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8-04-03翟洁
翟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妇产科,新疆 塔城 834601)
0 引言
子宫异常出血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一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1]。子宫异常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痛经、腰酸、下坠等,临床上曾经多采用刮宫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但效果一般,并且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宫腔镜手术开始被广泛运用到临床中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60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效果,并为深入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600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00例。本研究所选患者均经B超、宫腔镜检查等确诊为子宫异常出血,并排除恶性肿瘤患者、生殖道炎症患者、内科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承诺书,本研究已获我院批准。观察组中,年龄 23~40岁,平均(31.5±8.5)岁,病程 4~19个月,平均(11.5±7.5)个月;对照组中,年龄22~43岁,平均(32.5±10.5)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1.5±8.5)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刮宫术进行治疗,术前嘱咐患者将膀胱排空,采取膀胱截石位,对患者的阴部进行消毒和铺巾,检查患者阴部,确定子宫的大小以及周边组织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充分暴露宫颈,并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用带有刮匙的金属棒进入到子宫宫腔,向外沿着子宫腔的宫底、四壁等有序地进行子宫内膜的刮除,刮除时要注意患者的宫腔情况。
观察组患者进行宫腔镜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做好阴道清洁工作,术前首先采取聚维酮碘溶液对患者的阴道进行冲洗,并置入米索前列醇400μg以软化宫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采用氯化钠液3000mL左右进行膨宫,使患者宫腔压力保持在20~25kPa,对阴部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为患者留置导尿管,充分暴露宫颈,置入宫腔镜,并确定子宫的大小以及周边组织情况,沿着子宫底右侧的位置朝左侧方向进行清除,然后沿着子宫侧壁逆时针方向清除宫体内膜与肌层组织,若术中患者出血,则通过电凝方式进行止血。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患者治疗后子宫黏膜功能恢复,阴道出血量显著减少,月经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阴道出血量有所减少,月经周期有所缩短;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阴道出血量无变化甚至增加[4]。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患者×100%。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基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血压升高、低钠水中毒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例如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例如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对比采用t检验,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2.87±7.59)min,对照组患者为(102.36±11.84)min,组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结果t=73.265,P=0.000;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8.96±4.57)mL,对照组患者为(134.67±14.05)mL,组间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结果t=123.926,P=0.000;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3.21±1.29)d,对照组患者为(6.59±2.48)d,组间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结果t=20.942,P=0.00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12例、血压升高的15例、低钠水中毒的4例,总并发症发生率占比10.33%;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26例、血压升高的38例、低钠水中毒的17例,总并发症发生率占比27.00%;组间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χ2=9.152,P=0.00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异常出血是妇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又被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数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在B超检查时发现宫内异常回声,但无法明确病变,宫腔镜在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则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等优点[5-6]。相关文献报道,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率约为30%,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7]。子宫异常出血常由于以下因素所导致,子宫病变、宫颈病变、子宫肌瘤等可能导致子宫异常出血;如果子宫正常,内膜不规则脱落也会导致出血;内分泌系统紊乱会引起子宫异常出血,例如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和紧张等;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也会导致子宫异常出血[8]。子宫异常出血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若患者没有及时治疗,月经周期受到影响,会引发贫血,而且患者子宫内膜由于长期处于高雌激素而无孕激素拮抗的状态,很有可能转化为其他疾病,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癌变[9]。
目前我国临床上常通过药物和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药物的效果不够理想,而且长期服药可能导致患者耐受性降低,从而对患者的恢复造成影响[10-11]。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刮宫术,刮宫术对于患者子宫的损伤极大,刮宫时如果刮浅了,可能导致没有刮净而出血,造成二次刮宫,刮深了又会导致刮宫过度,破坏子宫的功能,多次刮宫可能导致宫腔粘连、宫颈粘连,造成不孕,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12]。近年来,临床上提出了宫腔镜的手术方式,通过宫腔镜对患者的子宫腔进行观察,了解子宫内膜的情况和病灶的情况,施术者在宫腔镜的视野下进行手术操作,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彻底清除了宫腔内的病灶,而且保证了患者子宫盆腔组织的完整性,保护了卵巢的功能,对患者内分泌系统造成的影响较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13]。此外,宫腔镜手术方式具有无切口、创面小、恢复快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术后需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需要立刻进行治疗,同时对阴道排泄物也要进行观察,预防感染的发生[14]。但需要注意的是,宫腔镜手术的时间需要选择在患者月经干净后7d左右,而且子宫内膜较厚、年龄较小的患者,属于宫腔镜手术高危人群,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与诊断,加强术中的监护,预防子宫穿孔,对于子宫角部进行清除时,要掌握好深度,并合理运用米索前列醇等药物,起到软化宫颈的作用[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宫腔镜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宫腔镜手术对于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改善了患者阴道出血的症状,保证了患者卵巢和子宫的完整,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 王永领.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8):164.
[2] 陈颖.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81-82.
[3] 谢春红.子宫异常出血应用宫腔镜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16,1(8):112-114.
[4] 黄霞.NovaSure子宫内膜切除术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5):64-66.
[5] 汪界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2):33-34.
[6] 王阳春.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6(8):1516-1517.
[7] 刘琼花.异常子宫出血采取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4):634-636.
[8] 姚红艳,王宇晗.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149-150.
[9] 于春华,彭慧柳.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7):908-909.
[10] 刘琴.宫腔镜诊断治疗异常子宫出血26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7,4(23):48.
[11] 廖明慧.宫腔镜下TCRE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J].临床医学,2017,37(2):50-51.
[12] 罗莹玉.研究宫腔镜对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5):4972-4973.
[13] 宋元梓.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8):107-108.
[14] 邹婷婷.宫腔镜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4):93-94.
[15] 秦妍婷.宫腔镜下电切术及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及病因检出率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9):4874-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