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小鲜肉”与粉丝互动关系浅析
2018-04-02张隽隽
张隽隽
摘要:“小鲜肉”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一类明星,他们有着年轻、俊美、多栖发展等特点,并因为天价片酬而饱受议论。他们的粉丝大多是处于16-25岁之间的女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需要获得自我同一性并建立亲密关系。在互联网的媒介环境下,这类女性在追星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形成具有封闭性的粉丝亚文化群体,体现出“信息茧房”的特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粉丝对“小鲜肉”形成了带有色欲的爱慕、带有认同的崇拜和带有投射的守护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维持着偶像的地位,一方面也让粉丝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互联网环境下偶像制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小鲜肉”;粉丝;爱慕; 崇拜; 守护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2-0061-07
近几年,“小鲜肉”逐渐取代“花美男”“白面小生”,成为年轻俊美的男明星的代称。被称为“小鲜肉”的男明星,常常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他们有大量热情而忠诚的粉丝,为他们的演唱会、影视作品和代言产品埋单;另一方面,他们常常作为一个整体被贴上种种负面标签。本文将界定“小鲜肉”及其粉丝的特征,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探析互联网环境下偶像制度的特征。
一、“小鲜肉”的特点
被称为“小鲜肉”的演员,总体上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年轻、不成熟。“小”和“鲜”作为形容词和定语,从字面上来理解,有着年轻、青涩、新鲜等意味。多少岁以下称得上是“年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如果说吴亦凡、鹿晗等“90后”算得上“年轻”,李易峰、陈晓等已满或接近三十,似乎没那么“年轻”了。从其出道年限来看,李易峰2007年参加“加油!好男儿”至今已有十年之久,而吴亦凡2012年成为EXO中国队长也有五年,即便不是经验丰富,似乎也没那么“新鲜”了。然而在大众心中,他们依然是“小鲜肉”。其原因在于,他们在影视作品中多扮演年轻时尚的角色,造型打扮十分亮眼,性格方面却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深度。而在影视之外,他们多代言针对年轻消费者的时尚品牌,给人的感觉总是较为年轻,依然是演艺圈的“新鲜血液”。
(二)长相俊美。人们对演员外表的审美并没有统一标准,对于“小鲜肉”,粉丝们赞叹他们帅气,也有人认为他们气质偏阴柔。主旋律大片《建国大业》上映期间,导演叶大鹰严厉指斥“女里女气”的“小鲜肉”不应出演革命先烈。但如果说“小鲜肉”重视外表,五官精致、皮肤光洁,衣着讲究,大概是没有争议的。因此,整体来说,“小鲜肉”具有单純、阳光的大男孩气质,并因此得到粉丝喜爱。
(三)多栖发展。很多“小鲜肉”是在流行音乐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名声之后,跨界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多个领域发展,这是向日韩明星偶像制度借鉴的结果。在欧美国家,流行歌手、电影和电视剧演员之间有清晰的界限;而在日韩,虽也有歌手、演员的分工,但“偶像”却不在这个序列之内,甚至可以视为一种单独的职业。以日本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艺人为例,他们虽然以发行唱片作为出道的标志,但出道前后都会参加各类演艺活动。韩国的SM公司与之类似,只不过杰尼斯艺人一般是终生雇佣,SM公司则采取合约制。目前人气最高的几位“小鲜肉”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和张艺兴都曾是SM公司旗下男子偶像组合EXO的成员,“00后”“小鲜肉”组合TFBOYS所在的经纪公司也是对日韩模式的直接模仿。
(四)演技不佳。大部分“小鲜肉”明星的演技和他们出众的外表不成比例,并因此饱受诟病。演技不佳可能是所有“偶像派”明星的通病——由于容貌出众和演技稚嫩,他们往往会在一些故事背景极不真实的影视作品中,扮演缺乏深度的“完美”人物,满足特定观众群体(一般来说是青少年女性)的幻想。但略有不同的是,一般的偶像明星所扮演的角色和他们的个性、外形比较接近,哪怕缺乏表演技巧,总体上还是符合整部作品的氛围,能够让观众做一个悠长而满足的白日梦;“小鲜肉”明星所出演的角色,无论在校园、都市,还是在幻想世界中,都显得呆板、平淡和缺少内涵,演出者本人的辨识度远远大于他们所出演的角色,因此常常被讥讽为“面瘫演技”“尬演”。当然,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小鲜肉”,很多影视作品本身亦有问题,如情节缺乏逻辑、台词缺乏张力、人物缺乏个性等等,但“小鲜肉”不甚高明的表演技能无疑加剧了这些问题,以至于凡有“小鲜肉”出演的电影会被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烂片。
