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8-04-02李琼
李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在教育改革的趋势下,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2016年9月,在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使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核心素养应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部分。初中历史的教学,应立足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课堂,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率进行进一步阐述。
一、挖掘教材,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史料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实证能力等,而夯实历史基础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传统教学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喂食”,逐渐失去了“采食”能力,学生虽然能够强化基础知识,但是思维被限制,很难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学习越来越被动。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除了要把握其心理特点,详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外,还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含义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材进行反复研读,将教材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地方找到,在丰富的历史内涵中挖掘养分,这样才能够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教会学生把握历史基本史实。初中历史史实以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为主,教师应该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形成概念,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也能够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做好铺垫。
例如,在进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章节的课前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要简单笼统地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转折的历史背景、原因、内容等,否则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而是要将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与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应在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下,让其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以及深圳腾飞的特点,证明这个转折的巨大意义,以培养学生史料举证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历史核心素养。再如,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学生知道了在近代探索的路上,先人们已经做了许多努力,甚至已经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也预示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学者为挽救民族危亡,向当朝皇帝上书,这就是“公车上书”事件,也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帷幕。整理好基础知识,学生厘清了时间线,了解了当时的背景,以及事件的原因,能够加深对戊戌变法的了解。了解历史史实,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说说对当时事件的分析。一个学生分析道:“当中国知识分子发现科技救国之路走不通时,开始寻求变法,但是这就侵犯了实权派的利益,而实权派不可能将利益让出。参与变法的知识分子,将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这才是最实质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在总结中升华,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历史体系,从而提高自我探究能力,把握好历史基本史实。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彰显主体地位
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其创新能力及自我探究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历史思维还未形成,充满想象力,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落后的教学观念影响,有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不仅在课堂中让学生被动学习,也让教师自身得不到更高的发展,从而使得历史课缺失其原本应拥有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更难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有效的教学应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求知欲和求知动力。教师更应该创新教学方式,让教学形式往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途径相结合,丰富学生学习课堂;立足历史核心素养,使其能与创新意识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思维上得以启发,培养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使得历史教学任务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点。
由于历史课程比较丰富,其教材、文物、历史遗迹、影视材料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材内知识的传授,还要懂得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采用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成果、校内外活动等,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导其掌握明确的历史学习方向,正确的思考路线是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例如,《“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一课,文章导读中就明确指出此章节的教学重点在于领悟“巴黎公社”中的政权特点及其失败的缘由。教师课前可针对此类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閱读教材内容以及利用多种途径来查找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思考,同时教师还需明确点出需从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特色等多个角度参与问题思考,便于提高学生在论证课本展示史实过程中明确其思考方向。如课本教材内容中有描述了拿破仑三世如何变成俘虏的过程,此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书本等多种查找途径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时间段的历史背景,学生充分明确上述相关人物历史背景后,教师接着点出巴黎公社形成特点及“英特纳雄耐尔”实现条件为学生查找方向,并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在课堂中将查找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享。此类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大体方向和有效流程,同时将现下的教育、科技背景运用到历史学习中,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形成历史思维及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多元评价,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得到各种情感体验,以及能够正确评价许多著名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一种稳定的历史价值观,才算得上是真正提升了历史核心素养。传统的教育评价是基于对知识的评价,是作业及教学效果的表现形式,尤其在考试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发展能力等都有很好的体现。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识程度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等,关注学生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核。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对历史进行评价时,学会不应该凭着臆断进行评价,应一分为二、不先入为主、不戴有色眼镜、结合史实进行全面评价。
初中历史课分为近代史和古代史,在讲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分组进行发言,以摸清学生对古代史的了解程度,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好相应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继续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学习完知识后,教师可以采取辩论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到的历史进行评价,这样开放式的课堂,能够鼓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对古代史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还能够使其在多元化的评价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对于历史人物——曹操,人们受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就是奸诈小人,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对于学习历史是不利的。在学习中要结合史实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经过学习后,学生们发现曹操虽然有凶残、奸诈的一面,但他更是东汉末年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统一北方之大业是其最主要的功绩。军事方面,他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政策方面,招抚流民,大兴屯田。这些措施对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历史进步,所以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评价历史人物过程中不应当受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以偏概全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核心综合素养培养会造成一定影响,应当引导学生充分结合人物历史背景、对社会的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展开思考,有效巩固学生历史学识的同时提高其历史综合素质水平,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核心素养,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其历史价值观形成,才能最终培养出了解中外历史,爱国爱家的全面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