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及翁生平事迹及交游考

2018-04-0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本堂文天祥

王 超

文及翁,字时学,号本心,本为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从宝佑元年高中榜眼后,历任大小官职,宋亡前夕,官至副相,位极人臣。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与宋诸遗老诗文唱和以终,有文集二十卷,今不传。笔者现依据正史、文集、石刻资料等对其生平事迹及交游进行考述,揭示文及翁身世背景及交游情况,从而拓展有关宋遗老的研究。

一、文及翁生平事迹

有关文及翁的确切记载,应始于宝佑元年(1253年),这一年文及翁考中进士,为一甲第二名,被朝廷任命为昭庆军节度掌书记。

景定三年(1262年),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授职秘书省正字,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等。

咸淳元年(1265年)六月,任漳州(今福建漳州)知州。据《八闽通志》记载:“王序,字景礼,晋江人。……历知长泰县。时郡佥幙预征大礼银,及打量田土,文移甚竣,序白郡力争之,郡守文及翁愈加敬任。”[1]586按长泰县为漳州所辖一县,文及翁与晋江人王序属于上下级关系,而且文及翁对王序十分信任,王序也成为文及翁的得力助手。

咸淳四年(1268年),以国子司业兼户部侍郎兼学士院兼直学士院,奉命修国史实录。同年冬月,除直华文阁知袁州(今江西宜春)。

咸淳五年(1269年)十月初十,文及翁作《传贻书院记》,文章落款写道:“咸淳五年阳生十日,朝请郎、直华文阁、权知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节制澉浦金山水军”[2]387据此可知此前文及翁已卸任袁州知州,而改任嘉兴军知府,盖嘉兴距离南宋都城临安较近,而且良田较多,是南宋田赋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此历任知府经常兼任内劝农使,如岳飞之孙岳珂于嘉定十年(1217年)就曾知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使。

咸淳六年(1270年),据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记载,一日天降大雪,贾似道与一干人等作七言律诗互相唱和,庆祝瑞雪降临。参加者除贾似道外,尚有潜说友、章鑑、方逢辰、陈宜中、鲍度、卢钺、陈存、文及翁等人,文及翁的一首和诗也被记录下来,并注明“文右史及翁”所作,文诗为“身遊廊庙意山林,六出花开一寸心。平地尺书叨载史,瞻天班贺齿诸任。屡丰岁事常如昔,太素风光直到今。收敛神功放晴景,白河半夜扫层阴。”[3]4240潜说友作为此次诗会的参加者,所记载的可信度很高。从潜说友称文及翁为右史这点看,此时的文及翁已经不再担任嘉兴军府知府一职,而是回到临安担任右史。按《朝野类要·侍从》说:“翰林学士、给事中、六尚书、八侍郎是也。又中书舍人、左右史以次谓之小侍从。又在外带诸阁学士、待制者,谓之在外侍从。”[4]45则右史职位低于侍郎。

咸淳九年(1273年),文及翁作《慈湖书院记》,文及翁在文章末写下了当时他所任官职,为“朝奉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试讲”[2]89,则此时文及翁已由右史升任户部侍郎,成为侍从。

到了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二十八日,文及翁又从“尚书礼部侍郎除签书枢密院事”[5]5653,成为南宋朝廷的副宰相。此时的南宋行将结束,元兵已攻破襄阳重镇,正顺长江而下,直逼南宋都城临安,整个临安城已是一片混乱。文及翁虽任宰辅一职,然而他知道事不可为,于当年三月十九日出城而逃,这也成为其官宦生涯中的一大污点。而当时出逃的远不止文及翁一人,《钱塘遗事·宵遁》中记载:“机政文及翁,倪普。台鉴潘文卿、季可、陈过、徐卿孙侍从以下,数十人并遁。朝中为之一空焉。”[6]247谢太后对朝中诸臣胆怯懦弱、弃朝廷于不顾的行为十分悲愤,次日即令人于朝堂上张贴一榜,云:

