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

2018-04-03刘薇薇徐苗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培养目标卫生

刘薇薇 徐苗苗

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的变化,要求卫生事业管理者在人才输送中要增加科学管理透明度。因此,加快卫生改革,加强医学科学发展和卫生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成为新时代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五个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2009年新医改实施后,卫生事业管理的教育问题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挑战。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数量和质量全方位提高,培养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卫生实力管理人才,这对卫生事业发展具有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882年,德国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卫生教育,巴伐利亚卫生部公共卫生学院[1]。193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始办医院管理专业并设立了卫生事业及医院管理课程[2]。目前,美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受过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医生不从事行政工作。美国公共卫生教育不仅进行知识技能培训,还提供包括:卫生监督,卫生经济,社会行为,健康教育等其他公共卫生管理的综合培训。

1.2 国内研究现状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上已逐渐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经济发展新需求,决定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将会提出更高的符合社会动态发展的要求。

2 研究对象、方法、内容

2.1 研究对象

所选用调查对象为: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本校图书馆的知网、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等数据库,对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以及涉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汇总,从理论角度,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2.2.2 归纳研究法 通过对文献和资料的归纳总结,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背景和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

2.2.3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五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的培养计划比较,探索出该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和对策。

2.3 研究内容

2.3.1 对国内五所高校卫生事业与管理培养方案的调查与分析(1)培养目标分析:在培养目标设置方面,五所院校均以培养熟悉医学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这些人才要有现代化卫生管理理论,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但是,每个院校在该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造成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不准也造成了就业的困难,这使得招生变的艰难,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重点,需要进行准确的定位。见表1。 (2)各类必修课课时数分布情况:调查发现,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医学课。专业课主要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社会医学等课程。首都医科大学专业课必修课学时比率最高,为58.3%。重庆医科大学专业课必修课学时比率最低,为35.2%。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与医学课程的比例需要合理搭配。见表2。(3)医学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开设情况:由表2 可知,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类课程必修课时最高,专业课必修课时最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类课程必修课时最低,专业课必修课时最高。医学类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但不应该占据较大比重。管理类课程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应该与医学课程有机结合,增加适当比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表1 五所院校的培养目标

表2 五所院校各类必修课课时数分布情况

2.3.2 毕业实习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安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毕业实习时间依次为24周、22周、18周、20周、22周。由此可知,安徽医科大学实习时间最长,为24周;首都医科大学实习时间最短,为18周。国家要求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至少为6~8周,通过对五所院校的调查,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是实习结果难以评估,对实习情况监察不够等问题,造成了实习质量参差不齐。

2.3.3 就业情况分析 这五所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院、医药企业等。由于对口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名额十分有限。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而且中文、新闻等专业毕业生也和该专业毕业生竞争同一岗位,专业的替代性高。由于就业情况不好,本科生深造比重较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尚没有相应的职称,职业前景模糊,造成本专业认可度不高。此外,该专业缺乏工作后的再教育机制,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培养目标特色不明

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没有专门的专业目录,仅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二级学科建设开展。大多数高校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涉及过多领域,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了解片面,学习效果不明显,人才培养情况较差。在专业定位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有自身特色。如:一些学校强调管理学知识,或医学知识;或理论基础,或实际工作技能的运用,众说纷纭。可见,该专业存在定位模糊、标准不一、培养特色不明等问题。

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需要系统化的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共同牵制[3]。课程设置不仅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体系,而且是培养人的摇篮[4]。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却没能较好匹配培养目标,课程没有形成交叉渗透,内容简单堆积。课程设置也往往是医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的简单相加,内容重复现象较严重,前后比例分配不均。一些院校只开设实践课程,缺少与其相关理论课程支撑。因此导致一些专业课缺乏根基,课程体系不完善。这都不利于专业化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

3.3 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各高校均存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材重复编写,安排混乱,更新速度慢的现象[5]。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年都会出台新的卫生政策和法规。由于需要充足时间编写教材内容,教材改革中无法及时体现新思路。教材在注重更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卫生管理案例。通过分析研究案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

3.4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任课教师水平较差,资源不足,影响教学科研整体质量。教师受到学校绩效要求,有时身兼数门课程,没有时间巩固专业知识和拓展科研水平。有些任课教师来自其他学院,这些教师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没有全面的了解,不能从市场及社会需求的角度上提出专业发展规划[6]。除此之外,从事该专业的高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没有参加过卫生管理一线工作,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将专业课程和卫生领域的时事有机结合。

3.5 专业实习没有量化标准

毕业实习是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在卫生相关部门实习的学生,缺乏统一的培养标准和程序。实习结束后没有相应的质量评价机制。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中也反馈部分带教老师业务水平不够,实操性不强,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4 对策

4.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而不是企业管理人才。在培养上突出专业必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7]。此外,该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应特色突出。培养模式制定时,应提倡“宽口径,重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构建基于KAQ(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8]。

4.2 合理设置课程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课程体系已逐步合理化、专业化,但如何构建符合用人单位发展需求的课程仍是高校需考虑的问题。课程体制设置上,一方面为适应医院需要我们应当保留符合管理人才的基本医疗课程,另一方面要在减少医学课程比重,增加公共管理类的课程的同时,协调加强临床实践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在医院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管理类学生社会人文知识,增加如经济学、行为学、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课程。

4.3 完善教材编制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汲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调整学科课程设置,完善教材内容,使课程设置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而教材选择上应该具有相对灵活性,如:核心教材不变,参考教材多样化趋势。教材的编撰者和具体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关注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并用其来检验新课程实施后的效果,并根据相应的规范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修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卫生管理类人才。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力量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对专业系统化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对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可通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如,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官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及教授进行讲座、学术交流,国内教师在国内外相关部门或学习进行短期访学;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做客座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以此充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学术领域合作交流,改善师资职称结构,提高其教学和科研综合能力。

4.5 完善实习安排

加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相关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确定后,要严格控制,把握实习质量,高校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习计划,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对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建立统一的实习结果考察标准,同时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和阶段性考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牛亚冬,张亮,张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5,28(12):90-92.

[2]万成松.对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4(6):81-83.

[3]孙娜,刘晓晶,黄云蕾.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4(6):195-196.

[4]罗华中,张维,李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及启示[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6,33(5):101-104.

[5]李程跃,武娜娜,刘鹏程.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4):86-89.

[6]包昕彤,黄蕾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规划建议[J].中国市场,2014(25):28-29.

[7]任素娟.提升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J].经营与管理,2014(8):57-58.

[8]肖海燕,李菲菲,向浩.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98-101.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培养目标卫生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小小行医记录折射红色卫生事业——苍梧县汇票背后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防疫工作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加强护理经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卫生歌
讲卫生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