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副词“愈加”与“愈益”的差异性研究

2018-04-03谭全呈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句末助词形容词

谭全呈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使用比较义的程度副词时,更多使用“更加”、“越加”,而“愈加”的使用相对较少,“愈益”的使用就更不普遍。但在使用这两者时,往往出现可互换的情况。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后附助词、语义侧重、主客观表达、句式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例句来自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人民网。

一、功能与用法

(一)句法分布

“愈加”和“愈益”作为程度副词,具有较强的粘附性,不能单用或单说,必须附在中心语前面。两者在句法分布上,主要是和后面的修饰成分一起作句子的谓语。(本小节例句对研究不造成影响,为节省篇幅,出处予以省略。)

1.修饰形容词性成分

修饰单纯形容词。例如:

(1)在河内损失两员干将、在上海损失王鲁翘之后,戴笠愈加愤怒。

(2)台湾大陆籍民众的怀乡思亲之情愈益强烈,人们的眷念之情由文字转为行动。

除了直接修饰单纯形容词外,还修饰形容词性短语。这些短语结构类型分为:

述补结构。例如:

(3)日本人占领香港以后,李云经的病情愈加严重起来。

(4)我们党和我国人民经历了艰难曲折,积累了丰富经验,愈益成熟起来。

联合结构。例如:

(5)红木的天然色泽使大观园愈加富贵典雅。

(6)画布上的人肌肤愈益鲜润美好,而他可爱的模特儿脸上的血色逐渐消褪。

还有一部分是形容词性的固定短语(比如成语)。例如:

(7)核酸营养之争因为几位“专家”为其大做宣传而变得愈加引人注目。

(8)平均消费水平可能降低了,但消费的品类与项目也愈益丰富多彩。

2.修饰动词性成分

修饰单纯动词。例如:

(9)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突然性的增大,这个特点愈加突出。

(10)亚洲内部的经济和政治局势之所以愈益紧张,更多地是由于欧洲人的白银供给。

除了直接修饰单纯动词外,还修饰动词性短语。这些短语结构类型分为:

述补结构。例如:

(11)汽车前张贴的大红福字,在白雪映衬下愈加显得喜庆。

(12)除农民和城市工人以外,俄国还有一个中产阶级也对沙皇政权愈益不满起来。

述宾结构。例如:

(13)如今,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正稳步向前发展,香港同胞愈加心仪祖国。

(14)拉斯托普钦愈益觉得气愤,愈益感到自己不对了。

联合结构。例如:

(15)与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大肆进行海外扩张相反,明代却愈加闭关锁国。

还有一部分是动词性的固定短语(比如成语)。例如:

(16)依托山水优势,桐庐“中国最美县”这块金字招牌愈加闪闪发光。

(17)邓小平理论愈益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了新进步。

在句法分布上,两者充当的成分基本一致。只是在修饰部分形容词性的固定短语时(比如成语),“愈益”和“愈加”的比例为 9:61,且“愈加”更多的是修饰形容词性的成语(例如:飞扬跋扈、神秘莫测等),“愈益”修饰的多数是固定短语,只有少数修饰成语的用例。

(二)使用特点

两者表示肯定/否定时,主要是根据上下语段以及所修饰的词义进行判断。如果后者修饰的是积极义词语,那么“愈加/益”就会在原来积极的意义上,再次肯定这种积极含义。而如果修饰的是消极义词语,那么则相反。这种二次肯定或二次否定的表达,加强了肯定/否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通过“愈加/益”的插入而形成的效果。例如:

(18)我们失却了创新文明的良机,致使我们的生存状况愈加恶化。(梁治平《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

(19)反复不断地用愈益美丽的语言和愈益巧妙的措辞来加以表达。(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我们主要分析与助词“了”的共现情况。在“愈加/愈益+动词/形容词+了”格式中,两者与“了”共现存在很大的差异。

“愈加”后附动词时,很少出现“了”。在“愈加+动词+了”的格式中,后面能出现“了”的只占21.7%。“愈加”后附形容词时,也很少出现“了”,在“愈加+形容词+了”的格式中,后面能出现“了”的只占19.57%。说明受“愈加”修饰时,只有部分动词和形容词和“了”共现。

