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重构:指向“干预生活”的表达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磨课体会

2018-04-03陈新福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鲨鱼说明文言语

陈新福

设计策划课堂微写作练笔活动,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素养,已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笔者一直进行“言语重构”的练笔实践。“言语重构”是在教师言语策划的语境下,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视角进行揣摩、还原作者写作的运思,运用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对习得的语言材料(字、词、句、篇等内容)进行内化、重构,正确、合理、妥帖地创生符合文本语境、儿童语境的言语实践。我有幸参加三明市农村小学教师阅读教学竞赛呈现“言语重构”练笔实践最佳方案,颇费一翻思考与砥砺。

参赛课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人教版四下)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清晰的科普性说明文,有较强的选学价值。从教学内容来看,是单元阅读,拓展儿童视野的有效补充;从儿童写作的视角来看,以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谋篇布局是儿童习作模仿借鉴的较好范例。鉴于自己赛课经验不足,又是面对市级农村阅读教学竞赛,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解读—设计—试上—修改,如此反复磨课,经历了一“练”三改的纠结与释怀,最终直指“干预儿童生活”的练笔实践。

一、入形,基于文本视角,迁移表达结构学范式

细读文本,全文四个自然段呈总分结构。首段以“动物世界充满奇趣”总述奇趣现象,然后通过三个自然段并列呈现“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的共栖现象理趣,通过拟人化的叙述说明,传递了动物和谐相处、互惠互利的共栖现象知识。第二、三自然段又以“现象+原因”的逻辑构段形式组织语言材料。呈现给读者的是清晰的文本结构、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质。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认知是能够一学即实现的。于是,教学的重心不止于认知动物共栖现象的科普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学习运用代表性的例子阐述现象的表达形式,品析文本语段的表达结构、语言特质,有效利用文本呈现出的写作知识资源,引领学生发现且习得作者写作秘妙并尝试运用,进而掌握写作表达的基本范式,促进儿童语言生成。

教学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阅读范例,引导学生首先进行批注性阅读,共读品悟作者运用拟人化动作词语,让动物共栖现象的表达充满情趣,进而发现并厘清作者用“原来”一词构建成一个合乎儿童认知思维逻辑的“现象+原因”的表达结构范式,最后在拓展多组动物共栖现象资料并交流之后,以名片的方式呈现其中一组语言材料,作为儿童学习构建文本的“言语媒介”。

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用拟人的方法,想象两种动物共栖的画面,将语段补充完整。

鲨鱼名片: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性情凶猛。最大的鲨鱼身长12米,有好几吨重。它的牙齿锋利无比。它不仅捕食鱼、虾,还捕食海狮、海豹、鲸等动物,是“海上魔王”。

向导鱼名片:个小,只有30厘米左右长。据说,鲨鱼视力不好,向导鱼能引导鲨鱼找到食物,还能给鲨鱼清洁皮肤,鲨鱼会把吃剩的食物给向导鱼,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向导鱼躲到自己的嘴里。

然而,学生的练笔却惊人地相似,大体是将“鲨鱼名片”中的语句摘抄下来,再加上一句“奇怪的是,它从来不吞食和它形影不离的向导鱼。原来……”,最后,将“向导鱼名片”中的语言摘抄下来,生成了儿童自我的鲨鱼和向导鱼共栖的理趣表达。如此模仿借鉴课文学习的表达范式,看似习得了“现象+原因”的结构范式,实现了运用提供的资料语言进行拼接组合的言语实践,但其实缺乏了对向导鱼如何“引导鲨鱼找到食物”的动作想象,失去了自己语言的“影子”。而语言得不到发展,思维得不到提升,情感得不到浸润,语言的创生发展就得不到落实。

究其原因,农村小学的儿童对于海洋中的这组共栖生物是陌生的,这样的知识,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只能处在认知了解的层面上,即使再为其提供相关视频,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也难以揣摩动物共栖过程的行动细节,很难创生充满情趣的语言表达。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模仿迁移式言语实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着蔓延之势。我们深知,学生处在“习作”阶段,需要在一定的范式下进行规范的言语表达,作为教材中语段的经典范例是学生学习表达的样本,但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迁移训练,学生处在“被表达”的边缘,得其“形”却失其“神”,让课堂失去了对话情趣,让儿童失去表达欲望。那么,这样的言语训练又价值几何?

二、入情:基于成长视角,关注学习历程写体验

大多数教师这样“迁移性练笔”,“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却又陷入了一味地、翻来覆地去引领学生拓展认识说明对象、厘清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的“语言”浅表层面。学生的语言得不到生长,课堂也就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作为参赛课,没有区别于其他选手的“一指神功”,如何能脱颖而出?

