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研究

2018-04-03吴婉婷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平民文学

吴婉婷

(云南艺术学院 艺术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徐嘉瑞作为中国现代的文史大家,集文学家、文史家和理论家为一身,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博洽的学术著作,在文学、戏剧、历史和民间文艺等多个领域均取得较高成就。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马曜评价徐嘉瑞说:“他是五四运动以来在云南倡导新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又是最早研究和整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先驱,是云南文坛无可替代的一面旗帜。”[1]1学界现对徐嘉瑞学术思想的系统研究较少,而对其学术思想研究具有学术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揭示徐嘉瑞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方面的影响和地位,另一方面,徐嘉瑞作为“唯一一位经历了云南现代文学发展全过程的作家”[2],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研究,可以一窥云南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提升云南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徐嘉瑞丰富的学术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平民文学”思想,“先生在史学、新诗、戏剧、音乐、杂文、时评等众多领域的写作实践无不贯穿‘平民文学’这一信条,且终生孜孜不倦、从未舍弃,是为一大楷模”[3]。中国文学史书写是徐嘉瑞主要精力所在,他于1923年出版的《中古文学概论》中明确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贵族文学”、“文人文学”和“平民文学”三大支流,直接以“平民文学”思想审视中国文学史。在“平民文学”思想指导下,徐嘉瑞还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戏剧史——《云南农村戏曲史》的写作。徐嘉瑞的文学实践活动亦是在“平民文学”思想指导下开展,他的文学创作的语言和内容体现“平民文学”思想;他的文学翻译的语言、内容和功能是“平民文学”思想的反映;他在“平民文学”思想引导下完成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可以说,“平民文学”思想是徐嘉瑞的学术思想核心,厘清“平民文学”思想的内涵有助于展现徐嘉瑞学术思想的全貌。本文将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放在中国现代文学转变的背景下,看到社会思潮和文学活动的嬗变对其思想之影响,发掘出不同时期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和丰富多样性。

一、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

“平民文学”思潮产生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当时新文学阵营内部出现了对“平民文学”的讨论,如文学革命的先驱胡适、周作人、鲁迅等。“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中频繁讨论“平民文学”的同时,也存在使用混乱的情况,有的是“平民文学”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界定不一致,有的是将“平民文学”与一些相似概念混用,有的是“平民文学”的研究对象混杂多样,主因在于“平民文学”中“平民”一词指代丰富,既可以指文学创作的主体,也可以指文学创作的受众,还可以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若把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与其他学者的观点笼统混用,将无法清晰地认识徐嘉瑞提出“平民文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其文学思想的特点。在此有必要先对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学者们的“平民文学”观进行梳理,并在此过程中见出他们的“平民文学”思想与徐嘉瑞思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砥砺。

通过资料搜集可见,“早在1903年,中西书局译印日本笹川种郎的《历朝文学史》中,作者就较早提出‘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的对立和离异。”[4]日本学者对文学类型的划分对中国学者起到了示范性影响。

陈独秀作为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之一,较早地关注到文学平民化的问题。1917年,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通过“三大主义”主张建设“国民文学”:“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5]。陈独秀认为“国民文学”是与“贵族文学”相对的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他主张新文学要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

