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2018-04-03张丽帆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通识时尚

张丽帆

(北京服装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29)

通识教育倡导以通促专,突出全人培养,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艺术通识教育则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领域的涉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艺术审美力、有教养、有内涵的人。目前艺术通识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但把英语作为工具为艺术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拓展的形式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以英语作为工具,运用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尝试,促进英语教学和艺术通识教育,以期为艺术类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 艺术类院校学生专业发展与英语学习现状

目前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强调专业化、工具化,重技术、厚实用,对于文化价值的轻视最终使之陷入了技术本位的误区。在针对艺术类新生进行的测试与访谈中,我们发现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基本的艺术史、文化史以及美学理论一无所知。艺术孕育于整个文化的大环境中,文化是艺术创意的灵感源,设计作品中文化元素的缺失会严重影响作品的深度与内涵。这种唯技术论的培养方式,只能造就一群底蕴不足、境界狭隘、内驱力贫乏的“艺术匠人”,而不能培养出有文化、有创造力、有想法的艺术人才。因此,只有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夯实文化基础,促进艺术教育的人文化,才能提高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艺术类专业学生有明显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倾向。调查数据显示,58.3%的学生表示对于大学英语学习兴趣一般,8.7%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91.9%的学生对目前自己的英语学习状态不满意;63.1%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39.8%的学生觉得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激起学习兴趣;60.2%的学生希望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59.2%的学生希望在学习内容多元化的同时能够与艺术专业学习挂钩。通过个别访谈,多数学生提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续,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都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他们希望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交际能力,把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学习服务,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他们的学习愿望相差甚远。此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如何将英语作为工具促进艺术通识教育是目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届“全国艺术类通识课程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2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研讨会的召开表明艺术类院校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精神,艺术类院校也十分重视培养精通英语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是实现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对话与交流,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艺术类院校学生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将艺术和英语知识融会贯通,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英语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其语言的载体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门外语基础课程,更是一门拓展知识、培养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和国际视野的素质教育课程[1]。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以英语作为媒介语言的通识教育,是在艺术类院校进行的一次艺术与英语学习相融合的教学实践。

二、 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不主张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推荐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其专业相关的内容,不断深化对其专业的认识,完成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进行推测与判断而产生的自信心的程度。它不仅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而且与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因此,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的示范、社会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的唤起是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个体所参与的学习领域不尽相同,每个领域对个体的能力和技能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所产生的是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2]。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英语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无法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充分的自信心。但是艺术领域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领域,在这个领域他们可以拥有更大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因此,通过艺术通识自主学习,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探究对于英语学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但可以在自己专长的领域一展身手,同时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把英语作为媒介语言进行该项活动的原因所在。

三、 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1. 艺术资源库建设教学实践

设计灵感源自对文化、艺术与时尚的深刻理解,源自对审美哲学、艺术流派、色彩内涵等理论的熟练运用。设计师必须大量摄取文化、时尚信息,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产生设计灵感的火花。因此,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对于提高艺术家的全面素质,冲破技术化的误区至关重要。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组织艺术类专业学生通过查阅、搜集英语资源,建立20世纪西方时尚资源库。

我们围绕西方时尚文化主题建立了两个资源库。一个是视觉资源库,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纪录片、电影以及文字阐述等形式对20世纪社会生活与时尚潮流进行梳理。每个章节包含社会生活、政治和经济大事件、时尚流变、名人轶事、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建筑设计、服饰潮流、发型美妆、艺术流派等主题。通过多种手段透视20世纪的社会生活与时尚潮流,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感受,对20世纪的西方时尚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个是理论资源库,通过收集相关的时尚理论文章,整理时尚学、传媒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使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时尚表象形成更深层的理解。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原汁原味的呈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理论解读,把社会学领域的内容与时尚领域的内容完美结合,学生既有视觉层面的认知,同时也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既消除了纯视觉呈现的苍白,也摆脱了纯理论论述的晦涩,使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时尚文化现象,并为其专业创作服务。

通过大量视频、纪录片与电影的收集与整理,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整理艺术理论,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艺术专业词汇量大增。在完成资源库资料收集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资源分享与推介。对课本内容不感兴趣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经常回避口语交流,但对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内容,他们很乐于分享。在津津乐道地推荐他们喜爱的服装设计师及作品时,在讨论、争辩设计理念优劣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慕课学习

近年来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开展如火如荼。与传统课堂不同,慕课的受众并不只是课堂上的学生,通过网络的传输,慕课的受众可以高达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慕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有兴趣学习的,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需有网络就可以注册参与。如此一来,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进行资源分享,学习并且借鉴他人上传的开放课程。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授课方式能够极大地方便学生的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慕课是艺术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高效地利用慕课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初步筛选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慕课内容,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上进行讨论与沟通,进一步分享和探讨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在个别访谈中,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开设的慕课“不朽的艺术:走进大师与经典”评价很高。该课程以历史发展为经线,中外比较为纬线,通过对文化的解读,引领学生欣赏艺术史,了解伟大作品的美学特征和文化精神意蕴。通过系统的学习、分享与探讨,学生的审美力、欣赏力以及人文情怀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通过在Udemy(https://udemy.com)、NovoED(https://novoed.com)和Coursera(https://coursera.org)等国外慕课平台上进行学习,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也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3. 时尚与艺术电影欣赏及配音活动

时尚与艺术电影欣赏及配音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观看教师推荐的有关时尚与艺术主题的电影;二是观影后撰写观后感,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电影片段的配音活动。很多服装设计师和艺术家的生平被拍摄成影片,通过观影,学生能够深刻了解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背景以及著名作品的创作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推荐了多部电影作品,如介绍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的《我的建筑师》,关于著名艺术家达利的《达利与我:超现实主义的故事》,讲述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诺朗生平的《YSL——诠释时尚大师的一生》,还有介绍服装设计师香奈儿的《时尚先锋香奈儿》,介绍服装设计师华伦·天奴的《最后的君王》等。一些明星云集的时尚大片如《穿Prada的女魔头》为学生展现了不同品牌的设计特点,还有许多由著名设计师进行戏剧服装设计的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大师的设计风格,如展示阿玛尼优雅男装设计的《美国舞男》,由伊夫·圣·诺朗担任戏剧服装设计的《白昼美人》等电影。此外,很多电影还展示出不同年代的流行风潮,例如《阿甘正传》凸显了美国1960年代的嬉皮士风格,《工作室女孩》呈现了波普艺术的盛景,《了不起的盖茨比》则对1920年代的时尚风潮进行了诠释。影片中流光溢彩的面料、蓬松飘逸的羽毛披肩、下拉的腰线以及饰有天鹅绒、皮草和流苏的裙摆,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的服饰与装潢,成为那个挥金如土的“爵士时代”的缩影。电影中华丽的场景,衣香鬓影的狂欢和聚会,再加上影片中频繁出现的查尔斯顿舞和爵士乐更是把“咆哮的1920年代”中人们那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3]。为了撰写观后感,学生需要进行深度的资料检索与挖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反复演练、配音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四、 结语

基于艺术通识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采用合作式学习模式,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配音等活动。活动大多为课下自主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课堂分享。该模式把学习重点放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上,充分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在业余时间拓展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而达到艺术素质与英语技能同时提高的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艺平.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5-126.

[2] 张丹丹.自我效能感理论视角下艺术生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5(12):111.

[3] 张丽帆.观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透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5(6):125.

猜你喜欢

艺术类通识时尚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