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时期的武德文化
——以《左传》为例

2018-04-03张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晋文公武德晋国

张琦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00)

对于“武德”一般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从军事战争方面看待,也就是本文要研究的武德;二是从传统武术方面看待,这一观点起源较晚。王联斌在《中华武德通史》中提出“武德,即是用武、从武之德性,泛指军旅生活中的一切道德现象及与军旅生活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1]。”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在战争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观、价值观,或者可以说是道德观念、道德要求在军旅生活中的实践。

中国传统武德的起源很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所体现。《史记·帝王世纪》:“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2]。”《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3]。”其实,“执干戚而舞之”或是“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都是强调德行与强大的武力结合,“有苗乃服”。这时武德的观念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已经意识到在战争中德行的重要性,战争和道德开始联系在一起。到春秋时期有了一个基本的定形,从《左传》中我们就可以对它有一个认识。《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提出“武有七德”[4]814,这是较早的将战争与道德综合在一起,明确提出了武德思想的文献: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

禁暴、戢兵以及安民、和众,这四项和《左传》中强调“止戈为武”的思想是一致的。禁暴是制止暴乱,戢兵是息兵,停止军事行动。这些都是说发动战争是为了平定战乱、安定大局,使百姓不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保大、定功、丰财,这三项指出了发动战争的功利性目的,有利于本国的发展,使本国能够安定富饶。除此之外,《左传》中大大小小的战争也都践行了武德,此时的武德以儒家文化为主。

一、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记载: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4]266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从侵、伐、袭这些不同称谓中就可以看出,打仗是否有正义的理由很重要,这和孔子提出的“名正言顺”的思想是一致的。通过《左传》,可以发现,春秋时期凡是主动出兵的一方都会找寻一个正当的理由,从而使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使战争成为一场正义的战争。例如

楚子使与师言曰:“……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僖公四年》)[4]316

当时齐桓公作为霸主,带领诸侯之师攻打楚国,在和楚国的使者谈判时,对于为什么出兵,管仲作为齐桓公的代言人并没有凭借自己国家的强盛而趾高气昂,而是给出了正义的理由:说齐国曾经受命辅佐周王室,征讨诸侯国。现在楚国一是不进贡祭酒时用的青茅,二是周昭王南巡到了楚国的地方而没有回去,因此前来征讨。于是攻打楚国有了正当的理由,师出有名,这样就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又例如:

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谷于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僖公二十年》)[4]423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宣公十五年》)[4]829

僖公二十年,随国背叛了楚国,所以楚国出兵攻打随国,这就是名正言顺。宣公十五年,宋国人向晋国求救,晋国准备出师救援,这是盟国之间的相救,同样也是有正义的理由。这些战争的爆发,有的是因为敌国曾经侵犯或是背叛本国,亲附别的国家;有的是因为盟国之间遵守盟约彼此相救;有的是因为敌国曾经侮辱过本国的国君,所以来报复。总之,主动出兵的一方总会有理由来证明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尽管有些理由很牵强。例如前面僖公四年齐桓公攻打楚国时所讲的理由,但是这更能证明当时战争中人们注重名正言顺,讲究师出有名。《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不仅适用于执政者施政方面,同样也适用于战争。这其实就是一种武德,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名正言顺了就会理直气壮,在打仗时更能振奋士气,使将士们奋勇向前,毫不怯懦。

二、坚守诺言,诚信为尚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诺千金一直是中国重视的美德,在光怪陆离的今天更是不可多得。其实在孔子提出人要重信用之前,春秋时期乃至更早的人就已经认识到,并开始践行着一点了,尤其在战争中更是如此。例如: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僖公二十五年》)[4]476

晋文公包围原地,下令准备三天的粮食,如果原地没有投降就撤兵回去。三天后,晋文公让人撤兵。在城中的暗探报告说原地准备投降了,再等些时间。晋文公坚决不同意,说要讲信用。然后退兵三十里,原地人就投降了。晋文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仍能信守承诺,是因为他知道“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僖公二十八年》)[4]500

僖公二十三年,晋文公重耳逃亡到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晋文公说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将会退避三舍。于是城濮之战时晋文公在和楚国交战中遵守自己的诺言,带领军队后退九十里。这样晋文公不仅遵守诺言报答了楚国的恩情,而且为自己树立了好的形象,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而楚国一再逼迫就理亏了。于是晋国军队士气大振,最后打败了楚国。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在战争中守信的例子,宣公十五年时,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解扬到宋国,让他们不要向楚国投降。解扬被楚国抓住,楚王想要贿赂他,让他到宋国传达向楚国投降的命令。解扬假装答应,完成了晋国国君交代的任务。楚王要杀他,说他不讲信用。解扬说臣承君命才是守信,死又何求。楚王听了就放了他。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春秋时人们就坚守承诺,尤其是在打仗这种特殊的时候。另外有很多因为遵守盟约而出兵救援盟国的,这也是守信。无信不立,守信是事情顺利进行的保障。如果战争中,士兵甚至是将领不遵守诺言,将自己的誓言抛之脑后,那么就会出现阳奉阴违、贪生怕死的情况。所以守信也是一种可贵的武德。

