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近性与中国企业出口市场的地理扩张

2018-04-02黎明郭琪贺灿飞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出口

黎明 郭琪 贺灿飞

摘要:出口市场的地理扩张对一国出口增长有重要贡献,其扩张机制受到经济地理学和国际贸易的广泛关注。该文在国际贸易理论模型的最新进展基础上,分析2002年~2011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中企业一目的国层面的出口数据,发现中国企业的出口模式正由集约向多样化转变;并进一步运用条件逻辑模型考察企业出口市场的地理扩张机制,得出结论:对于在位出口企业而言,其进入新市场主要通过直接搜索和间接搜索两条途径:即向与中国或者与原有出口市场邻近性较高的国家扩张,以此减少开拓新市场所需支付的贸易成本,而研究证明间接搜索方式是中国企业进入新出口地的主要途径,因此企业的出口目的国扩张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尤其是对国有企业,邻近性是企业出口市场扩张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国家间的政治邻近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邻近性;市场扩张;出口;条件逻辑模型;中国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出口市场的地理扩张近年来广泛吸引地理学家的关注,而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企业层面展开研究。根据Melitz等人开创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Heterogeneous Firm Trade Model),一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沿着企业集约的贸易边际(the intensive margin of trade)和扩展的贸易边际(the extensive margin of trade)而实现的。如果一国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企業贸易的集约边际,那将极易遭受外部冲击从而导致增长大幅波动并进一步引发较高的收入不稳定,同时还可能因为出口数量扩张而导致该国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以中国为例,近十年来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机电、影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第十六大类),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2011年对这4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值占全国当年出口总值的47.3%。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种高度集中的出口模式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因此,稳定出口不仅需要继续巩固和深化既有贸易伙伴和产品的出口成果,更要勇于突破贸易矩阵中的零贸易点,以实现企业在地理和产品两个维度上的出口扩展(即开拓新市场和出口新产品)。而本文主要聚焦于市场这一维度,探究中国在位出口企业出口目的地的地理扩张影响因素。

企业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是贸易成本的存在。贸易成本分为沉没成本(即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冰山成本),而前者占到企业新进入出口市场所付总成本的很大比重。冰山成本(iceberg cost)是指随着距离及货物重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运输成本;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企业欲进入出口目的国而不可避免地获取海外需求信息、建立分销渠道、服务网络、推广新产品等环节的成本,这些成本一旦投入便很难还原,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沉没成本便成为企业家进行出口目的国扩张时所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者多从降低贸易成本的视角来研究企业出口市场地理扩张的机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基于这些贸易理论模型,学者们分别对智利、西班牙、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而鲜有学者关注中国的出口市场扩张,在现有少量研究中国的文献中,学者多采用省份产品

目的国水平的数据,一方面缺乏对微观企业个体和全行业的考察,另一方面多关注出口溢出的作用。而本文研究则是基于出口地扩张的引力模型和扩展引力模型,采用2002年~2011年中国海关数据库的总体大样本,为新近理论模型提供详尽的转型发展中大国的实证研究案例。在中国扩大内需进展缓慢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短期内还必须依赖外需,探索促进企业出口扩张的机制和渠道也能为当前宏观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微观基础。

1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1.1直接邻近性与企业出口市场扩张

Tinbergen、Poyhonen较早基于地理距离的视角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研究证实了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一方面,经济总量反映了一国的潜在需求水平,总量越高则需求越多,另一方面距离邻近则可以降低冰山成本。在此之后,Linnemann等学者对引力模型加入人口规模等变量,对国际贸易流向和流量等作不断改进创新研究,促使贸易引力模型日趋完善。Melitz等人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尺度从国家层面转向企业微观层面,从企业、市场两个层面帮助理解了企业特征与市场特征对于企业出口目的国扩张的影响机制。一方面,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更有能力负担更高的沉没成本,从而进入更多的目的国市场(企业自选择效应);另一方面,对于已有出口企业而言,存在一个目的国收入水平临界值。企业出口市场范围由该临界值决定,目的国收入水平上升,沉没成本下降,跨过收入水平临界值,一些潜在目的国变为新目的国,已有出口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然而,企业异质性模型缺乏空间维度,没有解释出口目的国在空间上是如何进行地理扩张的。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研究假说la:在位出口企业会根据目的国需求特征及其与出口市场的地理邻近性搜寻新的贸易伙伴。