“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工,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内而庶僚,畔官离次,外而守令,委印弃城,耳目之司,既不能为吾纠击,二三执政,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里合谋,接踵宵遁,平时读圣贤书,自许谓何?”[6]247

其中所说的二三执政,当指文及翁与倪普。所以到了当年的四月十八日,朝廷即对“文及翁、倪普削一官,夺执政恩数”[5]5653。

宋朝灭亡以后,文及翁隐居不仕,《宋史翼》引《湖州府劳志》,称“元世祖累征不起,闭户校书”[7]367,并记载文及翁有一子名志仁,字心之,曾担任常州路教授。

文及翁自宝佑元年登科以后,一直在宦海沉浮。及第后的前十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所担任的官职官阶较低,没有实权。而到了咸淳年间,文及翁官运开始亨通,从一方知州到最后的副宰相,只用了十年时间。虽然他在城破前夕,弃城而逃,没有像文天祥一样杀身成仁,但是宋亡以后,他隐居不仕,亦可补前过。

二、文及翁之交游

(一)姚勉(1216-1262年),字述之,又字成一,瑞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初生之时被弃之雪地,后遂以“雪坡”为其号。姚勉少年聪慧,日诵数千言。先师从同乡范石庄学文,后又从江湖派诗人乐雷发学诗,并拜当时的理学大家蔡杭为师,为朱熹的三传弟子。他历任平江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太子舍人,景定三年(1262年)因病去世。

宝佑元年(1253年),姚勉殿试第一,被理宗点为状元,而位居第二的榜眼就是文及翁,二人之间的交往应从当时开始。姚勉的《雪坡文集》中保留了一份他写给文及翁的信,题为《回文本心榜眼》,信中姚勉称赞文及翁“清标劲节”,据姚勉说:“今何如时,而可使二先生及尊年魁者在野哉。”[8]346此时的文及翁因得罪朝中要人而被罢免了官职。文及翁早年为人刚直,不避权贵,据《钱塘遗事·游湖词》载:“蜀人文及翁登第後游西湖,一同年戏之曰:“西蜀有此景否。”及翁即席赋《贺新郎》云:“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波神堪恃。试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6]15在这首词中,文及翁直言不讳的批评统治者依旧“簇乐红妆摇画舫”,醉生梦死,不顾国家安危,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词是好词,但当时当权者听到就会感觉这是在讽刺他们,因此文及翁在踏入仕途的最初几年仕途并不顺利。姚勉在信中劝文及翁说:“公论在天下,曲直有所归矣。”[8]346让他不必太失落。后来姚勉去世,文及翁亲为之文集作序,序中称二人当年“一见倾盖,欢若生平”,又称姚勉“慷慨有大志”、“磊磊落落有奇节”[8]606,对于姚勉壮年而逝,表达了深深地惋惜之情。

(二)陈著

陈著(1214-1297年),字子微,号本堂,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宝佑四年(1254年)登文天祥榜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四年(1263年),因得罪贾似道,出知嘉兴县。后又任嵊县令、扬州通判、临安签判、太学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宋亡后,他避迹四明山中,著有《历代纪统》、《本堂先生集》九十五卷。

陈著文集中,收有《奉文本心枢密书》三篇,一篇请文及翁为其居室书扁兼作记。原来陈著继承先人的三间叫“喜还堂”的房屋,后来又在喜还堂之后筑屋三间,名为“本堂”,其同年黄震已为其作《本堂记》,陈著希望文及翁能够“特为浓墨大字,书‘喜还堂’、‘本堂’二扁。仍乞燕许笔,记‘喜还’,并著数语于《本堂记》之后。”[2]350又黄震逝后,陈著曾作挽诗三首,其中有一句“远记访山居”,并自注“戊寅十月访于山居,作本堂记”[9]488,戊寅十月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此时陈著与文及翁均避迹一方,而陈著之所以仍称文及翁为枢密,盖尊其人而已,非是文及翁此时仍担任枢密一职。