(五)天价片酬。“小鲜肉”的片酬和拙劣演技不相称,据称人气最高的几位“小鲜肉”明星,出演一部影视作品甚至要拿上亿元的片酬。有从业者认为,“小鲜肉”的天价片酬在影视作品的全部制片成本中占了过大比例,导致影片在其他方面投入的减少,以至于整部作品不得不粗制滥造。①监管部门近日出台的文件也特别规定了演员片酬在整个影视剧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将影视作品质量不高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小鲜肉”当然失之偏颇,毕竟大量影视作品虽没有“小鲜肉”却依然质量欠佳。但这一归因方式可以说明,“小鲜肉”演技和片酬之间的错位,已经让他们在业界、观众和管理部门心中成为阻碍影视产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上述“小鲜肉”的五个特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因果关系,这也与国内流行文化产业的整体状况相关。“小鲜肉”出道之前相貌衣着并不比普通的都市年轻人出色太多,但进入演艺界之后,他们会得到形体、唱歌、舞蹈等方面的训练,这有助于他们在舞台上展现个人魅力;同时,化妆师、造型师精心设计,再加上摄影、修图技术,他们的发型、五官、皮肤、身材、衣着、饰品乃至身体姿态,无一不精致完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鲜肉”们无法成为基本合格演员。正如电影明星研究者指出的,电影表演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演员融入戏剧性故事中,另一种模式则是演员看上去同周围的演员和环境分离而呈独立自主性。自主性的演绎支持了明星的超凡地位。”[1]280前者是优秀演员的表演方式,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身体呈现剧中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后者却是明星的表演方式,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只会凸显自己的存在并放大自己的魅力。“小鲜肉”必然地选择后一种表演方式,甚至缺乏生动表情的演技,这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维护“高冷男神”形象的功能。虽不利于营造完整的虚构世界,却成功聚焦社会大众的目光,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当下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称之为“消费社会”。商品已经不再承载着使用价值,或者说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人们更多地重视商品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文化联想与幻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身体和性成了最具有符号价值作用的符码,代表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代表着人们欲望的對象,代表着人们的崇拜和消费对象。”[2]664因此,年纪轻、颜值高、身材好、气质佳的“小鲜肉”便应是这个社会中最为理想也最为昂贵的商品。“小鲜肉”价值产生的中介,就是集中在他们身上的注意力。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戈德海伯(Michael H. Goldhaber)等注意到,互联网上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大众的注意力却并没有同步增长,再加上其不可兼顾的排他性特征,注意力成为网络环境下的稀缺资源。如何争夺注意力,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营销者需要考虑的问题。[3]在镜头中呈现为完美身体符号的“小鲜肉”是很多人渴慕的对象,他们因此拥有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这些注意力能够通过他们,转移到他们所代言的产品和出演的影视作品上面,成为购买力的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鲜肉”的天价片酬,实际上购买的是他们所拥有的注意力资源。只不过,注意力的经济价值如何量化是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小鲜肉”片酬的不合理,或许就是对集中在他们身上的注意力的错误估值。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因或许在于“小鲜肉”身上所集中的注意力,并不是来自普泛的社会大众,而是来自特定的人群——他们的忠实粉丝。粉丝重复投入的注意力被简单相加,其经济价值也就被相应高估了。可以说,正是粉丝的持续关注,让“小鲜肉”成为流行文化产业最受瞩目也最有争议的话题。那么,研究“小鲜肉”这一明星类型,就无法绕过其粉丝群体。
二、粉丝的整体特征
