭、忽视个人;强调未来、忽视当下。

(一)强调经济、忽视情感

改善经济状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动机。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收入很低,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日益增长的各种消费。外出务工是解决家庭经济问题,帮助家庭创收的主要途径。当家庭条件不允许夫妻双双外出时,只能选择一个外出一个留守的模式。在人们的观念中,女性承担家庭照料者角色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从而,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留守妇女留在农村照顾家中老小。当家庭作出这种决定之时,便意味着把夫妻情感需求置于了经济利益之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留守妇女往往承受着各种压力,并用选择性忽视让自己的生活尽量符合心中的预期。

首先,用丈夫的经济收入冲淡离散化生活的艰辛。当留守妇女支持丈夫外出,把丈夫送出家门时,便在心里作好了长期分居的打算。因为农村妇女的留守本身就是一项最基本的生计策略选择[23]。在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经济收入是留守妇女最为关心的问题,精神层面的需求让位于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并无多大不妥之处。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提高了全家人的生活水平。留守妇女在家种地种庄稼,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的日常所需,不再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也有的留守妇女把田地租出去,自己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只负责照顾孩子和老人的日常起居。和背井离乡为生计奔波的艰辛相比,留守妇女在熟悉环境中生活和劳作,虽也有各种困难和分居的不便,但也生出不少满足感。正因为经济更重要,所以,有的丈夫为了节省回家的路费开支,或者为了赚取加班费而牺牲回家团聚的时间时,留守妇女也能理解并支持。有的留守妇女甚至会嫌弃丈夫在家住的时间太长,因为那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减少。

其次,忽视或压抑个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性需求。对于留守妇女而言,长期的夫妻分居状态,显然需要极度压抑个人的情感需求包括性需求,性生活缺乏是留守妇女的普遍现象。在农村访谈时,性仍然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当被问及这方面的状况时,大部分留守妇女会闪烁其辞而言其他。有的说:“习惯了”。有的回答:“每天忙忙碌碌的,哪有时间想那事?”但众所周知,正常的性生活,是夫妻亲密情感关系维系的重要基础。留守妇女在自己正常的性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同时,也经常担心丈夫在外面变坏。有的留守妇女坦言:“自己在家苦一点累一点都无所谓,就是担心丈夫变坏”。可见,长期的分居生活会使得留守妇女产生婚姻危机感,特别是看到别人的婚姻出现问题时,这种焦虑感会加重。但也无奈地表示:“即使丈夫变坏也没有什么办法”。也有持乐观态度的:“要说影响呢,肯定还是有点,不过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毕竟都是老夫老妻几十年了,也不是说两口子一定要天天在一起生活是不是嘛,不出去打工怎么挣钱生活?而且毕竟这么多年了,两口子之间还是要有点信任的嘛,而且他这么多年一直长期在外打工,我倒是也习惯了”。当今农村依然是熟人社会,留守妇女在家的一举一动,都在村里人的注视之下,为了维系夫妻感情,留守妇女会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减少和其他男性的接触,以免别人说闲话,以此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再次,忽视情感危机选择隐忍承受。不可否认,在保留着完整婚姻形式的半流动家庭中,有一部分是名存实亡的婚姻。这类家庭往往是为了孩子,或者迫于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压力而维持着婚姻的形式。留守妇女出于对丈夫的经济依附,选择隐忍承受。在访谈中,有的留守妇女明明知道丈夫在外面有出轨行为,但又认为,只要丈夫心里还有这个家,还往家里拿钱,就是可以原谅的。其理由是哪个男的不会在外面偷点腥呢?留守妇女会为了最低限度的经济保障,以及家庭的表面完整,而把夫妻情感放在一边,甚至会对这种情感危机进行合理化的解释。比如,“什么感情不感情的,不就是过日子吗,谁家过日子没有一点磕磕碰碰?”也有人对夫妻感情的理解是:“两个人在一起,维持一个家,经济上在一起共同拥有,家的感觉就还在。”村里的九妹是大家眼中一个比较可怜的女人。她的丈夫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外出务工,有一手好的木匠手艺,由于精明能干,收入比其他务工人员高很多。但有了钱的他却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并提出要和九妹离婚。九妹誓死不肯,喝下农药被抢救回来。后来他们没有离婚,九妹和孩子、公婆在农村生活,丈夫按时给他们生活费。时间长了,感情也淡了,九妹对丈夫的事情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云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没有外出的经历,她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对于婚姻的感受,更注重物质层面,认为家庭生活就是过日子,有钱才能过好日子。正如李强认为的,分居的农民工家庭之所以仍然稳固,是因为农民工对家庭的经济支持取代了共同生活成为家庭得以构成的基础条件之一[24]。经济的功能成为首要的,家庭的维系与其说是夫妻情感的维系,不如说是生存压力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维系。

(二)强调家庭、忽视个人

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男女自结婚开始,就形成一个家庭。一对夫妻就是一个家庭共同体,家庭中的个体成员都为这个共同体服务。为了维持夫妻情感和婚姻稳定,留守妇女同样把家庭放在个人之上。在她们眼里,家庭是一个利益整体,也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为了这个整体,个人情感和利益都是可以被忽略的。