又一篇《奉文本心枢密书》,请文及翁为其好友仗锡寺主持炳同之师,大川禅师写塔铭。信中陈著称自己“年已六十八,头岑岑,视茫茫”[2]379,陈著生于宁宗庆元七年(1214年),据此推算,陈著六十八岁则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故此信写于是年。

又一篇是答复文及翁寻找杨慈湖所著诸书一事,关于帮文及翁找书一事,陈著在《与曹久可》一书中有所交待,他对曹久可说:“近收文本心枢相书,必欲访求慈湖《咏春诗稿》,及《己易》,及先叔所刊语录,及别集与时议等梓本。”[2]351陈著家中本有杨慈湖的语录,可惜毁于兵火之中,陈著为搜寻慈湖之文,“遍询之乡之故家”,结果却一无所得,陈著只好在回信中说:“更当搜访,或刊本或录本,续附便以纳。”[2]325

(三)方逢辰(1221-1291年),字君赐,淳安(今属浙江)人,号蛟峰,学者称之为蛟峰先生。淳祐十年(1251年),殿试第一,点为状元。历任校书郎、著作郎,权尚书左郎,知婺州、嘉兴、瑞州,司封郎兼直舍人院,秘阁修撰提刑江东,集英殿修撰,江西转运副使,权兵部侍郎兼侍读,吏部侍郎,以丁忧归。宋亡不仕,隐居石峡,教授生徒以终,有《蛟峰文集》八卷、《外集》四卷传世。

前面笔者已经谈到,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中记载咸淳六年(1270年)冬,方逢辰与文及翁均曾参加贾似道的诗会,并且分别和诗一首,由此看来,二人交往较早。方逢辰逝后,文及翁曾为其作墓志铭,并注明时间为“至元三十年三月”[2]394即1293年春,这篇墓志铭详细的记录了方逢辰的生平事迹,可补史传之不足,文章末尾,文及翁引司马光言曰:“昔司马文正公曰:‘吾与范景仁兄弟也,特姓不同耳。’。抚今怀昔,岂忍使伐木之音寥寥亡闻,乃按事状而系以铭。”[2]403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方逢辰生前与文及翁有比较深厚的交情,所以文及翁才会称二人之间的关系有如异姓兄弟,并作了一篇长达3000多字的墓志铭以示怀念。

(四)朱吉甫(1205-1265年),字邦宪,吴兴人,治《春秋》,漕试铨选第一。历任嘉兴府广陈支盐官、建康府左司理参军、汀州军事退官,监行在文思院,后改京官,不久即逝,年六十一。文及翁曾为作《朱吉甫墓碑记》与《朱吉甫墓志铭》,在《朱吉甫墓碑记》中,文及翁称朱吉甫“神清而癯,气和而肃,以廉律己,以平恕带人”[10]216,并提及二人交往情况。文及翁早年曾在朱吉甫家乡吴兴任官,就曾听闻朱吉甫之名,后来文及翁官中秘书,朱吉甫监文思院都门,二者方始见面,文及翁称二人“一见倾盖,欢若平生”,足见二人性情相投,之后二人结为朋友,朱吉甫逝后,文及翁曾为之作墓志铭与墓碑记。

(五)卢钺,字威仲,号元庵,永福人(今福州市永泰县),是晚宋著名诗人。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除太学博士。咸淳年间曾出知隆兴府,官至侍郎。陆文圭《送唐子华序》中记载:“壬申(1272年)、癸酉(1273年),余始弱冠。习《春秋》,受学于梅坡卢公。公扳以登诸老之门,如存斋陈公、本心文公、止堂高公、陵阳牟公,皆一时之望,余俱得拜床下。卢寓苏台,晚归闽。陈以下聚居霅上。”[11]604卢梅坡即卢钺①,由此可见卢钺与文及翁在1272年前就已经相识,故陆文圭才有可能通过卢钺,结识诸老。