出口目的国和母国的文化邻近性衡量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程度。文化差异不仅会提高企业获取出口市场信息的成本,还使得企业自身的信息很难被出口市场的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所理解。因此,文化距离导致的交易成本会阻碍出口企业进入文化差异大的出口市场。经济学家为了检验文化、历史等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逐步将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认为文化等因素的邻近可以使得出口国更快地掌握目的国消费者偏好等需求信息,降低沉没成本。例如,Elsass和Veiga研究指出文化距离增加了经济主体间市场交易的难度,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市场活动。Ellis则认为文化距离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国际贸易行为,如风俗习惯、消费理念、语言差异等。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如曲如晓等则主张文化距离和国际贸易存在正相关,原因在于文化距离增加了产品异质性和消费者选择性,从而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假说1b:出口国与市场的文化邻近性越大,在位出口企业向该国进行市场扩张的倾向性越大。

经贸往来与外交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长期讨论的重要课题。国家之间为了促进贸易往来,往往会外交先行,因为与出口目的国稳定的外交关系可以大大降低出口国企业的出口风险,同时出口目的国通常也会通过优惠贸易协定或贸易限制措施等政策影响出口企业的沉没成本。早在战后初期,一些学者通过对欧洲国家经贸和外交数据的观察,就曾指出:存在贸易互赖关系的国家,往往外交频繁且在外交政策方面也保持高度一致。20世纪50年代,岸信介政府看到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资源与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便形成了经济外交的理念,并在东南亚开始实施。基于该理念,Susumu Yamamoto、Mitsuru Ya mamoto等学者发现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对外援助和帮助一些国家提高它们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试图不断打开日本在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市场。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政策主要为政治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交的工作重点开始由政治转向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加入WTO、APEC、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是为了促进国际经贸合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据此,提出假设1c: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邻近性(即外交关系)会对在位出口企业进入新目的国产生影响,尤其是代表国家意志的国有企业会受到显著影响。

1.2间接邻近性与企业出口市场扩张

当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出口活动后,企业通过对自身出口经验的学习效应可减少开拓新市场所需支付的沉没成本。具体而言,出口经验丰富的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以往的进出口经验减少不完全合约带来的影响,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关于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信息来推测产品对新市场的吸引力。Anderson等人在2004年首先考虑了第三方国家的影响,在方程中引入多边阻力,认为企业出口市场动态一方面依赖于目的国与东道国的相似程度,另一方面还依赖于目的国与企业之前的目的国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即指地理学中“邻近”的概念,包括地理邻近性、文化邻近性、经济邻近性等;Albornoz等人提供了不断进入出口市场的一般空间模式的理论框架:假定企业只有在进入出口市场后,才能了解其出口的盈利能力,企业可以成功进入一些与其已出口目的国相似的国家市场。在此基础上,2011年Morales等人提出了扩展引力模型,认为新市场的扩展路径依赖于与企业原有出口市场在地理、文化、经济上的邻近程度;2014年Chaney提出了贸易网络模型,认为出口企业在选擇新市场时更有可能考虑那些与原有出口目的国贸易网络流量更高的国家。以上研究均表明,企业更倾向于进入与过去出口市场相似的目的国以降低适应性成本,适应性成本包括了解当地需求偏好、语言文化及法规条例、寻找分销商的时间成本以及对出口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良、雇佣匹配劳动力的费用。Albornoz等、Lawless等、Fabling等以及Morales等人分别对阿根廷、爱尔兰、新西兰、智利等国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对于新出口市场的选择决策的确会大大受到以往出口市场选择的影响,更倾向于进入与原有市场相似的新目的国。

