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的融合
——以《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为例
2018-04-03田光辉
田光辉
“互联网+”在变革着我们的思维、更新着我们的观念、改变着我们的行业的同时,更将一系列的创新理念融入到各个行业。高职院校在借鉴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课程教学特点,借助“互联网+”,集成教学资源,力求“线上教学与线下自主学习”相结合,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教师→知识←学生”的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知识体系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被打破
高职院校特别重视专业群及课程建设,注重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除要求学生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外,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方能毕业,为便于学生通过资格考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元素,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多元化教学”,致力于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1.2 教学资源库不能完全胜任现代职业教育
教学资源库是职业教学核心,职业教育必须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尽管有教材、教学(仿真)软件、课件、微课、慕课及其它互联网知识等资源库,但教师教学时仍首选教材,教材通常由文字和图片构成,技能教学时不能直观演示如何运用,学生若要掌握该技能只能靠想象,很难把所学知识对应到岗位上,因而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其它教学资源的浪费。
1.3 教学互动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
随着高职生源的多层次化,学生理解能力不同、知识运用能力千差万别,教师若统一集中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听不懂教学内容,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能真实掌控学生学习实情,必然导致教学互动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借助互联网获取知识,进而对传统教材上的知识获取兴趣不高,就出现了学习无兴趣,甚至不想学,更不会主动学,由于没有过硬技能和后续学习能力,以至于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出现“毕业即失业”或不断跳槽现象。
2 “互联网+”教育的优势
2.1 “互联网+”教育让教学内容直观、丰富,更便于集成
“互联网+”教育让《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教学内容直观、丰富,更便于集成。汽车电气及控制技术是汽车的神经系统,随着大量的新技术应用在汽车电气上,汽车电气结构日趋复杂,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组织“启动系统工作原理”教学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若要理解、运用汽车启动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常常受到教学设备、教学课时、设备更新换代等条件的制约。但若采用“启动系统工作原理”教学课件,该课件借助3D动画使汽车启动系统中有关部件的组成、运动轨迹、运动特点和结构关系、工作原理等按逻辑顺序一一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和一些难以观察的现象一目了然,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互联网+”教育让师生共同参与、高效互动
“互联网+”教育强调师生共同参与、高效互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字多媒体和仿真教学软件应用于职业教育,变革着学生学习方式,倒逼着教学改革。如我在组织汽车前照灯电路剖析教学中,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单,每个学习小组自行在汽车多功能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实训,若操作失误,该平台就启动纠错功能引导学生纠错,提示之后学生再次操作直到操作无误为此。学生经过“操作—提示—探究—操作”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后续现场实训夯实了基础。仿真教学挖掘了学生动手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交互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提示,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让师生共同参与、高效互动。
2.3 “互联网+”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互联网+”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只要有互联网、电脑或其它智能设备,学生就可以自主参与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互联网+”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海量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冗余资源,因而要求学生除增加自身甄别能力外,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
3 “互联网+”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的融合
互联网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互联网+”教育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倒逼教师变革教学方式。为此,笔者就“互联网+”教育如何为我所用,发挥优势为教育增值进行了研讨,现分享给同行。
3.1 建立“互联网+”教学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网+”教学交互平台是以网络课程为核心,最大化地利用教学资源,为实施全方位的远程教学提供服务。我们在学院终身学习平台上建立了《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精品共享资源课程,该资源课程覆盖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基本资源库、拓展资源库、课件、教学视频、学习社区、效果评价、习题、链接等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课程建设、维护、知识更新,结合教学对象组织多元化互动教学并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个体学习者利用该平台可自行登录课程网站,进行课程自主学习、技能培训、知识拓展、能力测试、学习探究及经验分享等,也可查阅教学资料、查看学习记录、进入学习社区分享交流,进而打破时空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3.2 开发“云”资源库,创建“云”课程
为便捷个体学习自主选择性学习,我们对《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重构,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丰富的PPT、课件、视频、微课,便于学生反复学习,将技能训练设置为知识闯关和能力测试,形成了适合于移动端学习的“云”资源库。该资源库极大地方便学习者在移动端的学习,并能够对每个学生每次的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学习体会及分享、学习效果评价等)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方便了学生学习,方便了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创建“云”课程,学生通过移动端的APP进入到“云”课程中,可以随地随时进行线上课程学习,在互动学习板块中可以参加课程知识的解疑、探究、测试等活动。教师在“云”课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开课前线下的签到,线上的课堂讨论等活动,“云”课程能够为教师记录每个学生每次的学习行为,并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储存教学互动中各类基础数据,为教学评价提供大数据。“云”资源库和“云”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双向交流,激发了学生在移动终端上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3.3 设计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学分为线上教学模式和线下交互学习模式,两者各有优势与不足。我们在借鉴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设计了“线上教学与线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准备学习阶段,各学习小组在教学交互平台上查阅“云”资源库,进入“云”课程中了解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初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掌握;课中深度学习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课前准备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再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探究式互动交流,让教师更好地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予以个别指导;课后拓展性学习阶段,在巩固已知知识、应会能力基础上,以典型案例组织探究式教学,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教学变革了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和职责分配,教师实现对所教知识的提炼更新,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构建“大数据”,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大数据”拥有极丰富的数据及多元化的数据类型,其价值在于数据和系统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大数据”不断渗透至各个行业,教育教学亦不例外。多数教师、教育教学评估机构借助“大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既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更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除课时完成情况和学生评教分值外,更要关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关注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关注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将其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关注学生是否具备查找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否学会在学习共同体中交流、分享,是否能够将所有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是否初步具备知识创造的能力。通过对“大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制订、完善学习计划,增强学习经验的积累,最终提升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能力。
完善“互联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职能部门、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锐意进取。教师一定要在在变革中保持清醒头脑,以“互联网+”教育为平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互联网+”教学互动平台,开发“云”资源库,创建“云”课程,因人因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借助“大数据”所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双重变革,更好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1]李孟玫,毛国育.“互联网+”视域下会计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5,(35).
[2]郝敏钗,乔振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
[3]黄红惠.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的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