周作人是国内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平民文学”的学者,他对“平民文学”的阐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周作人为促进中国新小说发展,梳理了日本近三十年小说的变迁以供中国新文学建设借鉴,他于1918年4月19日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发表了《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首次提出“平民文学”,从周作人对日本小说的分析来看,他这时提出的“平民文学”主要是指由底层民众创作的、迎合底层百姓心理的、在民间流行的作品,可以等同为“民间文学”。第二阶段,周作人对“平民文学”有了更细致的分析,他于1919年1月19日以仲密为笔名,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平民的文学》,正式提出了“平民文学”的概念,他在该文中认为“平民文学”指文学作品应具有平民的精神。周作人在文中认为:“平民的文学正与贵族的文学相反……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文学自己做的,不过说文学的精神的区别,指他普遍与否,真挚与否的区别。”[6]6。该文同时认为平民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反映平民的生活,“平民文学决不是通俗的文学,……因为平民文学,不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他的目的,并非想将人类的思想趣味,竭力按下,同平民一样,乃是想将平民的生活提高,得到适当的一个地位”[6]7。周作人认为要通过平民文学提升平民的思想境界,这是他顺应“五四”文学思潮倡导“平民文学”的目的所在。第三阶段,周作人在1922年发表了《贵族的与平民的》一文,该文继续完善了“平民文学”的概念,他认为“平民文学”并非一定优于“贵族文学”“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学……从文艺上说来,最好的事是平民的贵族化。”[6]14-16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对徐嘉瑞的启发在于,周作人没有局限于二元对立的学术思想,而是随着思想发展对“平民文学”客观的辨析,对徐嘉瑞提出 “三线文学观”有启发性,并且他主张通过文学提升平民思想境界,对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在中后期主张通过平民文学来教化普通百姓的观点有一定的启发。值得注意的是,“平民文学”在国内虽由周作人最早提出,但“平民文学”并非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只是其“人的文学”的组成和具化。

胡适通过《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论著和《四十年来的文学革命》《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等文阐发了对“平民文学”的认识。胡适认为“平民文学”是中国自古以来民间的文学,他说:“痴男怨女的欢肠热泪,征夫弃妇的生离死别,刀兵苛政的痛苦煎熬,都是产生平民文学的爷娘。”[7]胡适认为由“不识字的平民”用通俗的语言真率地唱出的歌谣、讲出的故事就是平民文学,这里“平民文学”等同于“民间文学”。胡适对“平民文学”的界定与徐嘉瑞早期的“平民文学”思想相近,两人学术思想颇多契合之处,所以当胡适读完徐嘉瑞的《中古文学概论》后,会欣然应允为其做序,并给予了较高评价。徐嘉瑞的《中古文学概论》于1923年出版,该书第一次从文学史角度提出“平民文学”,早于胡适1928年出版的《白话文学史》,书中的一些观点或对胡适文学史的写作产生过影响。而胡适作为中国“五四”时期重要的学者和新文学的领袖之一,他的思想亦对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后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徐嘉瑞在1936年出版的《近古文学概论》中常用引用胡适的观点印证自己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并未只停留在与胡适相近的“民间文学”层面,随着社会时局变化和左翼“文学大众化”思潮的到来,他的思想在不断深化发展,“平民文学”的内涵也在继续拓展。

郑振铎的“平民文学”观与胡适观点相近,他认为“平民文学”就是“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为之平民文学”。[8]在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中,他将“平民文学”称为“俗文学”,认为其中包含了中国民间的诗歌、小说、戏曲、讲唱文学和游戏文章五类,他在该书中认为“俗文学”与中国正统文学关系密切,许多正统文学都由“俗文学”发展而来。更值得欣赏的是,郑振铎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写史,肯定它们的地位,但对“俗文学”的评价也较为中肯,看到民间的“俗文学”是“有她的许多好处,也有许多缺点”。郑振铎是徐嘉瑞的好友,两人在1924年便有频繁的联络往来,徐嘉瑞曾在郑振铎担任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文多篇,也在郑振铎介绍下加入了“文学研究会”。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于1938年8月,晚于徐嘉瑞的《中古文学概论》(1923年)和《近古文学概论》(1936年),从两人交游情况和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特征的界定来看,郑振铎将“平民文学”视为民间的“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徐嘉瑞文学思想的影响。郑振铎的民间文学思想形成完备体系后,反之又对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徐嘉瑞在1940年完稿的《云南农村戏曲史》中多次引用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的观点和材料,如他在讨论云南旧花灯音调的来历时,引用了郑振铎对《急催玉》的“首首珠玉,篇篇可爱” 的评价,还引用了《中国俗文学史》中“挂枝儿”的曲目。