在人们的印象中,追星的粉丝一般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以女性居多),她们头脑简单、心灵空洞、言行怪异,对于偶像之外的一切事物皆毫无兴趣,却对偶像抱有种种不切实际的热情和幻想。追星族杨丽娟的新闻因央视报道而轰动全国,这可以说是主流媒体对粉丝的刻板印象和顽固偏见的集中体现。2007年,杨丽娟的父亲因女儿极其渴望单独见到偶像刘德华的愿望始终无法满足,留下一封指责刘德华的遗书后跳海自杀,央视等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以非常规事件的凸显左右和主导公众对事件常态的把握和认知。……将人们引向了对所谓‘病态粉丝的关注,……从而完成了对粉丝亚文化的边缘性、非理性和破坏性的界定。”[4]时至今日,这样的报道策略没有太大改变,粉丝在舆论中依然常常被视为“脑残”。2017年8月,由“小鲜肉”杨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为了推高票房,杨洋的粉丝进行了“锁场”活动(即每个场次买一两张票以保证放映场次)。影院的利益受到损害(每场买票人数过少导致放映收入低于成本,且无法换成更受欢迎的电影),双方发生了冲突。在报道这一事件的时候,有的媒体使用了《“三生三世,十里锁场” 流量明星的粉丝有多疯狂?》②《杨洋粉丝锁场被群嘲,可怕的是她们以此为荣》③之类带有预判性和引导性的标题,将粉丝描述为疯狂到了可怕地步的人群。也有媒体采用了较为中立的态度,剖析粉丝行为的深层原因。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在评论中表示,“我不相信有这样的粉丝,我更相信是明星经纪公司以粉丝的名义搞的。因为,实在是太脑残了,正常人干不出这事。”④还有人惊叹,“这是粉丝?感觉快成邪教徒了。”⑤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将粉丝等同于由于缺乏辨识力而任由他人指使和控制的非正常人群。
但如果对粉丝的态度仅仅限于批判、指责和嘲笑,就会很难理解这一群体,以及这一群体与“小鲜肉”明星,与当下的流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粉丝追星及生活方式白皮书》,娱乐明星的粉丝中,女性占76%,16—25岁的年轻人(也就是“90后”)占68.2%,学生占34.8%,企业白领占22.0%,而广东、江苏、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粉丝所占据的比例也较大。⑥数据和人们的预判接近,显示“小鲜肉”的粉丝以年轻女性居多,她们多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学生和年轻白领,经济较为宽裕,生活较为独立,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同时,因为身处富裕而开放的经济发达地区,她们的消费依据的不是物品是否“划算”、有用,而是其符号价值可见,如果说“小鲜肉”是文化工业精心炮制的优质商品,粉丝正是最理想的优质消费者。正是由于她们不惜付出大量的注意力和金钱,“小鲜肉”们才成为最有价值的明星。
但这些数据并没有揭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小鲜肉”会对这样一个群体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以下结合互联网的传播环境,分析粉丝的社会学特征,并对“小鲜肉”粉丝的特性及行为模式进行剖析。
(一)粉丝的心理状态
粉丝是一个庞大而无名的群体,其中的个体状况千差万别。但年龄和性别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她们作为整体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也是她们对“小鲜肉”明星产生强烈情感的原因。
从年龄方面来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的一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需要克服不同的危机,获得社会化发展。大部分粉丝所处的16—25岁,属于“青少年期”(12—19岁)和“成年早期”(20—24岁)。青少年期的年轻人需要克服的是“自我同一性危机”,充分了解自己的独特性,树立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确定未来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而成年早期的危机则是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感。这个时期的个体已经获得了自我同一性,获得了心理上和经济上的独立地位,进而希望将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获得“爱”的品质,并通过伴侣间的相互支持和分享来应对抚育后代的责任。[5]15艾里克森的理论由于解释含混、阶段划分刻板等遭到质疑和修正,但其有效性也得到了心理学界一致承认。借助他的理论可以看出,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粉丝,迫切需要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对于未来职业和亲密伴侣进行考察和抉择。但是,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她们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定位常常摇摆不定,也很难作出正确选择。
而从性别方面看,四分之三的“小鲜肉”粉丝是女性。能够且愿意追星,和当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20世纪之后,女性解放运动让女性在制度层面上获得了基本和男性平等的权力,她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而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和舆论指责。但另一方面,当下社会中的男权意识依然主导着社会秩序,女性往往需要付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地位、资源和权力。因此,作为一个社会性别的总体,女性在生产领域依然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而只能在消费领域,通过物品的符号作用和象征意义,展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