同时,在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以及创新研究等领域强调地理距离对经济现象解释力的基础上,21世纪后演化经济地理学提出技术关联,并强调认知距离的重要性。认知距离概念的提出是对地理距离解释力的补充与拓展,对知识溢出和集聚经济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关联是实证研究中研究认知邻近的重要概念,技术关联仅发生在具有某些相似知识背景的相关产业之间,诸多研究发现技术关联对于国家产品演化、区域产品演化具有显著影响。Hidalgo等人认为技术关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关联产品对生产要素禀赋(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技术、文化制度有相似的要求,因此国家更容易向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关联产品演化。这些理论对于出口国扩张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郭琪发现若两个国家被企业同时出口的概率越大,则两个国家的关联也越强,企业更愿意向关联性高的国家扩张。但是,此处国家间的关联概念是一个黑箱,其中包含了地理、文化、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邻近,并不能具体辨别以及检验每一个邻近性的相对作用。

因此,在已有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研究假说2:在位出口企业更倾向于进入与已有出口市场邻近(包括地理邻近、文化邻近、经济邻近)的目的国市场,相比于直接搜索新贸易伙伴,这种间接搜索方式是在位出口企业进行出口目的地扩张的主要途径。

2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2.1模型设定

McFadden的条件逻辑模型(Conditional Logit Model,CLM)是企业投资、出口区位选择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分析模型。为了解释企业如何进行出口市场扩张,建立如下条件逻辑模型(1):

其中,i和j分别表示企业和出口目的国,是企业i出口j国的概率。xij是影响企业i是否选择j的解释变量集合。由于企业在t期进入各个新目的国的概率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符合条件逻辑模型中区位选择独立性的约束前提。下文将详细介绍解释变量的选取与衡量方法。

2.2变量解释与数据描述

本文采用2002年~2011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库中所含变量包括出口企业编码、出口年份、企业所在地区编码、出口目的国iso3码、企业所有制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2年~2011年中国制造业从事出口的在位企业,若企业在t和t-1期均从事出口活动,则该企业在t期则定义为在位企业,t期新进入出口活动的企业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剔除贸易中介公司,具有同一企业代码但位于不同城市的子公司被视为不同的企业。同时,本文选取遍布世界各大洲的164个研究目的国组合作为企业潜在的出口目的国选择,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进口量较小可忽略不计。然后进行各期前后的比较,若第t-1期企业i未出口至目的国j,而第t期出口至目的国j,则j为企业的新出口国,取值为1;目的国矩阵中企业i在t期并未出口的国家取值为0。

在解释变量中,引力模型变量有新出口目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新目的国与中国的距离。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的GeoDist数据。邻近性变量采用Morales在扩展引力模型中引入的四个变量——是否同大陆、是否同边界、是否同官方语言、是否具有相似的人均GDP——来分别衡量新目的国与中国的邻近性以及与原出口市场的邻近性。新目的国与中国的邻近性采用虚拟变量,若是则取1,否则为0。而新目的国与原出口市场的邻近性的具体衡量指标是t-1期出口目的国中与t期新出口目的国同边界、同大陆、同语言、同人均GDP的国家数量分别占t-1期总目的国数量的比例。其中,是否具有相似的人均GDP的判断标准参照世界银行公布的划分标准,将各个国家按照人均GDP水平划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四个大类,若两个国家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则定义为具有相似的人均GDP。中国与本文所研究的164个目的国的官方语言、所属大陆人均GDP以及国家间的地理距离、是否同边界的数据均来源于CEPII数据库的GeoDist数据。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识别出间接邻近性变量的重要性,需要排除直接邻近性变量的干扰,因此在判断新目的国与原出口市场是否邻近时,若新出口目的国与原出口目的国在某项指标上邻近的同时与中国也邻近,则该国与中国该项指标的邻近性取1,与原出口目的国的邻近性取0。举例而言:若企业i在t期有新出口目的国j,t 1期出口至国家j1和国家j2,若j分别与j1、j2以及中国均具有相似的官方语言,则新目的国j与原目的国j的语言邻近程度为(0+0)/2=0。以此类推,分别得到直接邻近性和间接邻近性的四个变量。

