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川洋子的小说看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困境
——以《冻结的香气》为例

2018-04-03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洋子小川记忆

刘 曦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芥川奖是日本纯文学的最高奖项,20世纪后期及进入21世纪以来,获得芥川奖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当中女性作家占了大多数。而风格独特、在日本文坛及社会都颇有影响的小川洋子可以作为日本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了。小川洋子在1990年凭借其《妊娠日历》获得了第104届芥川奖。她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笔法简明冷冽、沉静简约,擅长用细致的笔触探讨生命与死亡、纯真与残忍、瞬间与永恒。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全面进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现代社会引起了人们生活与精神的新变化,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困惑,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异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开始产生,比如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住房与交通问题、生活节奏加快引发的精神问题以及吸毒、自杀等诸多社会现象。小川的小说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小川洋子把视线集中在人的精神层面,在《妊娠日历》中,她塑造了一个莫名对姐姐的胎儿怀有恶意并最后不动声色地杀死那无辜胎儿的女孩;在《爱丽丝旅馆》中,她刻画了一个与中年大叔陷入性虐的乐趣难以自拔的少女;在《沉默博物馆》中,她描绘了一个为建造保留死人遗物的博物馆而献出自己一生的老妇;在《冻结的香气》中,她又塑造了一个在母亲的施压之下奋力忘掉记忆未果而自杀的天才少年,等等。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却透出了小川洋子对现代社会当中人的生活状态、生命追求和精神危机的深入思考,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小川洋子的《冻结的香气》就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更确切地说,这部小说集中表现的是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困境,作者借此表达了她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正如此言:“90年代后的日本文学还具有突出表现‘家庭崩溃’主题的特点。”[1]

一、母亲——“以爱之名”、恃爱行凶

《冻结的香气》以第一人称描写,女主人公凉子,某天突然接到男朋友弘之在调香室自杀的消息,与弘之的弟弟彰的聊天使她认识到她的弘之几乎是一个“假”弘之,这让她大惊失色,于是她决定搜寻一切线索寻找弘之自杀的原因,故事由此展开。熟知的弘之彻底消失,另一个弘之渐渐浮现。造成不同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弘之刻意扮演了另一个自己,两者之间大相径庭。可见,弘之定是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否则他不会在已经成功塑造“另一个自己”之后依然选择自杀。

弘之小名路奇,是以一个“神童”的形象成长起来的,上小学的他已经可以解开高中阶段的数学难题了,因为其非凡的数学才能,他的母亲煞费苦心地带他去世界各地参加数学竞赛,并一直珍藏其荣获的所有奖杯奖状(但必须是第一名)。弘之的荣誉被母亲摆满整个房间,每天细细擦拭,好生保养,不允许其他人擅动,但弘之因为流感而得到的第二名的证书等全部被不满意的母亲焚烧掉了。

相比之下,弟弟彰也具有模型制作的天赋,但母亲一直颇为不屑,这对彰是一种伤害。小说讲了一个细节,现代数学协会杯的时候,妈妈带了彰一起去,可是彰得了麻疹。妈妈首先担心的不是彰的病情,而是会不会传染给路奇。母亲的所作所为,对待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态度给彰的内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善良而又敏感的弘之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孤独、愧疚,而完全不会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骄傲。

事实上,他的痛苦从十八岁就达到了顶峰。在去布拉格参加竞赛的过程当中,母亲为了虚荣心竟然不择手段,故意往参赛选手的咖啡杯里放了洗涤剂,弘之替母亲背了黑锅将错误揽到自己头上,比赛弃权,并自此告别任何竞赛,径直回了日本,然后永远地从数学竞赛的赛场上离开。他的离开是自那时起就已经决定了的。弘之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从他极度热爱滑冰,只有在滑冰场才能绽放最真实的自我可以看出来,他非常向往自由,但是同时,不管是弟弟还是母亲犯了错,他都勇敢地替他们承担错误,可见他对家人的爱。也正因为这样的爱,使弘之不敢背弃母亲的要求和愿望,只好违背自己的内心而满足母亲欲壑难填的性格。直到他发现母亲为了虚荣心不惜伤害参加比赛的其他孩子,他才想到放弃,他觉得这样做是玷污了自己那么热爱的数学,与其让自己的数学天赋成为一种负担,不如完全放弃数学。所以自那以后,他离家出走了,他想丢掉那些痛苦的记忆开始新的生活,他将自己的数学天赋隐藏起来,甚至割断了与家人的联系,从事了全新的职业,编造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