简言之,正是由于年龄和性别两个方面的共性,“小鲜肉”的粉丝有了共同的心理需求。而互联网环境则为她们提供了共同行动的可能,她们也由此展现出了与之前追星族不同的特征。
(二)粉丝的创造性
粉丝有着很强的创造性。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教授是《星际迷航》(Star Trek)的忠实粉丝,他一直亲身参与并亲眼见证着粉丝如何利用复印机、录像机创作自己的作品,通过邮寄等非正式渠道传播和分享。虽然这种自掏腰包且耗费大量时间的行为既不能带来经济收益,也很难得到外界的理解——在非粉丝看来是不体面、不名誉的,而握有知识产权的公司则有可能起诉这些侵权的行为。但粉丝们却乐此不疲,从这种活动中创造出属于特定群体的亚文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粉丝的创造性更是得到了惊人的发挥。无限延伸的互联网使得粉丝能够方便地沟通协作,各种新的技术产品,大大降低了非专业人士创作的难度。如果说,用户生产内容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重要发展趋势,当下的娱乐偶像,一定程度上也是粉丝与文化工业的合谋,而不是粉丝被动接受的“成品”。对于大部分粉丝来说,偶像的身体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在场的。但是,正如鹿晗某后援团体的主要负责人曾讲解过内部的分工情况:“我们站子的工作组分为产品部、市场部、媒拓部、公关部等,每个部下面再分组,比如产品部又分为资源组、翻译组、设计组、影音组等等,谁在哪个部门都是根据每个人的专业、职业和特长决定的,……加上每个部门都相对独立又互相合作,做事的时候说是一条流水线也不为过。”[6]就这样,与其说粉丝忠心耿耿地“粉”鹿晗,不如说她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生产出了鹿晗这样一位人气超高的明星。
(三)粉丝的互动性
1990年代,“追星”成为青少年群体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许多初高中生尽管只有很少的零花钱,却省吃俭用,尽可能多地购买偶像的唱片、海报、书籍及其他周边产品。这是孤独的甚至地下的活动,父母师长可能会严厉制止,周围的同学好友也未必共同参与。
但在互联网环境下,百度贴吧、微博、微信能够让粉丝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交流;而在线下,除了传统的听演唱会、看电影、买周边产品之外,粉丝还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让自己变得可见。例如,著名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中虚构了一个所谓的“十年之约”,即2015年8月17日“长白山下。青铜门开,静候(张起)灵归。”于是这一天长白山景区游客数量暴增,景区管理者准备的签名版上写满了粉丝的感言,发行的纪念明信片也被抢购一空。⑦张起灵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但对于“稻米”来说,这一次长白山之行兼具了圆梦、朝圣、旅行和社交多种意义,让散居于各地的粉丝获得了一个自我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仪式,让追看这部小说长达若干年的粉丝脱离原有的生活轨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与自己喜爱的人物发生交汇,并通过这个虚构的符号,分享了关于这个文本的共同记忆、经验和情感。
(四)粉丝的分裂性
凭借自发的创造、传播和交流,粉丝获得了快感和乐趣。但群体的“圈地自萌”也有很大的消极后果,就是将自己封闭在“信息茧房”之内。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量的超载,注意力有限的公众只能选择偏爱的信息领域,接触立场一致的人,看想看的内容,听想听的声音,每个人都为自己定制了一份‘我的日报。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个仅能容纳相同意见的‘回音室。身处封闭茧房中的人们听到的只有自己被放大的回声,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闭目塞听。”[7]信息茧房不仅隔绝了与外界的交流,还会导致内部感情走向极端。原因在于,“网络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往往将情绪和观点、戏剧和现实相混合,”这样的信息可以称为“情感新闻”,而在粉丝身处的信息茧房之内,“个体收发情感新闻,原先持有的观点、情感、情绪和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强化和加强,与其他茧房的对立也就十分尖锐。”[8]这样的事件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例如,某媒体发布了有关某偶像的负面言论引起其粉丝的不满,于是双方立刻就会“撕起来”。对媒体而言,发布信息是自己的自由权利,粉丝蛮不讲理的谩骂是一种“脑残”行为;而对于粉丝而言,媒体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随意评论自己所喜爱的偶像就等于侮辱了粉丝群体,必须予以反击。虽然也有不少粉丝认识到“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不恰当的言行会给偶像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粉丝对偶像的高度感情投入,以及她们对偶像的认知与非粉丝之间的偏差,已经决定了双方不可能达成“理性”的沟通。很多时候,“撕起来”的双方甚至不能讲出任何道理,而只会给对方贴上“脑残”“黑子”的标签,以越来越粗俗、越来越暴力的语言相互攻击。而在這种情感极化的状态下,双方几乎没有相互理解和和解的可能。