首先,家庭的外出安排策略以家庭利益为出发点。半流动家庭在决定谁外出谁留守的安排时,一般都是从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经过夫妻双方的反复考量和权衡后决定。由于女性被视为更能够持家和提供照料工作,大部分家庭选择女性留守。因此,农业生产和家庭照料的重任便落在留守妇女身上,从而牺牲了个人发展和赚钱的机会,特别是对于曾经有过外出经历的女性,留守带来的心理落差更大。冬梅是村里的外来媳妇,她和丈夫在广州打工时认识,当时两人在同一家制衣厂上班,后来恋爱结婚。怀孕后,冬梅回到云村生孩子,一直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由于她做活好,在工厂一个月能拿到五千元工资,回家后这部分收入就没有了。但她认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孩子需要自己带,再说,有了孩子之后,开销大很多。为了这个家,只能让丈夫继续在外打工,过这种两地分居的日子。这就使得“家庭成员必须学会忍受长期的分居,为家庭利益牺牲个人”[25]。

其次,留守妇女的日常消费以家庭为重。在留守妇女眼里,丈夫寄回家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要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家庭的日常消费一般有农业生产购买种子化肥、日常生活开销、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医药费以及各种人情事务。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家庭如果有盖房或买房的打算,则更需要学会一分钱掰作两分钱花。因而,留守妇女往往是为丈夫和孩子等家人考虑,首先满足他们的需求,尽量抑制自己的个人消费。比如,好几年不给自己买衣服,但会给孩子和老人买。自己有小病小痛时,能忍则忍。留守妇女以对家庭的付出和操劳维系家庭的整体利益,从而维系夫妻情感。

再次,为子女而维系婚姻。如前所述,保留完整婚姻形式的半流动家庭,其中也有情感不和甚至破裂的。除了经济上对丈夫的依附关系之外,为子女的利益而维持家庭的完整也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孩子尚小,夫妻又有冲突的家庭,留守妇女选择忍辱负重,为了孩子的利益和前程而忽视个人的情感。

(三)强调未来、忽视当下

在访谈中,当留守妇女被问及现在的日子过得怎样时,她们会用“习惯了”“忍”“等”这样的字眼,表示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并认为,现在的忍受是为了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丈夫外出务工,也是为了整个家庭美好的未来。为了将来过得更好,眼前的困难和艰辛都是可以克服和忍受的。这种强调未来、忽视当下的心态也是留守妇女维持夫妻情感的一个重要机制。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可以缓解当下生活的苦。留守妇女的生活自有其艰辛之处,在夫妻长期分离的状态下,既要承担原本由丈夫承担的农业耕作角色,又要承担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的责任,身心都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是,只要想到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她们就会认为暂时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村里的阿英表示:“现在的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一点,但是,屋里的经济来源就靠他一个人,一般都是他发了工资就要往家里汇钱,孩子要读书要用钱的嘛,生活肯定是有改善的,虽然说他一个人在外头打工挣钱,但是能保我们全家人生活没有问题。他要是不出去挣钱,家里的开支从哪里来?生活费这些都是靠他打工挣的。”对于有儿子的家庭来说,还面临着给儿子买房娶媳妇的问题。村里有一位留守妇女红英,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丈夫仍在广州务工,她自己在家照顾老人,她也在家乡寻找各种挣钱的机会,希望增加经济收入早日帮儿子在县城买房。他们一家三口分散在三个地方工作,但她认为,想想以后的日子就好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生活有盼头,这种信念支撑着大部分留守妇女把日子过下去,并忽略当下的苦。

另外,对丈夫回家的预期也是维系夫妻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半流动家庭的婚姻稳定性时,双方对丈夫回家的预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的目的就是挣钱养家,当年龄大了,干不动了,或者挣的钱差不多了,丈夫最终要回家的。这也是支撑夫妻俩能把当下聚少离多的日子过下去的重要支柱。在云村,只有一户人家在广州靠着做纽扣批发赚了大钱,早些年在广州买了房子定居下来,其他的都是回到本地镇里或者县城买房。最早出去的村民,年龄多在50岁以上,还面临着年龄大、体力差、找工作难的困境。因而,当干不动的时候,村里、镇里或者县城,就是他们的最终归宿。为了让自己将来有更体面的生活,留守妇女也希望丈夫能趁着年轻在外面多挣钱,积累经济资本。

五、选择性忽视背后的深层根源

在留守妇女对夫妻情感的维系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性忽视这样的机制?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通过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实践可以看出,家本位的价值观、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以及女性自身的原因是这种机制背后的深层根源。

(一)家本位的价值观

要理解留守妇女“选择性忽视”背后的根源,不可不提及家本位的价值观。在我国,家本位思想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家庭或家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的每个个体,都要服从这个系统。家庭家族利益的最大化,是整个家庭家族运行的核心目的。当一对男女结为夫妻,其最大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保持整个家庭家族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所有个体必须为家庭家族的整体利益服务。这种家本位的观念,强调个体对家庭的责任,注重家庭的和睦团结,夫妻关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因而,夫妻情感总是被置于边缘的位置。