鲁迅提出“平民文学”时间较晚,他在1927年为黄埔军校做的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中论及“平民文学”,认为只有革命胜利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才是“平民文学”。鲁迅与胡适相反,他否认中国封建社会自古存有“平民文学”。鲁迅认为“平民”是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平民社会中的“平民”,真正“平民文学”是要反映工农阶层的思想,他说:“现在中国自然没有平民文学,世界上也还没有平民文学……在现在,有人以平民——工人农民——为材料,做小说写诗,我们也称之为平民文学,其实这不是平民文学,因为平民还没有开口。这是另外的人从旁看见平民的生活,假托平民口吻而说的。眼前的文人有些虽然穷,但总比工人农民富足些,这才能有钱去读书,才能有文章;已看好像是平民所说的,其实不是;这不是真正的平民小说……现在的文学家都是读书人,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9]。鲁迅以犀利的眼光和理想的心态对之前的“平民文学”的含义进行了批判,期盼着真正的“平民社会”中出现真正的“平民文学”。鲁迅的这一思想为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深化,及“平民文学”受众的具化提供了思想资源,徐嘉瑞在20世纪30年代后不再只认为“平民文学”等同于“民间文学”,更发展为一种“无产阶级文学”。

“平民文学”概念提出后,以对底层民众的关切和尊重为核心,这一观念不仅在“五四”时期的学者们中流行,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注,只是他们对“平民文学”的阐述多从政治角度和阶级立场进行,他们的思想对老共产党员徐嘉瑞亦有影响。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说:“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平民文学’口号,但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中可见,毛泽东对“平民”成分进行分析,认为他们只是城市小资产阶级,不是真正的工农大众,所以认为“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不是真正的工农兵文学,这一观点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得到强化,这种界定大大压缩了徐嘉瑞使用“平民文学”的空间,使其文学思想在后期出现了曲折发展的状态。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新中国领导人,徐嘉瑞又是老共产党员,毛泽东的“平民文学”观对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在中后期发展有较大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毛泽东由于认为“平民文学”不是真正的工农兵文学,对其评价较低,所以徐嘉瑞在建国后虽然持续关注民间文学,但不再直接在文章和论著中使用“平民文学”一词。其次,毛泽东从政治角度对文学进行分析,要求文学要服从政治。徐嘉瑞受此影响,他的文学思想在中后期,尤其是建国后,体现出较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多以阶级性为标准区分和评价文学作品。

二、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理论内涵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之际也影响到云南,多位在昆学者创办进步报刊宣传“五四”新思想,如《尚志》、《救国日刊》、《澎湃》等。徐嘉瑞是云南较早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者,是云南宣传“五四”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当时即使没有稿酬,他也经常在《救国日刊》等进步报刊上投稿发文。徐嘉瑞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背景下提出“平民文学”,既受到当时“人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具有他自己的独特理解。

“五四”时期,在胡适、周作人等学者频繁使用“平民文学”的同时,“平民文学”思想也传入、影响了云南学界。施章是云南昆明人,他除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修养外,还完成了《农民文学概论》、《农民杂剧十五》和《新文学论丛》等书,他在这些著作中都表现出鲜明的“平民文学”思想,他认为“新的文艺是人民的喉舌”“新兴文学的本源是大众生活”“新文学的建设要从民众文学中汲取营养”。熊裕方的《中国今日应提倡的是何种文学》也肯定了“平民文学”的价值。1933年创刊的云南本地报刊《昆潮》,专门采集民歌民谣、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对“平民文学”做出了真正的实践。徐嘉瑞是当时云南学者中的佼佼者,他较早地在文学史中提出“平民文学”,很多云南学者的“平民文学”观均到受其影响,如他曾指导过施章的《农民文学概论》的写作,“指导施章对云南杂剧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为施章的《农民杂剧十五种》写序言并加以校对。施章在《近代民众杂剧自序》中也说,他所采杂剧‘缺讹的地方很多,幸得梦麟师……替我下了一番校正的工夫。’”[10]

