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研究
2018-04-02邹玉兰
邹玉兰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的现状,剖析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加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应转变意识、营造氛围,成立专门机构,深化校内制度改革等关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果;应用转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2-0042-03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园地。只有持续加强科研工作,高校才能发挥源头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推广是科研工作的主要环节,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科研效益和潜在生产力,才能发挥应用价值,达到科研推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现状
高职院校培育目标直接面向产业一线,以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技能为核心。高职院校需要以科研牵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达到教学理念、方法、技术乃至教师自身水平的革新,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由于专业特点、教师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方向等缘故,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反思、开发、探索等,形成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反哺教育教学,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效。
然而,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的科研管理制度、成果激励机制等,偏重于对成果质与量的硬指标追求,对于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等软指标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一些高质量的、成熟的、前沿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应用推广,产生的影响有限。长期下来,难免造成科研成果面世即终止、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相脱节的问题。
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陆续出台了多项规定,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为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构建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比如,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印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又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2015〕58号),明确了高校科研人员在粤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分配等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法规,为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科研成果作者直接进行成果应用推广。科研成果作者将自己研究的实用成果面向企业、社会等需求方进行宣传、交流和推广。有些项目是校企合作项目,所产生、开发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直接投入企业等需求方的生产使用中。
这种方式的应用推广具有主动、高效等特点,但也会因不同的研究内容、不同性质的成果、不同的作者而有所不同。有些作者有将成果尽快投入使用产生实用价值的想法,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宣传。有些作者觉得成果一旦公开出版或发表、授权就好了,不关心是否能应用推广。此外,还有些成果是职务成果,应用推广是成果所有人的权力和职责,作者不便插手。
二是由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成果推广。由高职院校的专门机构负责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介绍,与企业等需求方进行洽谈、合作,进而将成果应用推广出去。这种应用推广方式,学校能统一管理掌控、协调组织推进、提供相关条件保障、整合校内优势与资源等。其优势在于将成果应用推广从个人行为上升到了集体行为,增加了可信度和公信力。需要引起注意的还有风险问题,科研成果推广机构代表着高职院校,签订成果应用推广合同万一产生纠纷,学校就会卷入纠纷甚至是诉讼当中。
三是委托市场中介机构进行成果应用推广。市场中介机构接受高职院校的委托,结合企业等的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推广,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各取所需,中介收取中间服务费,达到三方合作、利益共享。中介机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市场化优势,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能有效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难题。因而,这种方式相对于上两种方式更为快速、专业。但是,这种方式要走向稳定长效,还需要规范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经营,并且还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监督与法律保障机制,使高职院校、企业、中介机构三方的责任、权利、义务都是明晰且可实现的。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经笔者对所在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得以应用推广的成果,一是基于实际需要、为解决现实需求而研究产生的应用研究类科研成果,属于“订单式”的研究。二是基于工作、实践的总结反思、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水平和前瞻性认识的基础研究类成果,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普适性,也能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
概括地说,高职院校科研成果难以应用推广,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成果闲置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受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外部因素影响,一味追求论文发表、项目立项、著作出版、作品获奖等,忽略了成果形成后的应用、推广工作。通常,科研项目经历“申报—立项—开题—研究—结项”的过程后进入“材料整理归档”这个环节,就意味着科研项目整个过程的结束。对研究产生的思想成果,有些可能通过著作出版、论文刊发等转化成有载体的成果,有些可能作为新的选题,但由于推广应用的认识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与实际需要相脱离,应用推广兴趣不大。
(二)校内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积极性不高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激励、考核、收入分配、科研成果管理制度不健全,如何激励教师将成果予以应用转化推广,形成的收益如何分成,如何考核应用推广的程度、效益等等都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由于缺乏制度的引导、督促、激励、规范,一些教师将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视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三)支撑条件有限,应用推广受限
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无不涉及成本、风险等因素。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在科研方面的经费、人力、设施等投入也是有限的。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
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在教师用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奖后被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积压造成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着教育科研生产力的发挥。
三、加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的建议
依据国家、地方的最新政策导向,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加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转变意识,营造氛围
