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8-04-02冯婉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冯婉玲

摘 要:“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正确把握“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丰富“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营造良好的“灌输环境”,提升“灌输主体”和“灌输客体”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灌输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3-0070-02

一、“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服务于促进经济建设,推进“四个全面”的新要求,也面临着与新媒体新舆情下的“杂音”“噪音”斗争的新挑战。“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列主义先进理论对无产阶级的灌输,我们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是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坚持科学社会理论和先进政治意识的灌输,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科学理论的灌输,才能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

其次,坚持外部灌输与内在消化相统一,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应对新媒体新舆情下的“杂音”“噪音”斗争带来的新挑战。

最后,通过灌输帮助学生产生先进思想意识,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并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二、“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现状

目前,由于人们对“灌输”存在不少误读,质疑“灌输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致“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在“灌输内容”方面:一方面,在全球化带来的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人们开始质疑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以致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内容”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潮的冲击下,人们开始否定甚至嘲笑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在“灌输主体”和“灌输方法”方面:有些教师作为“灌输主体”,由于没有全面深入理解“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在“灌输方法”的具体运用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要么是拒絕使用“灌输方法”,对学生放任自流,或一味迎合学生,没有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要么是错误生硬地使用“灌输方法”,只从外部“填鸭式”硬性灌输,只注重经典理论的说教,没有注意外部灌输与内在消化相结合,没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最后,在“灌输客体”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传播媒体,作为“灌输客体”的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各种信息,自主选择各种微课。新的思潮和新的媒体往往比传统的经典理论和生硬的理论说教更能吸引学生,以致学生要么“逃课”,要么上课时“人在心不在”。

三、“灌输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把握“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

“灌输理论”发端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论述当中。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论述中就包含了灌输的思想,但没有详细深入的论述。其次,考茨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把“灌输理论”科学化、系统化。他强调“先进的社会意识不是从革命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1]。最后,列宁对灌输做了全面系统、具体生动的阐述,指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很重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思想和理论的灌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灌输理论。归纳起来,“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1)先进思想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决定灌输的必要性;(2)科学社会理论和先进政治意识是灌输的基本内容;(3)外部灌输与内在消化统一是灌输的基本方法。[3]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正确运用“灌输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的4门必修课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贯彻落实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坚持“灌输论”,就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先进理论的灌输;就要坚持外部灌输与内在消化相统一,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为灌输主体应以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二)丰富“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

在“灌输内容”方面,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引领,同时针对全球化带来的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极端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应与时俱进及时回应各种质疑,在理论上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在“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既要结合革命斗争的具体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等先进思想理论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更要结合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等具体案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在理论上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性和指导性,回应“过时论”的质疑。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结合先进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案例,在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灌输方法”方面,既要坚持“外部灌输与内在消化相统一”的基本“灌输方法”,同时也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新特点,更新和完善“灌输方法”。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媒体可以用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新手段。例如在“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概论”课精品网络公开课,通过形象生动的电影、歌曲、照片、漫画等资源向学生灌输先进的思想理论,让学生在观看学习的同时受到感染和启发。在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中建设交流互动的区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了解,交流互动。在具体的热点讨论互动中,激荡思想,分辨是非,培養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性批判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灌输环境”,提升“灌输主体”和“灌输客体”的素质

首先,高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灌输环境”。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自觉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创新和优化校园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通过考评制度的改革,激励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更好地发挥灌输主体的作用。通过监控机制的改革,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并及时掌控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学生。

其次,作为“灌输主体”的教师,应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提高灌输能力。例如,作为“概论”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习马列原著,准确理解先进的思想理论,同时要关注国内国际热点,准确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改革、不断积累,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掌握建设网络平台,制作微课方面的技术。

最后,对于作为“灌输客体”的学生,应积极引导和激励他们提升自身素质。例如:对于“概论”课的学生,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领略理论的魅力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公益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他们对先进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灌输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蕾.“灌输论”的当代价值——对“灌而不输”现象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2]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白秀银.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2,(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