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细节。弘之在厨房整理油盐酱醋的时候因为搞不清摆放的正确顺序而陷入了巨大的慌乱、无助和绝望。后来凉子才明白,因为弘之从小就被要求正确答案,所以当他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便会惊慌失措。当凉子走进弘之的房间看到一沓一沓的试题纸时,彰说:“求解、计算……路奇一直在被人命令……这些莫名其妙、疯子一般的试题纸就是死亡通知书。”[2]正因为母亲对他苛刻的要求和对第一名的接近病态的追求和虚荣心,弘之才越来越感到压抑和不自信,“神童”的称号带给他的从来不是快乐和满足,而是负累和焦虑。这样的结果,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可是确确实实和母亲的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当一个人被变态地要求必须总是“正确”的时候,对其成长其实反而是错误的。

二、父爱缺失——看不见的伤害

德国当代心理学家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曾写到 :“家长身份的第一个核心成份是‘对孩子感兴趣’,角色要求包括表示兴趣、花时间以及一大堆家长与孩子面对面互动的活动。”[3]50而弘之的父亲似乎完全相反,他对孩子和妻子都不感兴趣,也不慈爱,只对温室里他精心培育的花朵感兴趣,连饭都在温室里吃。

弘之和弟弟小时候常常偷偷去滑冰,因为妈妈怕孩子感冒,不许去。而爸爸就一句话:“滑冰场这种地方是不良少年才去的。”弘之三岁就能凭借香味认出父亲温室里所有的花,可是这位父亲为了怕孩子把花碰伤,拒绝孩子进温室,丝毫不在意弘之的天赋异禀,更别提像其他父母一样感到骄傲和欣慰了。孩子们也只好远离温室,远离父亲。

在布拉格替母亲担责的事使弘之内心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他躲进温室里,把自己关起来,用这种方式宣布他不读高中了。彰提议打玻璃进去,但是爸爸立刻提出反对,他说如果户外的空气进去,兰花会枯萎。在这位父亲的心里,家庭又算得了什么?他极度爱花,胜过爱自己的家庭,胜过爱他的孩子。弘之的母亲只好无奈感叹,那人如果能多疼爱孩子们些就好了。可以想见,弘之和彰基本上是在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环境中长大的。到最后,没有一个人试着与关起自己的弘之沟通,没有人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他自始至终,都是那样可怜、孤独与忧郁,后来他选择做个别样的自己,也实属无奈之举,可惜依然未见成效,依旧痛苦不堪。同时,彰擅长制作模型的才能想来父亲也是懵然不知,即使知道,也并不会在意。

“当父亲身份的概念走向‘父亲作为教育者’时,婚姻质量会提高。当父亲身份的概念走向‘父亲作为养家者’时,婚姻质量会变得更糟。”[3]49在这个故事当中,他们的父亲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养家者”,所以他和妻子的婚姻质量糟糕透了。从订婚之后,送给妻子的唯一礼物就是一盒粉底,妻子每天都扑很多,可是总不见少。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倍感珍惜的时候,我们是舍不得赶快用完的,而她恰恰相反。其次,她也很喜欢花,但是有意思的是,她对先生培育的花却喜欢不起来,先生死后,任凭温室里的花枯萎凋零,也没有人去在意。弘之的母亲对粉底想要尽快用完的心理和对待弘之的奖杯的态度大相径庭,可以看出,夫妻之间不仅没有爱情,而且毫无留恋。父母缺乏爱情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弘之天生性情敏感、孤僻,再加上母亲疯狂乃至病态的爱和对“第一名”的深切情结、父爱缺失,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不可避免弘之后期想要做出巨大的改变。