我们发现:如果大多数动词、形容词,能多次出现在“愈加+动词”和“愈加+形容词”的格式中,那么就越可能进入“愈加+动词+了”和“愈加+形容词+了”格式。例如:

(20)康熙以为废黜了皇太子之后,诸皇子之间的矛盾可以缓和,但是恰恰相反,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反而愈加严重。(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

例子中的“严重”受“愈加”修饰,这种情况在语料里大量出现,在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在“愈加”后面后附助词“了”的情况。

“愈益”后附动词时,在“愈加+动词+了”的格式中,后面能出现“了”的只占16%。“愈益”后附形容词时,基本不出现助词“了”。与“愈加”相比,说明“愈益”修饰的动词和形容词较少和助词“了”共现。

从上述情况可以说明:由于出现频率的差异,“愈益”很少修饰“动词/形容词+了”结构,而且能使用“愈益”修饰的基本上都可以用“愈加”替换,而“愈加”修饰的除少数外基本不能用“愈益”替换,所以我们多使用“愈加”来修饰“动词/形容词+了”结构。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用法将成为常态,而“愈益”修饰“动词/形容词+了”结构将逐渐减少并消亡。

二、语义与表达

(一)语义侧重

在动词方面,部分动词能受“愈加/愈益”两者共同修饰,这些动词都表现出较为客观化的色彩,例如:发现、增大、重视等。此外,有些动词只能被“愈加”或“愈益”修饰。

只受“愈益”修饰的动词只有几例,例如:加强、接受、发育、下沉、靠拢。而且几乎只能在新闻语体中使用。只受“愈加”修饰的数量较多,这些动词都带有主观化色彩,大多用在文学语境中,例如:妒忌、懊悔、钟情等。

在形容词方面,部分形容词能受“愈加/愈益”两者共同修饰,这些形容词绝大部分都是高频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发达、强烈、密切等。此外,有些形容词只能被“愈加”或“愈益”修饰。

在数量上,只受“愈益”修饰的形容词少于“愈加”。主要有:气恼、伤感、缜密等。例如: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源自KOTONOHA「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2009年版」(“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以下简称“BCCWJ语料库”)。BCCWJ语料库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主持开发,内容涵盖了图书、白皮书、杂志、报纸、Yahoo知识堂和国会会议录等11类,截至2012年3月,收录数据和范例多达1亿500万。BCCWJ语料库被称为日本首个真正意义的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广泛应用于日语学习及日语教育研究等领域。

(21)也正因此,郑全章便愈益伤感。(邹志安《哦小公马》)

只受“愈加”修饰的形容词数量丰富,大部分都是低频双音节形容词,例如:欣悦、精邃、健旺等。例如:

(22)寒冷的信号一再发出,可是满树绿叶愈加苍浓。(张炜《慧柏》)

在这些形容词中,我们将形容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述人、+有生](例如:生气、激动、着急等),我们称作A;一类是[-述人、-有生](例如:洁白、浓密、险峻等),我们称作B。

只受“愈加”修饰的A,在数量上远多于受“愈加、愈益”共同修饰的A(比如,“感动”只受“愈加”修饰,而“愤怒”不仅受“愈加”修饰,还可受“愈益”修饰)。在语义特点上,只受“愈加”修饰的A很少是贬义,大多是中性义和褒义。因此在使用反映“述人”的形容词时,多用“愈加”进行修饰。

只受“愈加”修饰的B,在数量上刚好成反比,远少于受“愈加、愈益”共同修饰的B。在语义上,前者B多侧重于从密度、颜色、质量等表现事物的具体性质,后者B多侧重于从抽象、宏观等描述对象。例如:

(23)小白花的花瓣愈加洁白,绿叶更加鲜绿,它仍然坚毅地绽放。(松下幸之助《大自然的启示》)

(二)主观倾向

吕叔湘所指的“了2”,即着眼于当前的情况,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1]351-352而本文涉及的大多数属于“了1+2”。我们发现,某些情况下“了”可附着也可省略,例如:

(24)那疼痛愈加厉害(了),迫使他的胳臂又放了下来,两个拳头插在了腋窝中,蜷起了膝盖。(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25)当他看见军政大臣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前、头两分钟不理睬走进来的人时,他这种感觉就变得愈益强烈(了)。(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某些情况下“了”必须出现,例如:

(26)她看到这种情景,愈加怀疑了,暗中跟自己说:“那还用说,他一定是在想着明天跟那个女人偷情的乐趣呢。”(薄伽丘《十日谈》)

(27)皮埃尔把眼镜摘下来,他的面部变了样子,显得愈加和善了,他很惊讶地望着自己的朋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某些情况下“了”不能出现,例如:

(28)最近与蒋介石委员长会晤之后,使我愈加相信,我此时辞职是巩固中央政府,履行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所选取的最佳方案。(《张学良家人揭秘》2015-12-31人民网)

那么,什么情况下助词“了”可省略?什么情况下不能省略?是什么原因在其中发生作用?我们通过语料发现:

某些情况下“了”可以附着或省略,“了”的有无,差别在主观性上有所体现。主观性指说话人在表述一个命题时同时对这个命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感情。[2]268大部分情况下,附着“了”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性,掺杂着对所叙述对象的态度、情感。而省略“了”则更着重体现客观性,主要是从客观的叙事角度来进行表达。例如:

(29)随着对荷马史诗文本的详细知识更广泛的传播,这种挑战就愈加强烈。(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30)然而他愈想着这些事,那矛盾性的暴躁却在他心头愈加强烈了。(矛盾《子夜》)

(31)理性和科学的不可一世的统治摇摇欲坠,人文主义大厦的裂纹愈益明显。(福柯《词与物》)

(32)察哈尔的军事行动,现在是愈益明显了。(《关于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提纲》)

对于“了”必须出现的情况,几乎都出现于文学作品内。我们认为是和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有关,体现文学语言的一种特色。因此,在文学作品中需注意不要省略“了”。

对于“了”不能出现的情况,关涉到频率因素的问题。通过频率统计,可总结为:动词、形容词被“愈加/愈益”修饰的频率越低,与“了”共现的搭配就越少。

上述分析使我们注意到,后面是否附有助词“了”对两者的影响差别较大。因此对“了”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辨别两者的使用差异。

三、特点与差异

(一)表义重点不同

在第一节时我们从共现频率的角度说明了两者的差别。“愈加X了”出现的数量明显多于“愈益X了”。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在第二节就分析了助词“了”的隐现情况。通过语料的整合,发现“了”的有无的确是两者较大的差异之一。

在例子(26)中,“愈加怀疑了”是基于前面“她看到这种情景”对比而言的,同样的情况也在(27)中得到了体现,“显得愈加和善了”是在前面“皮埃尔把眼镜摘下来,他的面部变了样子”的基础上对比而言的。“愈加X了”的格式在这些句子里反映出的是一种新情况,这种强调变化的新情况得益于前面句子的陈述。在(26)、(27)中,前面陈述的句子都表示新情况的凸显,而“愈加X了”紧跟在这些句子后面,在语义上就蕴含着一种新情况出现的意义。与“愈加X了”使用的情况正相反,“愈益X了”并不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它主要体现的是“比较”义。

除此之外,“愈加”的主观化程度高于“愈益”,因为“愈加”后附“了”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了”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变化性的完成,这种变化性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说话人视角来表达对对象的态度、情感。而“愈益”后附“了”情况较少,因此从主观化程度而言,“愈加”高于“愈益”。这也是某些情况下,“愈加”不能替换“愈益”的原因,例如:

(33)一定能够使愈益广泛的人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朝气蓬勃的党。(《“七一”讲话》2001-08-07新华网)

总体而言,在两者后附语气助词“了”的比较中,我们认为两者较大的差异体现在“强调变化”这方面。“愈加X了”强调的是一种新情况的出现,这种新情况是以前面话语为基础进行的变化。而“愈益X了”不强调新情况的出现,只表明在程度比较方面进行了深化。

(二)句式选择差异

陆俭明(1999)对表示“更加”义的程度副词在句式分布上进行了分析。[3]28在进入比较句式时,“更加”的句式情况分类最多,其次依次是“越发”、“愈加”①。我们在该文分析的框架基础上,对“愈加”和“愈益”在句式方面做进一步的区别。通常情况下,两者可以在句中互相替换,且差异较小。然而在一些句式的使用上两者差异明显。

首先,是在比较句中,几乎只能出现“愈加”,而不能出现“愈益”。在下面的写法里,X、Y代表比较的项;[]表示“愈加”在句中所占的位置;()表示可以省略;W代表谓词性成分;T0和T1指一先一后的两段时间。