徐嘉瑞在论著中是把“平民文学”、“民众文学”和“民间文学”等词语交叉使用,并非一贯只用“平民文学”一词,这对其内涵的梳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徐嘉瑞提倡的“平民文学”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底层民众,重视普通百姓的价值和创造力,认为文学作品对平民百姓具有思想教育作用。在这一核心思想之下,其具体内涵发展具有延续性和变化性,随时代和徐嘉瑞思想变化不断深化。换言之,徐嘉瑞虽于“五四”时期产生“平民文学”思想,但其对该思想的提倡不能仅限于一时一地,不能以一种静态的、单一的观点简单诠释,需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既要关注20世纪初的社会时局、文化思潮的演变,也要关注徐嘉瑞的思想变化,由此才可见出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的全貌。对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的理解,需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徐嘉瑞最早在1923年出版的个人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古文学概论》中提出了“平民文学”的概念,该书从内容、形式、作者身份和音乐四个方面对“平民文学”进行了界定:认为“平民文学”是在内容上“取材于社会,取材于民间,摹写人生”;在形式上“无一定方式,写实的、生动的”;在作者的身份上是“非知识阶级,非官僚,无名者”;在音乐上“可协之音律”。胡愈之于1921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的《论民间文学》应是我国最早的专论民间文学的论文,他认为“民间文学的意义……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文学;像那些神话、故事、传说、山歌、船歌、儿歌等等都是。”[11]两者对比来看,徐嘉瑞早期对“平民文学”的界定与“民间文学”的概念十分接近,且《中古文学概论》中的“平民文学”作品的选材上也多是民间的诗歌和歌谣小调,如汉魏时期的《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徐嘉瑞认为这些作品不只出自一人之手,没有具体的作者,符合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特点。另外,徐嘉瑞从1929年开始写作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也认为“平民文学”是指“民间文学”,如他认为《诗经》中“风”是“各国民俗歌谣之诗”。

中期,徐嘉瑞于1936年出版了《近古文学概论》,书中一方面延续了《中古文学概论》中提出的“平民文学”是民间文学的观点,有意识地将“平民文学”与“通俗文学”进行区分,他说“平民文学一语,久已流行。然其观念甚为暧昧,盖多流于形式分类:以为浅易明白之文学,即平民文学;能作浅易明白之文章者,即为平民文学家;此大谬也”[1]77。徐嘉瑞再次强调了“平民文学”的“民间性”:“这民众文学的特点,是集体的,非个人主义的,所以找不出作家主名;是普遍的,平凡的,所以非常浅近明白,容易流行;是共通的,社会的,所以具有类型性;是从作家生活里呼喊出来的,所以还没有分工,还没有成为文人学士专有的职业……民众文学,尚有一特殊之性质,即口耳相传是也。”[1]76从民间文学具有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对照来看,徐嘉瑞在此书中仍是把“平民文学”和“民间文学”等同起来。另外,徐嘉瑞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讲义的《诗经选读》中也认为《诗经》中的“风”是“平民文学”,是民间歌谣。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期,徐嘉瑞将“平民文学”等同于“民间文学”时,也认为“平民文学”还指“大众文学”。徐嘉瑞的《近古文学概论》出版于1936年,“五四”文学运动这时已经退潮,左翼文学思潮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的主导,“文学大众化”运动是左翼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徐嘉瑞作为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进步学者,他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徐嘉瑞在《近古文学概论》《诗经选读》等著作中虽仍认为“平民文学”主要指民间文学,但他在1938年和1939之间发表了多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文章,如《诗歌和民族性》《“九一八”后中国新诗运动的路标》《高兰的朗诵诗》《大众化的三个问题》和《悼“海的歌手”邵冠祥》,在这些文章中,“平民文学”的内涵更多地与革命的“大众文学”联系在一起,强调文学作品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表达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意识,要用大众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这么说,这一时期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既指“民间文学”,更指由进步的文学家使用通俗的形式和语言创作的、能为普通民众接受的革命的“大众文学”。

后期,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不再存在平民和贵族阶层的对立,同时也由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徐嘉瑞在建国后不再直接使用“平民文学”一词,“平民文学”向以工农兵为主要接受者的文学转变,但“平民文学”作为徐嘉瑞文学思想的底色仍在延续,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徐嘉瑞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其次,徐嘉瑞延续了对平民的生活现实的关注,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发表了多篇短文。再次,徐嘉瑞在这一时期还创作多部以普通百姓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如《望夫云》《和振古歌》。可见,徐嘉瑞的“平民文学”观在建国后受到政治思想影响以潜在形式延续,他也在思想中持续了对普通民众的关切和尊重,但在具体文章的概念标书中,“平民文学”为“工农兵文学”或“人民文学”所取代。