三、本我的消解vs本我的救赎

记忆专家丹尼尔·沙克特把记忆会导致的错误归咎于记忆的“七宗罪”,其中第七宗罪是“纠缠”,意思是记忆系统有时太过有效,特别是当被记忆的事件伴有强烈消极情绪的时候,比如抑郁症患者总是无法停止反复回忆生活中的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4]因此,导致弘之痛苦的是他割不断的记忆。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曾说过,文学与疾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弘之的自杀乃是由心理疾病引发的。离家出走之后,弘之不再是以前的自己,除了名字之外,其他信息全是假的。在父母和弟弟面前,他是一个天才少年,拥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并多次去世界各地参加数学竞赛,擅长花式滑冰、辨认植物,生活上不拘小节;但在凉子眼里,他是一个调香师,擅长辨认气味、收纳整理,甚至有强迫症,还有交通工具恐惧症。他对自己的数学天分和滑冰天赋只字不提,为了忘记去各地参加比赛的经历,竟要谎称自己有交通工具恐惧症,他寻求了一份调香师的工作,依靠自己对香味的敏感来维持生计。他的“表演”更注重细节,将本来不拘小节的自己硬生生演绎成了一个强迫症患者,让人不得不相信弘之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弘之显然试图通过这种“本我”的消解来忘记过往的一切,以期完成自己的救赎,但是很明显未果。

丹麦著名心理学家克尔凯格尔提出,“焦虑将会驱使人们进入强迫性沉思。对焦虑的事物产生一种渴望,一种感应性厌恶。焦虑是个体所拥有的排斥力量,但无法驱走,也没有要驱走的意志。”[5]加拿大心理学家戴维·迪萨尔沃也说过:“强迫性沉思者很容易迷失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这种沉思实际上和抑郁有很大的关系。”[6]弘之从小到大一直身处于这样的焦虑和抑郁中,所有这一切记忆都压得弘之几乎寸步难行,过去生活里那些抹不去的阴影和形象不断胁迫着他现在的生活,但是面对女友凉子、面对现在,他又对过去全面否定,身处记忆樊笼的“弘之”充满着悲伤和无助,所以最终选择了自杀。记忆是存留在心灵深处和下意识中的关于过去的体验和经历的片段。当代学者吴晓东在解读《追忆似水年华》时,详细分析了“记忆”的特点。他提出一种所谓“无意的记忆”,意即偶然唤醒的记忆。他借用“小玛德莱娜点心”的例子说明:过去的记忆其实是附着在“记忆之物”上面的,而文学家的使命正是对记忆之物的捕捉。[7]我们正可以运用这个说法解释弘之的自杀。在小川的笔下,香味可以指引着我们找到过去的记忆,在弘之做了调香师之后,他接触最多的就是香水,于是每每引发他的“无意的记忆”。弘之自杀前送给凉子他亲手调制的香水,瓶盖上刻着孔雀羽毛图案,意为“孔雀是掌管记忆之神的使者”。后来凉子去布拉格寻找线索,从一个孔雀心脏当中找到了弘之的记忆,明白了弘之痛苦的源头,即这些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磨不灭的记忆。因此逝去的一切都会排山倒海地涌向弘之的脑海,挥之不去,承载着这许多记忆的弘之,一直被要求正确答案、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的弘之,他的死亡是注定的,是无法通过后来的行为而改变的,他的痛苦也就难以消失。

所以他的消解“本我”,建立“新我”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四、结语

记忆是无法割弃的,越是执意地想要忘记,反而记得越深刻,所以弘之更加深陷在痛苦之中。弘之虽然善良,可是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人,在与女友交往的长时间里,他一直隐藏着真实的自己,对母亲更是决绝,离家出走后就再没了消息,这让他的母亲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最后,他突然的自杀身亡最终导致他的母亲精神错乱,更是将女友推入痛苦的深渊。[8]没有爱的家庭环境让弘之对人生失去了希望,选择自杀也许就是必然。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的问题成为愈加重要的问题,不同的成长环境之下长大的孩子性格、格局、品质、学养都会不一样。不仅日本社会,我国乃至全世界每一天都有因抑郁症而自杀的孩子,从儿童到青年,这需要整个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父母在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同时也应全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否则,等到自己真的成为下一个弘之的母亲,便又是一个个新的悲剧了。

参考文献:

[1]林进.日本现当代纯文学的风向标——芥川奖小说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12:12.

[2](日)小川洋子.冻结的香气[M].星野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120.

[3](德)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2):49-50

[4](美)菲利普·津巴多.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王佳艺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6.

[5](美)帕特里夏·皮尔逊.焦虑简史[M].王宝泉 译.深圳:海天出版,2010:13.

[6](加)戴维·迪萨尔沃著.疯狂行为学[M].王岑卉 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53.

[7]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1.

[8]黄芳.关于记忆的故事——小川洋子小说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23.

猜你喜欢

洋子小川记忆
“热闹”的动物医院
洋子的胸针
洋子的胸针
灵魂追踪仪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聆听幸福
宝宝包包
宝宝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