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及病害防治

2018-04-02杨培培

新农村 2018年29期
关键词:秧龄稻区叶色

杨培培

杂交水稻是利用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制成的杂交种。我国自发现雄性不育株后,经过袁隆平等人的努力,育成了杂交水稻并在世界上首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这是我国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重大突破。实践证明,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水稻增产30%左右,高产田

亩产可达850kg以上,为我国以至世界水稻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1 三系杂交水稻简介

1.1 不育系:即雄性不育系,它的雄性配子不发育,而雌蕊发育正常,它不能自花授粉产生种子。

1.2 保持系:它与不育系在遗传上基本一致,主要区别是它是可育的。它的花粉授到不育系的柱头上,产生的种子仍是不育系,将不育系保持下来。

1.3 恢复系;其本身可以自花授粉产生种子,同时它的花粉授到不育系的柱头上,可以生产杂交种,并恢复了雄性可育性。

生产上使用的三系杂交种,实际上是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成的。

2 杂交水稻的生育特点

2.1 具有很强的生长和产量优势。杂交水稻根系粗壮发达,生活力持久,植株营养生长旺盛,后期叶色好,不早衰,青枝蜡杆成热。株型紧凑,单株叶面积大,光合强度高,呼吸强度低,干物质积累多。分孽早、快,数量多,穗大、粒多、粒重,增产潜力大。

2.2 必须年年制种。生产上使用的由不育系和恢复系配成的杂交稻种,只能用一代,第二代因自交分离,各个体性状很不一致而减产。因此,杂交水稻种子需年年制种,种子成本较高。

2.3 用种量小。由于杂交水稻分孽多,可以稀植,因此,用种量比常规水稻小。另外,杂交水稻还表现出成穗率低,结实成熟期长,空秕率高等特点。

3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3.1 选用适宜的杂交组合。目前适合我国北方使用的杂交水稻有两类:一类是粳型杂交种,如黎优57、秀优57等,多在沿黄稻区及早种区种植;另一类是粗型杂交种,如汕优6号等,多在和南方稻区毗邻的部分北方稻区种植。

3.2 早育苗,早移栽。杂交粳稻生育期长,必须争取抽穗到灌浆成熟在适宜温度下进行,避免抽穗晚,灌浆期气温低。因此,应早育苗,早移载。

3.3 培育多壮换。带有2个分孽以上的多孽壮秧,根数多,活力强,插秧后返青快,分孽快,分孽多,早抽穗,早灌灌,早成熟,有利提高分孽成穗率。

3.3.1 培育多孽壮鞅的主要措施是稀播和足肥。

①稀播:粳型杂交稻分较孽较少,基本营养生长期较短,适宜作麦茬稻裁培,秧龄以25天左右为宣,亩播种量25kg左右。籼稻型杂交种分孽多,作春稻栽培时,秧龄以35天左右为宜,亩播种量12~15kg:作麦茬稻时,秧龄35~40天,亩播种量10~12kg。②足肥:要施足底肥;在1~2叶期间追施“断乳肥”;3~4叶期间看苗追“长粗肥”;拔秧前3~4天施“送嫁肥”。追肥应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既要防止肥少影响分孽,又要防止肥多秧苗疯长。秧田期追肥总量一般每亩20~30kg标准肥(硫酸铵)。稀播、足肥的同时,还应配合水层管理。第一分孽生出前,以温润管理为主,不保水层;第一分蘖生出后,开始保持浅水层;以后秧苗若有徒长现象时也可落干晒田。

3.4 合理密植。杂交水稻分蘖力强,生长旺盛,叶面积大,本田栽培宜采用寬行窄株插秧,以利通风透光。一般适宜密度及配置方式为“28~33cm×10cm”,每亩2.0~2.5万穴,每穴3株,每亩6.0~7.5万株。

3.5 搞好本田肥、水管理。杂交水稻分孽力虽强,但成穗率低;穗子虽大,而结实率偏低。因此,一般采取“攻前期,控中期,保后期”的肥水管理方法。

3.5.1 攻前期:即促进前期分蘖早生快发。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为促进插秧后分蘖早生快发,要早施、重施分蘖肥和实行浅水灌溉。分孽肥可分两次使用,第一次在插秩后7~10天施,数量稍多;隔3~5天再将余下的分蘖肥施入。

3.5.2 控中期:即控制中期植株徒长,实现平稳生长,田间通风透光,促进壮杆、大穗。当每亩茎数达预计数时,要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要求晒到分蘖下降,叶色转黄时为止。然后覆水,实行间歇灌溉,使水稻平稳生长。

3.5.3 保后期:即保证后期不早衰,达到粒多粒重。措有:

①巧施穗肥,根据土壤肥力和叶色长相来确定施肥的次数和数量。一般分两次施入:第一次在抽穗前22~26天施;隔10~15天后再施一次。数量应掌握到抽穗时叶色能退淡为原则。②水分管理:抽穗前后保持水层,灌浆期实行间歇灌概,收获前10天排水。

3.6 病害防治

3.6.1 立枯病。① 症状:主要表现为秧苗萎焉枯黄,茎基部呈现水浸壮腐烂,手拔易断,有时成簇成片青苦,心叶或上部叶片卷成针状,呈青灰色。② 传播:主要通过床土、种子带菌传播。③防治一是选择无菌地块育苗,防止床土带菌,严格种子消毒。二是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抵抗力。三是药剂防治:小苗一叶一心时,喷65~70%敌可松1500倍液;二叶一心时喷65~70%敌可松1000倍液。

3.6.2 稻瘟病。稻瘟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植株不同部位都可发生,稻稻瘟多发生在雨季。1. 症状:被害部位形成褐色小点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节部变黑腐烂,干燥后易折断,抽出稻穗呈白色,秕谷多。2.传播:稻瘟病以菌丝、分生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通过稻草、带菌种子等随风、雨传播。当气温在24~28℃,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发病。3.防治方法:①消灭菌源:烧灭带菌稻草,或将其堆放于远离稻田的地方,防止和减少病源。②种子处理:可用1%,15~20℃石灰水浸种3~4天;40%克瘟散2000倍液浸种2天;浸种后应立即捞出,清水洗种,以利发芽。④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足底肥,多施有机肥,早施追肥,并根品种特性,看田看苗适时适量追肥,避免过多、过迟追施氮肥。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灌勤灌,后期湿湿干干。

猜你喜欢

秧龄稻区叶色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2023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基于Lab模型的4种日本彩叶枫的叶色分析及其色彩应用
不同叶色紫苏花青素含量与成分研究
泰安气候条件对‘黄金芽’茶树新梢呈色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高纬寒地稻作区气候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