只有转变意识,营造氛围,才能使科研成果应用推广有个良好的开端。首先,通过树立科研工作标兵,宣传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引导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关注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工作。其次,鼓励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尝试、体验推广应用成果,使他们转变意识,尝到甜头。再次,制定规章制度,做好保障与激励工作,使应用推广科研成果成为科研人员必须做、做了有收获的工作。通过多措并举,在高职院校营造出浓厚氛围,让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深入人心,成为科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推广工作起步较晚,2014年开始有了起色。该校着手知识产权申报,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畢业创作契机,改变以往只展览收藏作品的做法,积极申报知识产权,并为成功授权的作品做积极宣传,寻找需求方、生产商,使作品投入有效使用。有的是直接转让产权使用,有的是签约提供创作、服务、技术,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发挥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二)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规范管理
在高职院校层面成立相关机构,专门负责成果的应用推广,便于整体统筹、规划、管理全校的科研成果,协调校内各方面的资源和利益,整合学校的优势,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推广。其主要职能是展示、宣传、推广科研成果,挖掘成果受众对象(需求方),与其进行沟通、交流、谈判等,对于应用转化推广的状况、收益、经验与不足、社会影响等进行跟进跟踪管理。在校级层面组建专门管理机构的同时,鼓励校内各二级单位成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形成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一是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明确职责、权利义务,特别是转移转化收益协议分成、成果转化目标管理等。二是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明确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评价奖励等工作的责任主体。三是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点的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四要建立完善鼓励、规范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管理制度。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由科研处统筹负责。将成果的应用推广纳入科研岗位要求、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等要求中,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不同类型的成果转化推广流程、转化收益分成等,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三)深化校内体制改革
一是引入人才,建立合理、流动、开放的人才引进体制。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引进产业行业的技术专家进行联合研究开发,促进科研成果的创新。依托学校优势与特色,引入成果需求方与使用方等社会需求,搭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平台,形成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使用的创新机制。
二是构建自由、开放的内部人事管理体制,允许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将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东省已出台相关文件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在岗兼职、离岗创业,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职院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细则,抓好这项工作的落实。
(四)创新科研工作机制
一是创新运作机制。创建科研平台,组建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联盟、高校研究联盟。构建科研成果信息交流、分享渠道,将成果信息公开化、信息化、可视化,将成果及时推向市场,也及时将市场需求反馈给科研人员,改变以往项目研究“申报—立项—出成果—结项—入档案”的状态,在结项后将成果投入使用,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见效。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与个人收益挂钩,在职称评定、个人荣誉、人才选拔方面予以倾斜,以提高教师参与科研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项目组织机制,采取间接有偿的投入方式及市场评价的分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创新考核机制。针对国家、省政府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文件、规定陆续出台的实际,高职院校要将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纳入具体工作,提高成果应用转化在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发挥制度机制的导向作用。四是创新收入分配机制。高职院校要制定管理办法,鼓励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保障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回报。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并且明确转让后产生的收益分成中科研人员的占比。比如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职务作品的收益分配按成果作者占88%、学校12%的比例进行分配,切实让科研工作者得到了实惠。
按照科研成果内容,可构建以下几种工作机制:一是形成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机制,赋予研发团队、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自主权。二是形成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定价机制,允许通过协议定价等方式确定成果价格。三是形成技术类无形资产转移转化收入分配机制,收入留归单位和个人所有,按一定比例分成。四是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绩效纳入科技人员考评体系。
(五)增加投入,保障运行
科研成果的支撑条件,就性质而言,可以分为软件、硬件。软件是指成果方自身的科研水平、知识结构、兴趣专长,乃至学校和师生的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硬件是学校设施、设备与技术支持。就主要因素而言,包含成果需求、技术、背景、场所、设备等因素支撑。无论哪一类科研成果,离开了这些支撑条件,推广应用都难以开展。
同时,经济成本、技术、市场风险也是制约新科研成果、新产品、新技术等应用推广的因素。高职院校应增加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投入,让工作运行更有保障,促进科研自主创新力的发挥。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金,用于资助校院两级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运作。同时由二级学院(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负责引入社会资金按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成立内部科研成果孵化基金,专项用于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
注 释:
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5〕58号)。
参考文献:
[1]陈娟利,刘亚旭,佘伟军,龚小军,党小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激励机制研究[J].石油科技论坛,2016(3).
[2]尧逢品.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转化机制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5(4).
[3]王洪.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5(5).
[4]许敏华.现阶段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J].科技导刊,2016(29).
[5]刘长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方式分析[J].科技成果纵横,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