总之,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的文学”的文学思潮、“文学大众化”运动和新中国文艺方针政策的呼应和具化。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平民文学”思想的内涵从文学创作主体,到文学作品本身,到文学作品的受众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包含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早期,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是指来自民间的,由底层百姓集体创作的、内容真实和情感自然的文学作品,“平民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底层平民,接受主体既有平民,也有文人士大夫,其涵义接近“民间文学”。中期,受到左翼文学思潮及其中“文学大众化”运动的影响,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在延续了前一阶段思想,指为民间文学的同时,也指革命文学中由进步的知识分子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创作的,反映工农大众生活和心声的,对民众有教育作用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平民文学”的创作主体可以是大众出身的作家,也可以是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主要强调他们创作的风格、形式和语言是来自民间的、大众化的,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以普通百姓为主。在第二阶段中,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在创作主体和受众方面有所发展变化。后期,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在在建国后变化较大,首先是既由于受新中国文艺方针和政策的影响,也由于已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不再有阶级对立的存在,所以徐嘉瑞在文章中不直接使用“平民文学”一词;其次是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和受众的指代对象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指社会普通平民,变为指工以农兵为代表的中国广大无产阶级。

三、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理论创新

徐嘉瑞1923年在《中古文学概论》中首次提出“平民文学”后,未只将其当作一般文学术语使用,而是倾毕生之力对“平民文学”思想进行开拓建设,使其成为自己文学思想的核心,形成了系统的“平民文学”思想。将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与其他学者对比,其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第一,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最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提出,是“人的文学”思潮的具化,但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并未只停留在这一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面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剧变,曾经支持“平民文学”的学者们纷纷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徐嘉瑞却仍坚持“平民文学”思想,在保持文学思想关注平民的基础上,他结合当时的左翼文学思潮、抗战文学思潮和政治运动的实际不断深化自己的“平民文学”思想。可以说,“平民文学”能作为一个关键线索把徐嘉瑞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研究贯穿起来,他是有目的、有系统地在进行“平民文学”思想的建设。

第二,徐嘉瑞的文学思想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未只在文学精神层面研究“平民文学”,更注重“平民文学”的实用价值。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是在过弱民困、内外交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学者和革命家,他既关注文学的发展,也关注时代风云变化,他是很难、也不可能纯粹只为了文学审美而进行学术研究,他始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徐嘉瑞强调文学与社会、与政治的联系,认为文学要为教化平民大众服务,希望通过“平民文学”唤醒民众的意识。另一方面,徐嘉瑞也以“平民文学”思想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他在学校担任教职并兴办学校,以讲台为阵地宣传新思想,同时他还进行文学创作、排演戏剧、搜集民族民间文学和参加社会运动。可见,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并非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充满了乌托邦幻想色彩的文学思想。

第三,徐嘉瑞提出的“平民文学”不是简单地与“贵族文学”二元对立,在两者之间,徐嘉瑞还提出了第三类文学——“平民化之文学”,即文人文学,这是一些由知识阶级创作的,打破了贵族文学雕琢形式的,直接描写人生的作品。在当时二元对立的学术思潮中,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打破了阶级的对立,显得更加理智。

第四,胡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悯天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与他们不同,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始终强调集体性,认为文学创作和接受的主体是普通民众,包括城市的市民阶层和广大农村的农民,徐嘉瑞认为“平民文学”是“从平民社会的文化中产生了中国的民众文学”,具有普遍的人道主义关切。

第五,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形成未受到单一思想的影响,与周作人主要受到日本新村主义思想影响,胡适主要受到人道主义思想和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同,徐嘉瑞的思想渊源较为复杂,加之他个人生活的经历,形成了具有徐嘉瑞特色的、内涵丰富的“平民文学”思想。具体说来,徐嘉瑞在幼年接受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五四”时期受到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三、四年代后更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文艺思想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此外,徐嘉瑞出生成长于云南大理,他的母亲是白族,大理作为白族聚居地区,保留了本真状态的民族民间文学形式,使徐嘉瑞自幼也深受地方民族文化的熏染。

