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BC省学分转移制度(BCTS)对我国高职教育学分管理的启示
2018-04-02刘峻蓉龙泉
刘峻蓉 龙泉
摘 要:文章概述了中国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的现状,通过加拿大卑诗省学分转移制度(BCTS)的介绍,提出了BCTS对我国高职教育学分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BCTS 学分管理 启示
学分转移是一个教育机构认可在另一个教育机构所完成的教育。在一个教育机构的认可范围内,如果选择的课程能够衔接,同时满足学分转移的条件,那么通过学分转移,学生就可以在一所学校里开始学习,而在另外一所学校里毕业,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2015年11月3日,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将职业教育计划详尽公布,提出专科高职院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2015年9月-12月,笔者通过在加拿大三个月的访学,认真學习并了解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学分转换制度BCTS,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以作为中国高职教育学分管理的参考和借鉴。
1 BCTS介绍
BCTS(British Columbia Transfer System)是由不列颠哥伦比亚招生和学分转移委会(简称为BCCAT)于1960年始建的学分转换制度。经过55年的发展和不断地探索、研究,统计结果为:2013年,BC省高中毕业生有50%在毕业后一年之内转移学分,25%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后转移学分,通过学分转移,高中毕业后到高校的整体过渡率达到了80%甚至更高。
1.1 BCTS的成员及运作原则
2015年,BC省中学后教育院校有38所,其中6所公立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19所为公立社区学院(College)和公立专科学院(Institution)、11所私立院校、2所省外院校等。他们都是BCCAT的成员机构,其中有30所均可以授予学位,有超过2100门可搜索课程数据库,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课程修读学分。BCTS遵循的原则是:公平、理解、透明、信任。“公平”的原则主要是指对待转学分和直接升入大学的学生要公平,如直接升入大学的学生与转学分的学生课程及格线均为70分。“理解”的原则主要是指学校或部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便于更好地做好衔接工作;“透明”的原则主要是指提供转学分的实际业务及担保信息是公开的,公众可以在相关网站查到这些信息;“信任”的原则主要是指基于转学分研究的基础上,院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一门课程的内容,转学时无须再重复学习相同内容。
1.2BCTS的运行方式
BCTS建立在课程等价性基础上,作为一个多方位模型在运作:一方面所有的院校成员可以发送或接受学分;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整个转学分系统中转学流动,获得学位。意味着学生在社区学院、专科学院、综合性大学、私立院校、省外院校之间都可以转学分或转学,在不同学校共同完成其学位教育及准学位教育。主要形式有双边课程认证、多边课程认证和组块学分转换。
1.2.1 双边课程认证 (Bilateral Course-to-Course Articulation)是最常见的学分认证形式,主要体现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等价性评估,这种方式对每门课程进行独立认证。加拿大大部分的大学,一年级是不分具体专业的,只是有个大致的分科,比如科学、艺术、工程、应用科学等等,一年级只学基础课。一年级结束,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意向,二年级以后的课程才会区分出专业方向。所以双边课程认证的实现过程是A校向B校发送课程认证请求和课程大纲,B校对这门课进行评价。如果B校认为这门课与本校某门课等价,则认可该课程,两校签订课程认证协议。学生从A校转到B校时,这门课程学分可以转换。学分转换时进行课程评价主要依据课程大纲中课程的主要内容、预期学习效果、学分、学时和课程考核方法等。由于学科领域、课程类型有所差异,有些课程完全满足等价性要求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B校并没有与之等价的课程,但该课程符合学校培养要求,那么B校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给予学分。
1.2.2 多边课程认证(Multilateral Articulation)是由某一学科的联合机构提出共同认可的课程标准,各教育机构代表组成的认证委员会将每所学校的课程与该标准进行比对,与其等价的所有课程将获得相互认证。相对于双边课程认证,多边认证中的学校既是申请方也是接收方。多校协作使学生可以在同等水平的学校之间转换学分,工作更为高效。这种方式的运行是最为广泛的。
1.2.3 组块学分转换(Block Transfer)是当学生取得一个证书(通常一年的学习时间)或一个文凭(通常两年的学习时间)或成功完成一组课程时,将获得一组学分。已学习的课程在转出学校和目标学校之间可能没有等价性,但获得某一文凭或证书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了进入更高年级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BCTS认为应该给予学分,可给予学分的数量可以因校而异。
1.3BCTS展现的优势
1.3.1 进入社区学院或专门学院的门槛低。给基础较弱的学生增加了一次衔接大学的机会;如果高中毕业不能一次升入心仪的大学,可以先选择读大专或社区学院学习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然后通过转学分,再进入大学。转学分制度特别适用于农村地区选择先读学院再读大学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求学路径。学生学习的灵活度提高了,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参与率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个系统的运作已经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学生普遍满意,学术成果很好。
1.3.2 社区学院或专门学院可作为进入名校前的过渡。UBC、SFU这类名校,大一大二主要以公共课为主,上百号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在所难免,而且这些课的课业非常要紧,功课难度大,从高考中毕业直接进入名校,如果过渡没做好,大一大二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一个不小心就会挂科。而社区学院或专门学院的班级以小班教学为主,会给适应性一般的学生一个很好的过渡。
1.3.3 社区学院或专门学院的学费低。学院的学分一般比大学的便宜。以Langara学院为例,565加币一个学分;UBC大学是870加币一个学分;SFU大学是656加币一个学分。按一年30个学分,如果大一大二选择在学院里面修转学分,一年则可以省2730到9150加币不等的费用。
1.3.4 转学的灵活度高。在BC省的专科学院、研究密集型综合大学、专门学院、教学密集型综合大学之间都可以转学。大学院校内部也可以有学生的转学流动。这样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更强,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1.3.5 毕业生的质量高 宽进严出的制度,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但同时要求学生更加努力,毕业生的质量更高。
2 我国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的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01年9月就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于2004年8月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2010年又提出过在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中设立“学分银行”。但发展现状总括起来是: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一些学校仍停留在核算学分、开设选修课等初始阶段,甚至是“纸上谈兵”的“科研”阶段,未深入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纵深环节,只能称为“不完全的学分制”。