本文将用国家间的双边关系来指代政治邻近性,如何科学地将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定量化一直是国际关系学里的一个学术难题。不同学者关于双边关系的定性定量方法不同,本文参考了国际关系学者阎学通、周方银的《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13妇中的国家双边关系事件分值基准表,汇总每年各个国家的外交事件,诸如建立外交关系、签订经济一体化合约、最高领导人访问等正面事件或者建立以对方为敌的军事同盟实行经济禁运、以政府声明的形式表示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等负面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赋予一定的分值,分值越高则表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越好、政治邻近性越高。各个贸易国家之间的外交事件的资料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同时,本文在估计模型时控制了中国企业所在城市的虚拟变量。

3实证结果分析

3.1中国企业出口市场扩张的时空演化特征

中国出口市场一直较为集中,2002年~2011年十年间,集中度略有下降。2002年对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德国、韩国这排名前五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量就占到了66.5%,2006、2011年比重分别下降到59.3%、51_3%,從这个趋势可以看出中国高度集中的出口模式正在逐渐朝多样化方向转变。接着,分别对所有出口企业、国有出口企业和外资出口企业出口市场数量进行统计(表2),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出口活动影响较大:2002年~2006年进行开拓市场活动的在位企业从35049家上升到76986家,但金融危机之后数量开始下降,在位企业的出口市场也开始急剧萎缩,07、08年平均出口市场仅为2~3个,且萎缩效应持续时间较长,而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受影响较小且恢复较快;另外,相对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目的国更加多样化(表2、图1),外资企业出口市场数量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均相对较少,并且进行出口市场扩张行为的国有企业占比高于外资企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往往是外资企业全球生产链中的一环,外资企业往往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进行产品中间环节的生产,然后把成品销往母国,因此,这些外资企业的目标出口市场往往较少;另一方面,Manova和Zhang研究发现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更个性化,仅仅面向个别国家消费者的需求,而国有企业主要生产标准化、价值低廉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需求国更广。

从出口目的国空间分布上来看(图2、3),出口企业的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三大洲,其他各洲只占很小的比例。2002年45%的出口企业的市场在亚洲,虽然十年来比重有所下降,2011年出口地在亚洲的企业比重仍可达40%,可见地理邻近性对于企业出口地选择有着重要作用。对欧美出口中主要是欧盟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中国对其出口多是低附加值的工业制品。欧盟在2007年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但欧债危机导致中国对欧洲出口大幅度下降,故在2011年又被美国反超。进一步对比图2(a)和图3(a),2002年企业的出口市场多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北美、西欧、大洋洲、俄罗斯等地,而2003年~2006年中国向东欧、南美洲南部、非洲及中亚等地区扩张的在位出口企业数量有

Pig.3 Distribution of the markets to which Chinese enterprises export in 2002(a)、200/(0)、2011(c)较高幅度的增长,可见中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果初现,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潜力巨大。另外,可以发现2003年~2006年间增长率较高的国家几乎都与2002年中国企业的主要出口地相邻;而2006年~2011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行市场扩张的中国在位出口企业数量的增长率普遍下降,在位出口企业的新增目的国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不丹、玻利维亚等地,对比图2(b)和图3(b),仍能发现在位出口企业沿着原有出口目的国跨边界扩张的规律,可见与原有出口市场地理邻近的国家更容易成为在位出口企业新的出口目的国,部分印证了假设。