三、崇尚礼、义、仁、德

礼、义、仁、德一直是中国道德体系中核心的内容。不管是在重要的仪式庆典上,还是在平常的生活交流中人们都十分注重这四方面。从《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争几乎每年都有发生,这时战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所以在战争中人们也非常崇尚礼、义、仁、德。

礼,是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无论是对君王上属,对父母师长,还是对兄弟朋友,都要做到以礼待人。同样在战争中也是如此。僖公二十八年,晋侯观看军队时说“少长有礼,其可用也”,可见当时人们认为军队的将士们知礼、懂礼,做到以礼待人了,那么这就是一支仁义之师,就会大有用途。相反,若是狂妄无礼,那么整支军队就会傲慢轻敌,这样战败也就不可避免。如僖公三十三年,秦国的军队经过周朝的北门,十分轻率无礼。王孙满见了对周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即使在对敌军也要做到礼,如成公二年鞍之战的时候,晋国的韩厥在追到齐顷公时,“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这是对君王所行之礼,而此时齐顷公作为战败方受到这样的礼遇。可见当时人们时时刻刻都注重礼,礼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义,是正义、道义,是为之牺牲生命也要保存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这是士人所追求并努力实践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战争中更要求如此。义是国家大义,是定邦安民。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战争中只有时刻想着国家大义,坚定自己的志向,才能抗住各种威逼利诱,杀敌卫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仁,是爱人,是保民安定,是古人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春秋时期虽然大大小小的战争接连不断,但是以仁治国的思想却一直存在,也体现在战争中。德,是指好的德行。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而修身作为基础,其实就是修德。所以德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家、国来说都是可贵的。在战争中也同样,从《左传》中可以轻易的发现人们认为自身有德了,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如果自身没有德,那么战争就会失败。例如文公五年时,楚公子燮灭掉了蓼国,臧文仲听说了后,感叹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就是说蓼国不建立德行,那么就会孤立无援,而战败被灭国也就不难想象。又有僖公十九年时,宋国包围曹国,要讨伐他们。子鱼对宋公说:“……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这些都说要自身修德,没有不足之处后才可以讨伐别人。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僖公二十七年》)[4]488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从《左传》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教民作战,除了教会他们使用兵器,熟悉战略外,让民众知义安居、知信明用、知礼敬上更为重要,且缺一不可。只有做到这样,在作战时才能听指挥、明是非、服从命令。所以在战争中崇尚礼、义、仁、德都是必要的。

四、广开言路,任人为用

在打仗的时候,只有一股拼劲是不行的。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所以在行军中懂得谋划是非常关键的,这一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多不胜举的兵书中很容易发现,例如《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就是明显的证据。常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其实也是一种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谋略智慧。从《左传》中也可以找出很多靠智取获胜的战争。这些策略不全都是将领想的,很多都是来自他人的建议。所以行军打仗中广开言路,任用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庄公十年》)[4]199

长勺之战中,曹刿作为下层者他提出的意见被鲁庄公听取采用,最后取得胜利,可见任用人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战争中的关键性。当然也有一些不听取他人意见,一意孤行的将领,最后只能兵败如山倒。例如僖公三十二年,秦国要出师攻打郑国,就向蹇叔咨询。蹇叔劝阻不要出兵,而秦穆公不听劝告,出兵郑国,结果经过殽地时被晋国打败,这就是不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一点一滴都是广大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争中讲究战略谋略,也是来自群体的智慧。所以说广开言路,任人为用也是中国传统武德的精髓。历史上不乏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的将领,当然也不缺少像鲁庄公这样虚心受教的领导者,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很容易明白任用人才,听取他人的意见是必要的。

《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在国家政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除了上面讲到的,武德还有其他的方面,例如将领赏罚分明,士兵严格服从,尚武尚勇等等。成公十六年,子反拜见申叔时,申叔说:“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说这些是战之器,其实也就是武德。武德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春秋时期的武德文化中也有落后和局限。如愚忠和愚兵观念、某些迷信成分等等,其中迷信在《左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左传》有很多写由梦境而决定战争的例子,也有很多在作战前占卜的例子,这些信天命、听占卜的都是迷信。当时人们将占卜解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并不认为是迷信,这是时代的约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现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们认识到它的不足并且摒弃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一味的否定它,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正确的认识它,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春秋时期的武德文化。

除了《左传》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典籍了解当时的武德文化。《孙子兵法》提出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管子》中提出“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同时又主张慎战,反对轻易发动战争,这些文献对于了解认识春秋时期的武德文化都很有帮助。武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特殊的部分,虽然现在的军事战争与春秋时期的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传统武德中的优秀内容的研究和继承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传统武德虽然并不完全适用于今天,但它的核心内容,尚武尚勇,服从军令,忠诚卫国等却是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将一直延续下去的。

猜你喜欢

晋文公武德晋国
师旷劝学
“足下”的由来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翳桑之报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