有论者认为,“信息茧房”有着巨大的潜在危险,因为“身处封闭环境中的个人,其认知水平和媒介素养将不断退化,进而影响到价值观的确立。对整个社会而言,‘信息茧房构建的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的藩篱,长期的异质性缺失,势必将造成群体的极化。失去了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群体之间黏性逐渐丧失,社会价值观离散,给社交媒体的媒介生存造成极大的隐患。”[8]而对于粉丝群体来说,和外界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也会给她们带来身心的极大困扰。
可以说,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兴起的环境下,人们接受文化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向、静态,变得多向、动态。被粉的人/物不再被远距离欣赏和崇拜,而是充当交流的媒介,以自身的某些特质,沟通这些有着共同的趣味、喜好和某些特质的粉丝。在这样的情况下,粉丝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通过分享一系列信念、符号、含义、价值和实践,……制造出一种集体归属感,它会调和与文化主流群体的非传统或对抗性关系。”[1]294进入“小鲜肉”粉丝的交流空间,我们会发现,在粉丝眼中,“小鲜肉”帅气、善良、单纯、努力,甚至有些“呆萌”;而在非粉丝眼中,“小鲜肉”不仅演技差、耍大牌,更有无数负面新闻缠身。两者差异之大,判若两人。这不能简单理解为粉丝或非粉丝的认知偏差,因为明星形象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明星个人的真实呈现,而是“包含了无数媒体和环境对他或她的呈现:影迷杂志与主流新闻媒体、电视报道和人物传记、许多电影里的表演、访谈、传闻以及各种场合的出席。”[9]137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明星形象是由媒体机构塑造而成;到了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的媒体,那么在粉丝群体内部,“小鲜肉”的正面信息就会多次、反复传播,成为群体内的主流意见;而负面信息在粉丝群体内部则会遵循“沉默的螺旋”效应,逐渐变得微弱直至消失不见。这样,虽然不被群体之外的人所理解,有着良好品质且个性惹人喜爱的“小鲜肉”形象就成为粉丝群体内共享的文本。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女性粉丝不断多次消费这个自己参与创造出来的文本,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特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小鲜肉”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奇观。
三、“小鲜肉”和粉丝的关系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根据情境而千变万化,没有哪一个既有的模式可以套用来分析“小鲜肉”和他们的粉丝。根据“小鲜肉”及其粉丝的特点,两者关系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带有色欲的爱慕
从字面上看,“小鲜肉”这个词组的主语是“肉”,“肉”以提喻的方式指代“人”,在古代汉语中“作为称谓词出现在口语会话中,在感情色彩上还具有一定昵称性,多指自己心爱的人”。[10]可以说,“小鲜肉”这个词汇本身就有着情感乃至肉欲的色彩,而他们与粉丝的关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程度。“小鲜肉”会定期在微博上发布关于自己的图文和视频。这些材料经过技术处理之后赏心悦目,还让粉丝觉得,自己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隔离,深入到偶像的私人空间和工作场所,看到偶像的一举一动。而如果留言,还有可能得到偶像(或者说以偶像本人口吻发出)的即时回复。除此之外,粉丝还有接机、探班、见面会等多重线下形式与偶像近距离接触。这些线上和线下的接触,让粉丝产生了和偶像“亲密无间”的关系。因此,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常常是“我家”某某,某些情况下甚至变成“老公”,营造形同情侣乃至夫妻的关系。百度贴吧的“吴亦凡吧”里出现过这样的帖子——“妮最喜欢凡凡身体哪个部位?”下面所附的图片大部分是吴亦凡身体细部的截图。⑧如果说眼睛和双手还仅意味着观看和欣赏,那么脚踝、舌头、锁骨等部位的截图和放大,就很明显地带上色欲的意味了。
除了亲密感,对于长期的粉丝来说,她们可能会经历情感、职业和家庭方面的变故,而和偶像的关系却是稳定的(除非自己决定“脱饭”,否则不会结束),总是正面积极的,成为顺境的陪伴和逆境的安慰。在人际关系淡漠且流动极快的都市,对于寻求亲密关系的年轻女性粉丝来说,甚至比真正拥有一个异性伴侣还更要令人满意。因此可以说,“小鲜肉”们因为其精致的外表,为粉丝所爱慕。