(六)释炳同(1223-1302年),俗名张烟,号野翁,主持仗锡寺达十二年之久,中间曾主持华藏寺三年,后又回到仗锡寺,闭门书《法华经》,有“老来非厌客,静里欲书经”之诗。炳同在宋亡之后,与宋遗老交往颇多,黄宗羲《四明山志》记载:“(野翁)宋亡之日避迹仗锡,十二年出补华藏三载,复还仗锡,扁其室曰“晚泊”,闭户书法华经,有‘老来非厌客,静里欲书经’之句,一时遗老家则堂、文本心、黄东发、舒阆风、周伯弼,咸与之遊。”[12]337文本心即文及翁,可见炳同为文及翁的方外之友。炳同曾托好友陈著请文及翁为其师大川作塔铭,陈著《奉文本心枢密书》中说:“某岁里仗锡住山同少野自寓里归,蒙赐答翰。”[2]325据此可知炳同曾往文及翁寓所拜访,并替陈著带回了文及翁的回信。

(七)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年)状元,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后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书左司郎官,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宋亡后坚持抗元,后兵败被俘,拒绝元廷以高官相许,从容就义,时年四十八岁。

文及翁早年在京城时与同在京城为官的文天祥有过交集,据宋末文人周密的《癸辛杂识·金钩相士》载:

“文时学昔为秘书郎日,有金钩相士,朝省会日挤于厅吏辈入省中,遍阅诸官职,继而扣之云:‘左偏坐二人,一月皆当补外潘墀、王世杰;末坐一少年,最不佳,官虽极穹,然当受极刑。’扣其何以知之,云:‘顶有拳发,此受刑之相也。凡人若具此相,无得免者。’盖文宋瑞时为正字,居末坐也。未几,潘、王果出,而宋瑞之事乃验于两纪之后,可谓神矣。”又尝见宋瑞自云:‘平生凡十余次梦中见骷髅满前后无数,此何祥也!’然则异时之事,岂偶然哉!本心翁癸巳六月”[13]185

据周密书中所记,这段话是文及翁癸巳(1293年)六月告诉他的。这条记录颇具谶纬迷信色彩,但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相士所言,而是要证明二人早年确实有过交集。据《南宋馆阁录·续录》记载:“文及翁,(景定)五年八月以秘书郎除,咸淳元年四月为著作郎。”[14]324由此可知文及翁在景定五年(1264年)八月前一段时间任秘书郎。另据《文天祥年谱》记载,文天祥于景定三年(1262年)“四月供正字职”、“五月,充殿试考官,进校书郎”[14]730,则此事发生于景定三年四月份,距文天祥至元二十年(1283年)在大都就义相隔二十年,与《癸辛杂识·金钩相士》条“两纪”相符,则可知此条并非纯不可信。通过以上分析,知文及翁与文天祥最迟在景定三年(1262年)时,就已互相认识。除《癸辛杂识》外,在文天祥的文集中还保留了一份他写给文及翁的信《与文侍郎及翁》,在这封信开头说:“递中连得诲帖,仰佩至爱”[14]218,可见文及翁曾给文天祥写过多封信,接着文天祥在信中称赞文及翁“文学为诸儒典刑”[14]218,并提到了当年六月给祖母过生日的盛况。按《文天祥年谱》,我们可以得知文天祥为其祖母过生日一事发生在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赣州任上,则此信当写于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后。

综上可知,文及翁所交诸人多为当时君子,他们在宋亡以后均拒绝为元朝服务,表现了可贵的气节。正所谓“欲识其人,先观其友”,通过对文及翁所交之友的考察,我们也可以间接了解一些文及翁的品行、志趣等,因此研究文及翁的交游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①关于卢梅坡即卢钺的考证,详见王三毛先生的《宋末诗人卢梅坡考》

[1]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赵升,朝野类要[M].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王瑞来.钱塘遗事校笺考原[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陆心源.宋史翼[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姚勉.姚勉集[M].曹诣珍,陈伟文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陈著.本堂集[O]//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0]石刻史料新编[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6.

[11]陆文圭.墙东类稿[O]//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2]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13]周密.癸辛杂识[M].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录[M].张富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猜你喜欢

本堂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浅谈教师说课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教师说课中的几个问题
走进崇本堂
务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