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平县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及其对策
2018-04-03
(新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新平 653499)
1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根据《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农业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7.4%和31.7%。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流域性水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2 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危害及特点
2.1 传播疾病
病死畜禽和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若不及时处理,病原菌和寄生虫在环境中大量繁殖,易造成人、畜传染病的发生、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传染,将给人畜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2.2 污染空气
畜禽养殖会产生大量氨、硫化氢、甲基硫醇等有害气体,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的空气。
2.3 污染水质
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的COD、氨氮、磷等物质,有的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不足;有的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直接威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导致水中的鱼类或其他生物死亡。
2.4 污染土壤
畜禽饲料添加剂中的各种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物质,随着畜禽粪便进入水体和农田,长期积累,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畜禽粪肥过量将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有毒有害物质的沉积,进一步威胁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
3 畜禽养殖场污染的主要原因
3.1 对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大多数养殖户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重养殖轻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大部分养殖场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未经处理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大量的氮、磷流失,形成水体污染。
3.2 畜禽养殖场特别是农村散养户,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
畜禽养殖业发展和污染治理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的建设发展尚未纳入统一的审批管理。农民在缺乏政策导向和技术引导的情况下,选择在住宅附近和村屯旁边发展畜禽饲养地,导致农村生态环境较脆弱。
3.3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困难重重
3.3.1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滞后:一是当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式中深埋成为首选处理方式的时候,处理地点难找、工作量大、处理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览无余;二是市级和县级无害化专业处理场所建设仍然是空白;三是畜禽养殖场没有专用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3.3.2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挖坑深埋、集中焚烧销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成本高。按照目前的平均物价水平及人力工资成本测算,实施无害化处理1头120kg的病死猪,挖坑掩埋处理的成本需200元;虽然焚烧或高温化制成本需80元,但是焚烧或高温化制设备价格高,养殖户不情愿一次性投入较大经费来安装设备。而中央财政仅对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病死猪给予80元/头的无害化处理补助费,对其他环节病死的畜禽没有任何补助,补助资金与实际所需无害化处理费用差距较大。
2011年全国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3.3.3 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危害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养殖场、散养户仍然存在着病死畜禽浅埋、焚烧不完全或者随意丢弃于河沟、废坑、荒地的问题。由于隐蔽的利益链条的存在,有的养殖户甚至将病死畜禽转移、低价出售给不法贩子进行加工销售,造成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4 畜禽养殖场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摆在议事日程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激励引导。充分应用电视、电台、广告、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强宣传,使规模养殖场、散养户深刻认识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2 深入调查,搞好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将畜禽养殖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由镇村对畜禽养殖场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选址,将目前的一家一户散养型养殖模式改为集约型养殖,也可以打破镇、村、组的界限,建立集中的养殖小区,建设共用的污染处理中心或污染处理池,减少一家一户的配套设施的投资。
(1)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监管。
(2)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强化监督执法。一方面,对官方兽医人员不足的,尽快从相关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录,充实县、乡街道执法人员,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执法能力强的动物卫生监督队伍。
(3)保障无害化处理经费的投入。
4.4 发展生态绿色养殖
对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及其畜禽粪便处理补偿机制和鼓励措施,转变农民养殖观念,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绿色养殖,走生态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刘书民,董驰,李永鹏.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