虽然现代化观念对农村社会带来一定冲击,个体化的现象也逐渐在我国的城乡社会中出现,但对于云村的留守妇女而言,家本位的价值观仍居主流。她们支持丈夫外出务工,是出于对家庭利益的考量作出的决策;为了节约路费,并让丈夫多赚取工资,她们让丈夫减少回家团聚的次数,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维持已经不忠诚的婚姻,也是为了子女、自己以及家庭的整体利益。“重家庭轻个人”的观念指导着留守妇女的日常行为。

(二)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

离散化是半流动家庭夫妻婚姻生活的常态。留守妇女之所以留守农村,忍受离散化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和传统性别分工观念有一定关系。尽管当今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和模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云村的留守妇女普遍认为,丈夫外出挣钱养家,自己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这样的分工没什么问题。家庭照料是女性留守的主要原因。尽管由于男性的外出,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模式变成男工女耕的新的性别分工模式,造成农业女性化现象,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决策权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甚至某些方面成为家庭的主导者,但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仍没有根本上动摇。“男的在外面赚钱就好,别的不管那么多”,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选择性忽视”就变得理所当然。

比如,受访者梅子是一个47岁的留守妇女,丈夫在佛山当建筑工人。她对夫妻间的分工是这样理解的:“毕竟他是个男的嘛,在外头可选择的工作要多些,挣的钱也要多一些。而且那个时候生了孩子,我肯定是留在屋里照顾孩子的,我毕竟是女的,一般照顾孩子和家庭要方便些,而且你晓得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这个样子,你看我们村出去打工的大多还是男的,留在屋里的基本是女的。”同村的另一留守妇女也认为:“那肯定是以男的为主了,哪一个是以女的为主啊,一般一个家里面都是以男的为天,而且女人比较会照顾孩子。”

(三)女性自身的原因

在调查中,所访谈的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个人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她们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也没有资源优势,需要在经济上依赖丈夫。经济上的依赖导致她们对婚姻的依赖。正因为这样,当遭遇婚姻危机时,留守妇女只能被动承受,选择隐忍的方式来维系婚姻,即使丈夫有不忠行为,也可以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丈夫不离婚,不抛弃这个家。当然,留守妇女也并非完全被动,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性忽视”就是她们对自身处境进行权衡之后作出的主动调节,尽自己所能维护彼此的情感和关系。

与此形成对比的一个情形是,外出务工女性的婚姻自主权更高。村里有一个外嫁的女儿,由于长期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离家去深圳打工。谈及和丈夫的关系时,她坦言:“我现在每个月工资三千多,感觉比丈夫挣得多多了,丈夫想要离婚的话,随时可以。”由此可见,外出的经历有助于提升女性的阅历和见识,经济独立的女性更不能忍受丈夫的出轨。婚姻一旦出现问题,更有可能离婚。但是,大部分留守妇女由于自身的原因,难以通过外出流动来对抗不幸的婚姻。

六、结论和讨论

在半流动家庭中,夫妻的长期分离使得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实现,婚姻的稳定性面临诸多挑战。除了感情破裂、婚姻解体的家庭之外,仍有大部分家庭保持着完整的婚姻形式。从留守妇女的视角来看,短暂的夫妻团聚、长时间的异地沟通是其夫妻情感维系的主要方式,而强调经济、忽视情感,强调家庭、忽视个人,强调未来、忽视当下的“选择性忽视”,是其维系夫妻情感和婚姻关系的机制。其背后的深层根源是家本位的价值观、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以及女性自身的问题。这是一种基于个人生活经验判断的理性选择,反映了农村留守妇女对变化了的环境的适应性。在以往的研究中,留守妇女常被标签化为被动的弱势群体,但本研究发现,留守妇女自有其能动性的一面,面对变化了的生存环境,该群体借助其生活经验中积累的智慧,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主动维系夫妻情感和其他社会关系,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付出努力。

人们关注乡村振兴、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同时,也应重视半流动家庭中的夫妻情感和婚姻稳定性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情感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关系到社会和民生的问题。作为政府,应该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改革,加快城镇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及其家庭可以在家乡安居乐业,并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出发,制定出有利于农村妇女发展的政策。对于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应建立完善的农民工保障机制,让农民工享受更多的住房、教育等资源,降低举家迁移的成本,为夫妻双流动创造条件。务工单位也可以给予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如设置夫妻房,给予探亲假或制定带薪休假制度等。留守妇女群体本身也应该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学会自我身心调节,增强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

解决好留守妇女问题,将有助于和谐家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但伴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分化以及更年轻的女性步入留守队伍,该群体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观念、外出经历、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异质性会逐渐增大。这是本研究未能涉及的地方,也是将来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维系夫妻妇女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
是什么维系着婚姻
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当代妇女的工作
80后小夫妻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小小阀门维系安全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