最后,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意识形态的内涵,尤其在建国后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形成之初的话语表述,主要是对普通民众创造力的尊重和对民间文学的认可,后随着时间流变和政治思想影响,“平民文学”思想的内涵改变,甚至徐嘉瑞在建国后都不再直接使用“平民文学”的语言表述。原因在于,徐嘉瑞在革命运动中和建国后担任党的重要领导,在时代政治思潮影响下,他和同时期许多学者一样都要努力改造自己思想,去贴近党的主旋律思想,“平民文学”思想发展至后期与“工农兵文学”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同时,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中对民间、对普通民众的关注是他在学术活动中延续了几十年的追求,潜意识中他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早期“平民文学”思想中的一些主张,如他的长诗《望夫云》的创作也不并非都为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服务,仍包含了丰富的白族民间文化、风俗等内容。这也是徐嘉瑞对自己学术思想的坚持和守望。

四、对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学术反思

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借助现代的民主意识,对底层民众的文化空间进行拓展和提升,并首次将“平民文学”思想运用于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为新文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促进了文学现代化转型,梳理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有以下三点值得思考:

第一,福柯说,每个时代的话语场各不相同,不同时代的陈述对应不同时代的话语场。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是特定时代和文学思潮的产物,他对“平民文学”的界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内涵较为丰富,所以关注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概念,需注意不同的历史、空间语境对“平民文学”产生的影响。

第二,徐嘉瑞提出的“平民文学”有特殊时代背景,其概念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不过站在今天文学的角度反思,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荡的社会局势是徐嘉瑞提出“平民文学”的背景,所以其文学思想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也由于太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忽略了文学审美性的本质,使文学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教化的工具。尤其在解放后,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徐嘉瑞的文学思想的政治色彩更加浓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会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尤其是社会动荡时期,文学的教化价值更会被强化,但对“平民文学”的界定必须回归文学本身,要抓住文学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即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在挖掘平民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时,应注重其鲜活自然生动的审美价值,无需使其过度承担社会政治责任。

第三,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存在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晰之处,“平民文学”思想虽贯穿了徐嘉瑞学术研究的始终,但他并未随着自己每一个阶段思想的变化给予“平民文学”一个准确的界定,尤其对“平民”内涵界定模糊,“平民”是“平民文学”概念中的关键词,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平民”并非一个封闭不变的社会阶层,随着社会发展,“平民”的构成亦发生变化,徐嘉瑞并未随着社会政治局势发展对“平民”成份予以清晰分析,明确“平民”的构成和性质,致使对其“平民文学”思想梳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徐嘉瑞作为云南的一代文学大家,以“平民文学”思想为主线贯穿了自己在文学、历史和民间文艺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徐嘉瑞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平民文学”思潮中,与胡适、周作人、陈独秀和郑振铎等学者同时开始关注和研究“平民文学”的,他对“平民文学”思想的开拓和建设并未被同时代学者的光芒掩盖,形成了具有徐嘉瑞特色的“平民文学”思想。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是时代交替的激荡中的产物,既建立在其独立思考基础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对其他学人产生了一定影响,是内涵丰富、嘉惠他人的“平民文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马曜 主编,徐演 执行主编.徐嘉瑞全集·序言,徐嘉瑞全集(卷一)[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9.

[2]蒙树宏.浅耕续集[M].香港:香港文化传播事务所有限公司,2012:3.

[3]黄尧.徐嘉瑞略传[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4.

[4]周忠元.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0.

[5]朱德发,赵佃强 编.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五四时期白话文学文献史料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4.

[6]周作人.周作人自编集:艺术与生活[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7]胡适.国语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

[8]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

[9]鲁迅.鲁迅选集·评论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14——115.

[10]蒙树宏.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209.

[11]胡愈之.论民间文学[J].妇女杂志,1921,7(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平民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