(二)带有认同的崇拜
一般来说,认同往往发生在同性的明星和粉丝之间。粉丝会对明星所扮演的角色、经历的事件感同身受,进而认同明星及其扮演角色的行为方式及内在价值。但“小鲜肉”和他们的女性粉丝之间,同样也有认同的作用发生,并被一部分粉丝上升到崇拜的地步。主要原因在于,“小鲜肉”并不纯粹是以“男性魅力”取胜。他们因外表精致而被认为气质阴柔,在银幕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往往显得温柔、体贴、耐心。虽然冯小刚、叶大鹰等公众人物表达了对“小鲜肉”丧失男性气质的担忧和恐惧,但这种中性气质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女性主义认为,“雌雄同体”是最为理想的性别气质。英国作家伍尔夫在多部作品中塑造了“雌雄同体”的人物,并认为“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男性和女性)这两个力量结合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她认识到,“要让女性和男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两性之间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消除建立在两性对立基础上的整个社会意识、思维模式、伦理价值标准。这样,男性与女性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人类才能真正发展进步。”[11]当然,无论是“小鲜肉”还是他们的粉丝,未必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思考问题,相反“小鲜肉”们还会刻意展示“爷们”的一面。⑨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中性的特质,让粉丝既对他们产生面对异性明星的爱慕,又产生面对同性明星的认同。
很多粉丝回忆追星历程,会把自己对偶像的热爱总结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⑩虽然精致的外貌是吸引她们的重要条件,但让她们长期关注某一明星的,是他的种种行为和品质,例如在拍戏的过程努力克服困难的坚毅,低调进行慈善事业的善良,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粉丝的温柔等等。
可以说,粉丝崇拜明星并非因为无所事事、见识浅薄,而是通过偶像重温和确认自己的价值选择。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处在人生抉择时刻的粉丝来说,通过偶像这样一位有社会影响力和个人魅力的人物确认自己的价值选择有着巨大的意义,能够减轻她们的迷茫和压力,让她们对自己的选择更加执著和坚定。由此,她们会对偶像由价值观层面的认同,上升到由衷的敬佩和崇拜。例如,有粉丝在知乎话题中谈到鹿晗的时候赞叹,“在我心里面他带给我的不再只是娱乐性质的满足,不再是闲暇无聊时的消遣,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指导,我愿意尊敬他为先生。”?当然,由认同上升到崇拜,不排除艺人经纪团队的刻意宣传,及粉丝自身对信息的不断筛选所造成的偏向,但对于粉丝来说,这份崇拜之情却让自己的生命因对特定价值的信仰而变得饱满充实,也让她们感到格外美好。
(三)带有投射的守护
大部分“小鲜肉”明星是参照日韩的造星方式塑造出来的,无论出道多久都是处于“养成”的状态。而他们的粉丝则有很多是身处大中学校园中或初入职场,正在逐步从青涩走向成熟。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让很多粉丝将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需要投射在“小鮮肉”身上。不少粉丝表示,偶像是她们的人生榜样。正是从偶像的努力进取,粉丝获得了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例如,一位杨洋的粉丝谈到,“我在试着把他当做我的动力,他越来越有名,越来越成熟和自如,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作为羊毛的我也会努力,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也许有一天真的可以站在他的面前采访他。”?对于这些粉丝来说,偶像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处理自己的现实问题的时候,她们从偶像的事迹中得到勇气,通过学习偶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乃至整个人生轨迹。
而在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投射到偶像身上的时候,偶像的事业也就成了粉丝自己的事业。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条件下,粉丝不再是远远仰慕,而是通过打榜、投票、控评等行为,直接影响偶像的人气和口碑。这样,偶像的每一次成功都和粉丝的用心守护直接相关,粉丝也会通过种种维持偶像地位的行为而获得成就感。这样的心理被经纪公司有意识地利用了,例如,TFBOYS所在的经纪公司“并没有像传统经纪公司一样根据自己的评估标准去给艺人预设好‘人设,而是通过这些网络视频的人气反馈来权衡每一位练习生的价值。这就让受众有了较为强烈的‘参与感,……用户粘度……明显高出许多。”[12]TFBOYS三位成员都是在十四五岁的年纪以不成熟的形态出现公众视野中,虽然其作品堪称粗糙,却让粉丝产生看着他们长大的感觉。