3.2中国企业出口市场扩张的邻近性机制

表3给出了条件逻辑回归模型的结果,方程整体回归效果较好。直接邻近性和间接邻近性变量回归系数均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且除了距离变量外,其他变量符号为正,验证假设1、2。表明企业进行新出口目的国选择时,一方面会考虑该国的需求水平以及交通成本,该国人均收入越高表明需求越多,地理距离越短则交通运输成本越少,因此企业更偏向进入人均收入高、地理距离近的国家,这与Defever等人对中国以及Lawless等人口对爱尔兰的研究结论一致,验证假设1a;同时,衡量与中国文化邻近性变量的回归系数较高,表明文化的相似的确会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往来,降低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与Ellis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验证假设1b;政治邻近性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外交关系的确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出口,中国国家领导人对某国访问次数越多、与该国领导人会晤等外交事件发生越频繁,则中国企业更愿意向该国家进行出口活动。模型2和3分别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了回归,发现国有企业外交关系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458,高于外资企业的回归系数0.132,可以看出中国的国有企业更代表了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假设1c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四个间接邻近性变量也通过检验,可以看出由于企业已经从事出口活动,它更偏向进入与原有目的国邻近度更高的国家以减少沉没成本。结果显示地理鄰近比文化邻近变量的回归系数更高,表明中国企业出口地扩张路径更易沿着原有出口目的国进行跨边界扩张或在同一大陆扩张,与描述部分得出的结论一致,而相对而言在同官方语言的国家间扩张的概率较低,这与Fabling等人对新西兰的实证检验结果一致。然而与Morales等人对智利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出入,对智利出口企业而言,新出口目的国与原目的国的文化邻近性对其出口目的地扩张的决策较为重要,而地理邻近性变量却并不显著,即智利企业鲜少向企业已有出口国同边界或同大陆的其他国家扩张,说明四个间接邻近性变量对于不同国家的重要性程度不同,而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地更易沿着已有市场进行跨边界扩张。另外,具有相似人均GDP变量的回归系数也相对较高,表明中国出口企业更容易进入与已有出口市场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者说各企业短期内出口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似,这一结果与Morales等人对智利的实证研究一致。

进一步比较间接搜索方式与直接搜索方式的相对重要性,可以发现扩展引力模型中间接邻近性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大于直接邻近性的相应变量,再一次验证假设2。说明对于在位出口企业而言,更偏好以间接搜索方式寻找下一个出口地,即进入与原有出口目的国而非与中国经济水平邻近、地理邻近、文化邻近的国家。对比模型2、3中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相较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除了极大地受到外交关系的影响以外,邻近性对于其市场扩张路径的影响也更大,具有更强的路径依赖性,邻近性越高则国有企业所付出的沉没成本则越低,因为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出口市场相对外资企业较多,进行市场扩张的动力更强,而其在新市场的适应能力整体不强,故需要承担更多的沉没成本,但国有企业所能承受的总沉没成本相对较小,故出口与中国邻近度高或与原有市场邻近度高的国家可以帮助国有企业降低因获取目的国信息等所需的适应性成本。就国有企业自身而言,其更倾向于选择与已有出口市场地理、经济上邻近的国家,而在文化邻近性层面,与中国具有相同官方语言的国家更容易成为企业的出口目标。

4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正由集中向多样化转变,国有企业的出口市场相较于外资企业多样化程度更高。对于在位出口企业而言,出口的邻近程度是其进行出口市场扩张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地理、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邻近可以降低企业开拓新市场的成本、风险及不确定性。而企业根据邻近程度搜索新贸易伙伴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①基于引力模型,根据目的国需求特征以及目的国与中国的邻近性,直接搜寻新的贸易伙伴。②企业一旦进行出口贸易活动,则更倾向于进入与过去出口市场邻近的目的国市场。实证发现,第二种间接搜索的方式是在中国在位出口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对国有企业,邻近性是企业出口市场扩张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国家间的政治邻近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外交的实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中国往来频繁、外交关系密切的如亚太地区、非洲等国家会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出口企业进入,而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其出口行为更是深受国家间外交关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当前宏观贸易政策的微观效应提供了依据。

企业出口拓展包括了开拓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而本文只关注了市场维度,并没把出口产品纳入讨论,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产品和市场两个维度对企业出口扩张的微观机制作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猜你喜欢

中国出口
2018年1~2月我国轻工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统计
2018年1月我国轻工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统计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努力找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