“愈加”既能出现在“X比Y[]W”结构中,也能出现“X[]比Y W”结构中。例如:

(34)众人都道,这张小官比外公愈加老实,个个欢喜。(冯梦龙《喻世明言》)

(35)人们的语言愈丰富,他们就愈加比普通人聪明或癫狂。(霍布斯《利维坦》)

此外,还可出现在“X愈 W1,Y愈加W2”和“(X)愈 W1,(X)愈加 W2”中。

(36)台上的人愈闪烁其词,知青们也就愈加证实了那个长久压抑在心头上的可怕的预感。(邓贤《中国知青梦》)

(37)“对人民爱得愈深,对坏人坏事就愈加痛恨。”(1981-01-21《人民日报》)

陆俭明(1999)认为:在“X比 Y[愈加]W”结构中,T1 出现与否,句末都须有“了”,“X(T1)(比T O)[愈加]W”结构中,句末必须有“了”。高育花(2009)认为:“X比 Y[愈加]W”结构中,T1出现与否,句末并非都须有“了”。[4]3而“X(T1)(比 T O)[愈加]W”结构中,句末必须有“了”没有找到资料证明。我们认为高育花前面说法符合事实,而在后面的说法上,我们发现存在句末有“了”的情况。例如:

(38)那沙丘正是玉娇龙几年前救香姑时在那里守候了望的地方,只是沙丘变得比前愈加高大了。(聂云岚《玉娇龙》)

因此可以总结为:在“X比 Y[愈加]W”结构中,T1出现与否,句末并非都须有“了”。“X(T1)(比T O)[愈加]W”结构中,句末少数情况下有“了”。

此外,马真(1988)提到,[5]82“更”类程度副词都能用于“比”字句,即都能进入格式“X+比Y+F+AP”,也能进入格式“相比之下,X+F+AP”②。而在实际的语料中,“愈益”能够进入比较句的例子十分有限,只找到一例:

(39)可以归纳成统计形式的论证,比任何其他形式愈益迅速地获得那些曾研究它们所讨论的问题的人的一致承认。(曼昆《经济学原理》)

其次,在其他的句式中两者的差异也有许多不同。

在“程度副词+不+形容词/动词(+了)”格式中(其中“了”有成句作用,表示对动作或事件完成的一种肯定)。通常只有表示褒义的或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是表示人们所希望的积极心理活动动词可以进入该结构,表示贬义的或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不能进入该结构。例如:

(40)猩猩伫立在窗前,皱着眉头,他愈加不放心了,急忙推开了门。(罗广斌《红岩》)

(41)军人的“风险”意识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愈益不灵敏。(《印度患先进武器崇拜症》2010-06-08人民网)

“愈加”进入该格式比较常见,使用较为自由。而“愈益”很少进入该格式。,特别是“愈益+不+动词”的格式。在使用该格式时,通常前面需要助动词配合。例如:

(42)随着车改话题的不断发酵升温,公众对“车轮上的腐败”愈益不能容忍。(《缺的只是决心》2011-11-04山西晚报)

“愈加”还能够进入“程度副词+动词+得(不)”结构,“得、不”后可用“了、着、住”等。“愈益”基本不能出现在该格式里。例如:

(43)依荷愈加笑得欢了,那嗓音随着水波传过来。(《孽债》1992-11-7福建日报)

此外,在“愈加”后面还可以直接加“地”,且句尾的“了”可有可无。而“愈益”基本很少后面直接加“地”。例如:

(44)好比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愈加地卖力(了)。(《名酒抵工钱》2003-06-20人民网)

通过这些句式的分析,使我们注意到在一些句式里两者的使用限制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句子层面使我们更好的区别两者的差异。

四、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特别是通过“愈加/益X了”的分析,以及助词“了”在其中的作用,使我们对“愈加X了”格式的语义得出了新的认识,即该格式强调变化,突出的是一种新情况的出现。而“愈益X了”缺乏这种意义,只表示一种程度的比较。在句式方面,“愈加”可出现在比较句中进行对比,而“愈益”无论是在比较句,还是在其他句式里都受到严格限制,这也是导致“愈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书面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原因。

猜你喜欢

句末助词形容词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认识形容词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