2.1 学校硬件资源使用紧张,教学管理秩序较难控制。在学分制改革中,需要增设新的选修课程,而新课程的教学必然会使用到相关的教学设备,因而会造成学校硬件资源的使用紧张。同时,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以选课为基础,选课、退选、改选,工作量大,偶尔还会出现碰课现象,学生上课流动性大,教学管理秩序难以控制。
2.2 课程资源、师资不足,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范围逐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引发了课程资源及教师资源紧张等问题也不断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分制改革的实施。同时,学分制改革的实施,让教师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要求教师必须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并不愿意配合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从而制约了学分制改革的发展。
2.3 学生对学分没有经济概念,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高职院校大多没有按照学分来收费,而是按照学年来收取学费。按学年制收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学生在成绩不合格的时候,只能按照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让其不停地进行补考;即便是增加了重修的环节,很多学生也只限于报名,但没有真正地实行重修;重修因为没有学分对应学费的要求,而变成了简单写书面申请,再补考的一个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2.4 弹性学制的执行不彻底。2000年以来,高职院校陆续实施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但多数院校只停留在纸面上的文件和制度,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以云南省38所高职院校为例,虽然执行学分制已经有九年的历史,但是学分制管理仅限于用学分来计算课程及毕业要求,没有按照学分来进行完整管理,即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生可以将已经学习的学分储藏在系统中,待工作到一定的时间后再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继续教育学习,获得应有的资格文凭;所谓的“弹性”学制没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3 BCTS对我国高职教育学分管理的启示
3.1 分析国内外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及校情的学分转换认定方法
在BC省,大学允许学生转学,与社区学院或职业教育机构之间有课程衔接,并且国外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使学生寻求学分转换相对容易,学分转换系统相对完善。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学籍管理上有学习年限的约束,专业划分很细,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学生不能在大学之间自由转学。而在2015年11月3日,中国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将职业教育计划详尽公布,提出专科高职院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正式将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提上了议程。因此,我们应借鉴BCTS学分转换方法,分析国内外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国情校情的学分转换方法。同时,我国具有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东西部的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致,所以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区或省份来制定学分认定的管理办法,这样可以解决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综合评定,实现学习成果有效对等的深层次问题。清晰透彻地理解国内不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学分转换方法的基础。
3.2 建立跨校选课与学分互认机制是保证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施的外部环境
各职业院校要多方呼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允许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毕业,允许跨校选修课程,允许按学分收费,允许重修专业与课程,建立一种灵活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这样,既解决了单一学校硬件资源紧张的问题,也解决了课程资源及师资不足的问题,学生对学分开始有充分的认识,有了经济意识与概念,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的弹性学制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
3.3 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职业教育研修将突破旧貌,通过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加以实现。通知称,将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
3.4 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
一是學分绩点制,使学生修读的质与量相结合;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来认定学生获取的学分数;三是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课程不再始终以期末考试做终结性评价,而是强化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及考核,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读书、深入思考、撰写报告,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将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融于课程学习中;四是构建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
参考文献:
[1]秦博,肖云龙.浅析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2(20):331.
[2]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田[J].中国职业教育,2005(31).
[3]熊惠平.谈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与障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刘柱.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中的利与弊[J].企业家天地,2010(2):75-76.
[5]沈谦.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学分制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4):229-230.
[6]肖敬伟.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研究[J].现代交际,2014(11):151-152.
[7]邵敬浩.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剖析田[J].职教通讯,2005(9).
[8]陈曦萌.构建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分析与建议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责任编辑 刘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