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安县花椒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2018-04-02杨娟芳蒋志荣
杨娟芳 蒋志荣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秦安群众历来就有栽植花椒的传统习惯,据《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花椒在秦安县栽培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22.8万亩,近年来随着花椒外销量的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不断继续扩大。但在高温多雨天气的持续影响下,诱使秦安县花椒主产区的椒园大面积流行花椒炭疽病,严重制约产椒区产业的发展。笔者通过现场调查,参考相关文献对花椒炭疽病的表现症状、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介绍,给广大椒农在生产上有效减少该病害造成的损失和花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花椒炭疽病的渊源
花椒炭疽病俗称黑果病。该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浸染所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炭疽菌属。(图1)
1.1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其次危害叶片及嫩梢。发病初期,果实表面有数个褐色小点呈不规则分布、病变部后期病斑变成褐色至黑色小点,呈轮纹状排列。如遇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央变为灰色;遇连阴雨后的高温天气时,病斑小黑点呈粉红色小突起,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堆。发病严重时,病果、病叶脱落,嫩梢枯死。
1.2 侵染特点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果、病叶及病枯梢上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第二年春季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介质进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一隔膜,形成两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各长出一芽管,在芽管的前端形成附着器,再长出浸染丝穿透角质层直接浸入,或经皮孔、伤口浸入,仅5-10小时即完成浸染,菌丝在果肉细胞间生长,分泌酶,破坏细胞组织,引起果实腐烂。严重时由果实向新梢、嫩叶上扩展,一年中能够多次侵染危害。
2 发病特点
①秦安县花椒炭疽病的主要发生发展时期,5下旬-6月下旬为发病初期,7月中旬-8月下旬为盛发期,9月中上旬逐渐进入衰退期。
②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对花椒炭疽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显著性影响,可以概括为:每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若持续降雨日数≥21天以上,月降雨量>120mm,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气温在23℃以上,这样一种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性小环境的形成有利于花椒炭疽病的发生发展,使其滋生的温床。因此要高度关注气候因子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利用这一气象参数是预测预报花椒炭疽病能否大面积流行的最为关键的时间节点。
③浅山区的花椒炭疽病发病率无论是在花椒炭疽病的初发期还是盛发期、衰退期均高于中山区花椒炭疽病发病率,在花椒炭疽病高发期低海拔花椒炭疽病发病率可到达90.29%,而中山区最高时到达81.83%,相差13.46%;海拔对花椒炭疽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花椒炭疽病随海拔的增高发病率较低。
④不同坡向对花椒炭疽病的影响较大,处在低洼的山沟里种植的花椒炭疽病发病率可达100%,而且发病等级很高,有些向阳通风的椒园高地的花椒园内,花椒炭疽病的发病率极低,即使在花椒炭疽病的盛发期,椒园内出现零星的单株发病,有些椒园内无发病,而没有成片的发病。
3 花椒炭疽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根据花椒炭疽病的发发病,在防控上,必须从预防和控治两方面着手,可以采取整形修剪、清除病原体、喷施铲除剂等措施相互结合进行病害的预防控制,立足“早发现、早预防、控制流行”的原则,从固本和清源两个方面着手,“固本”就是合理整形修剪、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树势,全面提高树体对花椒炭疽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清源”就是清除病源载体,降低椒园的发病概率。
3.1 配方施肥
采取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技术,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初果期每株施农家肥5-10kg,盛果期每株施农家肥25-35kg,椒园最佳施肥量纯N为17.97kg/亩,纯P2O5为19.76kg/亩,纯K2O为2.20kg/亩。亩最大施肥N∶P∶K为1∶1.24∶0.13,亩最佳施肥N∶P∶K为1∶1.10∶0.12。萌芽前环状施入每株施肥总量的2/3,并于5月中旬进行第二次追肥,环状追施为每株施肥总量的1/3。
3.2 合理整形修剪
在生长期,可以通过整形修剪抑制新梢旺长,去掉过密枝、重叠枝、竞争枝。冬季,利用农闲时节,剪去一些过枝、衰老枝、病枯枝和虫害枝,并将剪下的枯枝落叶进行彻底清除,促进了树体营养平衡,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了树势,提高花椒树体的抗病能力。并集中处理,阻断花椒炭疽病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3.3 合理用药
1月上旬第一次全园喷施波尔多液,3月下旬树液萌动前第二次喷波尔多液,开花结束后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有效预防。6月中旬发病初期,第一次喷施800倍福美双50﹪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月下旬炭疽病高发期,第二次喷施800倍福美雙50﹪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可根据发病情况,连续喷2-3次,以保证对花椒炭疽病的长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