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养成教育
——以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为例
2018-04-03邓肇玖
邓肇玖
(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下面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成长导师——帮扶成长
人的成长始终离不开“传、帮、带”。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的启蒙和成长时期,大部分学生在父母引导下、同伴的影响下、教师的集体教育下都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导向。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特征等原因无法与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成长,形成不良的“顽疾”,这部分学生需要成年人特别的引导和帮助。对于这部分学生,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采用“成长导师”的措施,指派优秀的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通过认知引领、行为指导、心理疏导等办法对其施加积极的影响,消除他们道德上的不良认知,矫正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化解心理上的困惑障碍等,逐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自2012年实施这项措施以来,已有100多位有品行不良的“顽疾”的特殊生逐步被转化,取得良好的成效,得到社会、上级德育部门、家长的认可。
(一)选拔导师
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爱心浓、具有奉献精神的导师队伍是做好“成长导师”工作的前提。笔者所在学校结合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选聘,选拔成立了一支以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为主体、优秀科任教师为补充的“成长导师”队伍,并对他们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辅导”等专题强化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导教”知识与能力。
(二)制定制度
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是做好“成长导师”工作的保证。学校经过几年摸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成长导师”工作制度,编印成《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成长导师”工作手册》,涵盖“寄语导师、导师诺言、工作原则、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帮扶对象基本情况和情况分析、帮扶措施、工作记载、成长记录”等内容,促进工作规范运行。同时,为了调动“成长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门建立了“成长导师”工作奖励办法,包括工作量、绩效考核、评选评优、外出培训等系列奖励制度,取得良好成效。
(三)查情建档
学校每学期初都要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整理汇总各班品行问题生情况,然后以班级为单位确定“导师”和“导象”,实行教师和行政“双轨”导师制,对“导象”再进行深入调查,建立或完善帮扶对象档案,为因材施“导”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跟踪帮扶
跟踪帮扶是“成长导师”工作的核心。为促进此项工作的落实,学校在教师层面明确“五个一”帮扶基本工作,即每天关注一次、每周陪学一次、每旬谈心一次、每月家访一次、每季共同反思小结一次等;在行政层面明确“三个一”帮扶基本工作,即每周与教师会商一次,了解“导象”动向,共商帮扶办法;每月与“导象”谈心沟通一次,了解“导象”状况,做好“导向”思想工作;每学期家访一次,了解“导象”家庭教育情况,共商家校合力帮扶措施。
(五)“双向”奖励
每学期由校长组织人员通过走访、观察、查看帮扶档案等方法对“导师”工作和“导象”表现进行考核,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导师”进行记功,对进步明显的“导象”进行表彰,有效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象”自我约束和转变的动力。
二、争星创优——激励奋进
好表现、爱奖励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争星创优”活动,将学生的表现通过“星级”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一)制定“星级学生”评价标准
学校德育处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具体化为五个可测的指标等级,赋以相应的星级,给予学生明确的行为标准。如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条和第二条为例,细化为以下五个等级:
?
(二)制定评价办法
每两个月评价一次,第二个月下旬由学校统一发放评测表,进行自评和父母评。月底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一次评议会,先由申请定星或升星的学生向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述评,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最后由班主任定评结果。
(三)学生自我实践
根据行为标准,学生在日常中进行自我实践,并在学校统一发放的实践记录表上以日记形式做好记录。
(四)实施评价
根据上述评价办法进行评价和定级。
(五)由班主任向学生颁发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戴式星级学生卡
1.学生要从低星开始创起,低星未达标的不可申请高星;
2.获得高星后发现有低星标准未达标的要降星;
3.每学年终评一次,根据创星或保星情况由学校分别授予“优秀学生”“标兵学生”“模范学生”称号,鼓励学生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三、体验感悟——明理导行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活动范围、认知水平所限,有些道德认知和行为未有直接体验,有些行为需要深化体验。对于这部分道德认知和行为,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实践或模拟两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或深化体验,进而明白事理,获得正确的行动导向。如学校与三元区人民法院少年庭联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让学生模拟担任“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书记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人”“监督员”“旁听员”等,在法官的指导下开展模拟审判活动,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明白社会生活中的“是”与“非”,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又如学校与交警部门联合开展了“模拟小交警”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在校园操场四个路口设置了模拟“交通岗”,在两个路口设置了简易“交通信号灯”,做操集会时由学生轮流担任“交警”负责指挥或“执法”。这样通过长期模拟体验,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在现实生活中也养成按交通指挥行走的习惯。再如学校每学年定期组织开展一项特色“模拟”体验活动——“盲人运动会”,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项目,让学生在“黑暗”中模拟盲人行动,体验盲人的不易,从小养成尊重盲人、关心盲人的习惯和爱护盲人设施的意识。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我当一日父母”“我当一日班长”“我当一日老师”“我当一日清洁工”等系列“角色互换”体验活动,促进学生换位思考意识的形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极大增强学生内心感受,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认知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四、经典教育——蒙以养正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诵经典”就仿佛与“圣贤”照面相处,长期浸润在智能典型之中,默默形铸理想,陶冶性情,变化气质。小学处于启蒙教育阶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思想极为丰富,其中蒙以养正、德教为先、习惯养成、环境濡染等理念对现阶段未成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蒙学经典,学习书中的伦理道德、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等,接受良好教育。
(一)将传统的核心价值融入校本课程
走进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总能在不经意间听到国学经典中那些朗朗上口的名篇佳句。为了让学生从小对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所了解,让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变得更谦和、团结、好学与上进,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节《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分别作为一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教材,积极倡导诵读经典,让他们从小学会与经典同行,在经典的浸染中提升自身的言行、习惯、道德与礼仪,从而达到经典育人、润物无声的目的。
(二)结合国学经典开展道德行为实践活动
在我国传统“经典”文化中,蕴含着许多道德品质和人生哲学的内容。学校抓住“经典”文化教育内涵,组织开展“诵读践行”教育活动,具体做法是:一年一循环,每月一主题,每周学一句,践行一行动,养成一品德。如按学年制定“十二项”与“经典”同行的主题:九月“尊师孝老”、十月“精忠爱国”、十一月“书香立志”、十二月“诚信友善”、一月“珍爱时间”、二月“和谐共处”、三月“绿景美色”、四月“珍爱生命”、五月“劳动光荣”、六月“传承传统”、七月“节俭反奢”、八月“智慧人生”。根据每月主题,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如十月份的“精忠爱国”主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等,开展“每周一句”诵读活动,通过“读”“议”“行”“评”等活动,既让学生记忆名言警句和理解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获得行为感悟,获得良好品行的营养。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根本任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找准有效载体,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坚持不懈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就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玮.小学生道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6):994-996,999.
[2]张丽.小学生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教育科学,2010(7).
[3]郭慧.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7):1093-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