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凝结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现实的需要。但是在今天,一些错误思想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相对立,陷入了思想混乱和误区,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解决指导思想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

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进人士不遗余力地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行传播。而先进的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的过程中,带领着老百姓从弱到强、从贫到富。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是因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共通性。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的契合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认为世界是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坚持质量互变的规律,量是质的积累,质是量的飞跃。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早在古代,先贤们就有了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古代奉行“五行”观念,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的万物,万物正是在互相联系中不断发展的。这些思想说明古代先贤们总是用整体、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一代圣人孔子提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夫之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等,都体现了变化、发展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与唯物辩证法有许多内在相通之处,正是这种思维上的相似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广大国人所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民解放途径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俄国残暴的封建统治压迫,列宁才组织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才赢得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胜利。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也有同样的事件发生。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昏庸无道的君主,同样也不缺背负着沉重苛捐杂税、饱受压迫的广大农民,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导致了多次农民起义的爆发,如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倍受压迫状态下的强烈反抗心理。

二者都充分显示了人民对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强烈追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1]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一直坚持实践的重要性。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极为重视实践的,只是当时还没有提出实践的概念,但是实践的重要性却在先贤们关于“知”与“行”的论述中得到了体现。陆游提出“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告诉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是比较浅显的,要想全面彻底地了解事物,必须到实践中去寻求答案。荀子也曾提出“知之不若行之”的观点。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先哲对实践的重视,尽管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但是二者都强调实践,这就使得它们具有某些契合性。这种共通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更大范围的扩展。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共通

马克思主义一直坚持着群众观点,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奉行民本思想,将人民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黄宗羲曾经说:“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观点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民众的关怀。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权统治,并没有给民众带来多大的利益与权利,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根本性质上存在着差别。但是二者都把人民置于极高的地位,都认识到了人民对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意义上说,是有相通之处的。这也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其中一部分对目前社会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当今各种思想交融争锋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要认识到二者是统一地互动,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一)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1.选择马克思主义避免了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断裂

古代的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称“天朝上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无数中华儿女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但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亦或是革命派,都没能带领人民走上独立。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在黑暗和迷茫中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影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将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伟大领袖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至此,饱受剥削和压迫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可以说,正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续流传,避免了文化断裂的风险。

2.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诸多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前的创新性发展同样起着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要选择优秀部分,摒弃落后部分,又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作用要具体看待,其中的精华部分,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应该继续弘扬;其中的糟粕部分,有碍于社会发展的,必须坚决剔除。

(二)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马克思主义与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它可以减少民众的抵抗心理。但是马克思主义要想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播,传播者的明智选择就是依附于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减少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抵触心理,让中国人民更容易接受它。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的文化基础,提供的文化滋养,才使得诸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出现。

2.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民族表达形式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普遍公式”,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理解事物的方法,任何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都要以本国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世界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赋予马克思主义本民族的表达形式,这对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且与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这就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表达形式提供了可能。我党许多领导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非常注意用民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接地气”,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3]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一)中国封建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抵制

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派到了中国来给我们指引,当时的先进人士采取游行、宣讲等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些革命党人也受到了影响,逐渐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更深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热潮给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封建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威胁到了它的生存和延续,这必然引起了封建传统文化的抵制。

在政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洪水猛兽,而在国统区大搞 “尊孔读经”活动。其原因在于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孔孟之道,有利于蒋介石进行专政。就这样,中国封建文化以其固有的保守性、落后性特征强烈抵制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面积流传后,自然不再满足依附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要进行彻底的革命就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地与封建文化进行斗争。针对国统区的“尊孔读经”活动,共产党人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个人主观意识所限,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的批判,甚至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只是在一味地宣传、介绍、运用马克思主义。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曾经指出在这一时期,“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4]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碰撞与冲突,其实就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一种对抗,这在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当时那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我国领导人的继承发展下,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当前发展文化事业是必不可少的。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最先具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识,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毛泽东。1937年,毛泽东写成《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外来学说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结合。[5]正是因为毛泽东身体力行地将二者相结合,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使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营养的邓小平理论,更是使中国发生了由贫到富的转变。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都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营养,同时也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重要,必须使二者融合共通、差异互补。我们既要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同步。这样我们能坚持思想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