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想象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8-04-03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汀根小学郭敏仪
文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汀根小学 郭敏仪
《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想象呢?为了让学生既能无拘无束地驰骋想象,又不至于使想象变成漫无边际的 “胡思乱想”,笔者在习作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巧设铺垫,使想象具有时代性
学习完课文之后,我有时会安排拓展写话,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以后,我以 《假如我是小红军》为题,让学生想象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表现红军战士坚定顽强的革命精神。虽然学习了课文,也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资料,我发现学生写的内容仍然很苍白,甚至写成了决心书,空洞地喊口号。
于是,我就让学生查找资料,讲长征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三人行》《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并利用网络查找红军长征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全方位感受长征的艰辛过程。看录像的时候,学生异常安静。听着激昂的音乐,他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看到雪山主峰高达4400多米,冰雪封道,鸟兽绝迹,学生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叹;听到数以万计的战士长眠在雪山之巅,永远无法再站起来的时候,他们又是那样的哀伤……此时,学生已经感受到在缺衣少食、地形复杂、天气恶劣的情况下,红军战士是怎样以生命的代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之后,学生重写 《假如我是小红军》时,就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一篇篇真挚感人的习作就产生了。“物随景迁,辞以情发”。有了情境作依托,学生才能进行合理的想象。当学生生活积累达不到对习作内容的理解时,教师有必要提供一定的素材,使阅读感知的形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衔接起来,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进行想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时代主题。
二、从点入手,使想象具有针对性
我们发现,在习作的指导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作文要求限制越少,想象空间越大,学生反而会手足无措,无从下笔,如《星空遐想》《205年的地球》《神舟七号畅想曲》等习作训练。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使想象更具针对性。再如教材辅导书中有一篇习作训练是改写古诗《赠汪伦》,原诗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它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改写前,我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我发现学生的发言就像是古诗翻译,他们在说明古诗大意后,就无法补充更多的内容了。于是,我鼓励学生从两人的深情厚谊入手发挥想象,结果就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学生为了尽情表现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意,就大量补充了两人如何相识,如何吟诗作对,以及 “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典故。说着说着,话题越扯越远,大家感觉有点不对劲。原来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古诗描绘的送别场景。于是,我想再让学生回到古诗中去寻找想象的切入点,这样就不会偏离古诗,又能表现人物间的深情厚谊。在一番热烈讨论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甲:可以通过和汪伦间的道别,李白回忆起点点滴滴的往事,表现出两人依依惜别之情。
生乙:可以通过李白听见汪伦的送行歌,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写出两人的情谊。
生丙:还可以借李白看到深邃的桃花潭,诗性大发,创作 《赠汪伦》的过程来表现……
虽然学生的切入点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他们已经巧妙地找到想象的切入口,理解和掌握了古诗的主旨,使想象更有针对性。我也从学生的故事中读到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古代诗词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跳跃性。在其精炼、含蓄的语言之中,却蕴含着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甚至广及天上人间、古往今来,均可创造出种种现实图景与神奇想象紧密结合的场景。要想充分发挥想象,既使其合情合理,又不显得矫揉造作,就应该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填补古诗的留白。其他习作也是如此,例如:《2050年的地球》可以从一次生存环境调查写起,《神舟七号畅想曲》可以从一次成功的空间实验写起……当然,想象的切入点可以各不相同,只要学生写得合情合理,那么他们的想象就是成功的。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紧紧地结合学生的思路对想象加以引导、纠正,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进行合理想象。多一些 “奇思妙想”,少一些“胡思乱想”,使他们的作文有心灵的自由和天真的情思,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