颠覆容易,重构却很难。如何重新寻找语言训练的落脚点?我翻阅教育专家和名师的专著、文章,细细研读,期待从中找到重构的灵感与智慧。有专家言:“任何文体的教学都不能窒息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冲动和激情,都应关注生命本体的内在需求,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处境,关注人的言语潜能、欲求、个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对呀!课堂是文本与人的存在与表现,我们追寻的“迁移训练”一直是着眼于文本语言结构,而却忽视了“人”(学生)的存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语言不是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如果他们只是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们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不可忽视这种冷漠态度,不可忽视学生没精打采的神情,要教会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语言。”

汲取专家名师们的教学理念,我顿时豁然开朗:寻找与“人”(学生)相关的言语实践点,是策划言语实践落脚点的方向。再次回归文本,细细研读《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趣”字映入眼帘。“趣”字是文本语言的精髓,是作者情感的彰显,这不正是与“人”(学生)相关的连接点吗?课堂理应基于文本内容,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体验,使文本言语材料从陌生化走向熟识化,让儿童带着情感去表达,带着自己的学习体验去表达,入情而生言,呈现“趣”的主旨,进而达到人与文相融、文与课相通的境界。

于是,着眼于儿童学习历程,我策划了“学了课文,通过作者拟人化表达的语言,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动物形象,它们那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品质,足以感动我们每一个人。一天,森林王国要召开‘最美动物’评选表彰大会。请你选取文中的一个角色,重组文段中的语言,向动物朋友介绍你的‘好朋友’作为‘最美动物’选手”的言语实践,给每个学生发放写话练习卡,以激发学生的写话欲望。

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森林里,要举办“最美动物”评选活动,来参加的有凶猛强大的巨兽,也有弱小无比的小雀,它们会推荐谁呢?谁将会成为“最美动物”呢?

首先上场的是体形巨大的犀牛,它一上场,那嘶哑的声音就让人胆战心惊:“看,我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凶猛无比的豹、狮子、大象都得让我三分。但有一种小黑鸟,人们都叫它犀牛鸟,却能在我身上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每当吸血的蝇、虻等昆虫在我皱褶缝里产卵生蛆、搅得我寝食不安时,犀牛鸟就会飞到我身上啄食,为我排忧解难。另外,它还能为我放哨,遇到异常动静时,叫个不停,为我报警。我真心推荐它为“最美动物”。

以梦境为言语实践情境,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以角色体验为形式,将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动物角色。这样,学生的言语内容既来自文本的主题,又大于、高于文本主题,形成以“感恩”价值取向的新主题,实现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情感的润泽与升华,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但是,问题来了——参与磨课的老师提出了质疑:这样的言语活动策划,儿童的表达欲激活了,课堂也有了情趣,人文关怀也得以渗透。但这是一篇说明文,应把握好“说明”这一文体的本质,也就是说,要让“说明”在课堂上一脉相承,如此“写童话”般的练笔,深化了文本的内容,但与文本的文体脱轨,课堂变得有些杂糅。

三、入体:基于发展的视角,指向干预生活练运用

对呀,一辆脱了轨的“动车”,即使动力系统再好,也难以驶向远方。策划与“说明”一脉相承的练笔实践,让我陷入了新的思考。但我又不想放弃对原有练笔策划的设计。怎么办?捧起书,回顾两次试教的历程,“说明文”的字眼在脑海反复萦绕,教材里的说明文全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试图从这些“说明文”中找到一些可供借鉴的范例模板。然而,这些说明文都是名家作品,堪称说明的经典范例,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文学价值和表达形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能让学生从这些“例子”中获得审美鉴赏的层次提升就不错了,要为学生找到并提供语言创作的模板并不是一件易事。

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儿童说明性的表达文本,成了我改进言语策划的思路方向。冥思苦想,电脑旁的一份“省课程专家库人选推荐表”诱发了我的灵感。是啊,生活中,随处可见说明性的文本。药品说明书、交通地图、申请表、介绍信……这些说明性文本,学生只能在生活实践中习得。经典范例的说明文教学,是一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文本教学,“学而不能用”,一直以来也是说明文教学的鸡肋。让说明文教学回归生活,干预学生生活,这理应是一种儿童言语表达的新方向。何不将原来的“介绍”转化为“申请表”,既让儿童文本的语言情趣没有丢失,又让“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一脉相承呢?于是,我进行了如下策划:同学们,为了表彰这些和睦相处、朝夕与共的共栖动物,倡导动物间的和谐相处,动物王国决定召开“最美动物”评选推荐大会。组委会要求每个参评人员都得先提交一份推荐申请表进行资格审查,请你替自己喜欢的动物写一份申请表。

推荐人姓名 犀牛 推荐人住址 热带雨林沼泽地带推荐人个性 勇猛 所推荐朋友 犀牛鸟推荐理由我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我寝食不安。每当吸血的蝇、虻等昆虫在我的皱褶缝里产卵生蛆、搅得我寝食不安时,犀牛鸟就会飞到我身上啄食,为我排忧解难,它简直就是我的家庭医生。它还能为我放哨,遇到异常动静时,叫个不停,为我报警,使我避免遭遇别的动物的突然袭击,受到生命威胁。这样的忠诚警卫,我真心推荐它为“最美动物”。

以“申请表”的形式,清晰地反映了共栖动物间的和谐关系,既从课文文本中获得了语言且进行有效的积累,又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个性表达。通过这样的“表格式”言语重构,实现了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又为今后的生活掌握了一项必要的技能,可谓是一举多得。赛课后,评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语文是生活的,一切语文的教学要回归生活。这样的言语活动策划,引领学生将学到的语言,以个性的组合方式来干预生活,不失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是的,语言是基于生活的,可以描述生活,也可以提炼生活。语文教学策划儿童的言语实践活动不仅要站在文本的视角,基于文本原点,习得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基于儿童的发展,将习得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的课不仅有“语文味”,而且有“生活味”。

猜你喜欢

鲨鱼说明文言语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鲨鱼
鲨鱼来袭
鲨鱼之最
背负恶名的鲨鱼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