其他“小鲜肉”及其经纪公司也在日常的宣传中,强调他们为了拍电影、唱歌而付出的艰辛,常常让粉丝对偶像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感到心疼,进而产生这样的想法——偶像一直在努力拼搏,得到回报理所应当。粉丝购买偶像的音乐、影视和代言产品,让偶像的经济价值得以凸显,事业得到提升,让他们的努力得到切实的回报。这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锁场”事件,就不能简单被视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行为了。对于无权无势的粉丝来说,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以消费的方式将偶像的银幕之作推广给非粉丝群体,这是对偶像的守护和支持,也让原本只是文化商品的被动接受者的粉丝感到,自己不但把握住了偶像的命运,也掌握了自己所身处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1990年代以来,随着H.O.T、SMAP等在中国走红,日韩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时代峰峻和TFBOYS这样模仿而来的经纪公司和偶像团体,打榜、应援等线上线下的粉丝活动也越来越成为常态。在互联网的媒体环境下,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偶像的人气和地位,越来越依赖于粉丝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粉丝对偶像,则在亲密互动的基础上,发生了欲望、认同、投射等心理作用,并在以言语表达爱慕和崇拜的同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守护偶像,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价值选择,体验成就和喜悦。两者之间的双向关系,成为新的明星制度的核心。
四、结语
近几年来,“小鲜肉”凭借年轻俊美的阳光男孩形象吸引了大量的女性粉丝,这些粉丝大部分处在从幼弱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的人生阶段,“小鲜肉”的形象和内涵符合她们此时的心理需求,让她们产生了带有色欲的爱慕、带有认同的崇拜和带有投射的守护等复杂的情感,并为此付出大量的金钱和时间,通过种种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活动,维持自己所粉的“小鲜肉”的人气和地位。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够理解有关“小鲜肉”及其粉丝的种种看上去不合常理的现象。当然,这并不代表“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需要加以克服的消极方面。从粉丝个人角度来说,他们需要走出“信息茧房”,以更加理性的方式与自己所在的社群之外的人交流;而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偶像和粉丝关系中封闭的特点,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注 释:
①参见《天价片酬不敬业,“小鲜肉”之病怎么治》,源自北青网:http://news.youth.cn/jsxw/201703/t20170330_9384849.htm;
《小鲜肉片酬高水平低 知名导演编剧们群起而攻之》,源自凤凰网:http://ent.ifeng.com/a/20170113/42810981_0.shtml。根据这些新闻报道,“小鲜肉”明星的片酬最高甚至达到2亿元之巨,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数字的真实与否无法证实,不排除新闻炒作的可能。但是,2017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规定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如有超出40%的情况,需要相关单位备案并进行说明。
② 源自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a/20170813/51622386_0.shtml
③ 源自:http://ent.jschina.com.cn/gdxw/201708/t20170809_ 904355. shtml?bsh_bid=1782991547
④ 来自“南方周末”公众号2017年8月17日新闻《“锁场”影院,不这么玩就会死?粉丝与票房的三世恩怨》后的留言。当然这样的怀疑并不是没有根据,有图文显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出品方的确有意引导了粉丝的行为。
⑤ 来自公众号“虹膜”8月10日发布的文章《你以为杨洋的粉丝容易?他们可是为爱豆操碎了心》的留言。
⑥ 该报告下载地址:
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576.html。此外,2014年,虎嗅网对鹿晗微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挖掘和粉丝,发现160万的微博粉丝中女性占到128万,为男性3倍;53%的粉丝是90后;海外、北京、广州、江苏和浙江等几片区域的粉丝是占比最高的,加总达到45.42%。(《大数据显示女性粉丝更爱小鲜肉 南方粉丝偏爱老干部》,http://news.zol.com.cn/624/6247879.html)百度贴吧也在2015年统计了10万个明星吧的数据,发现其中71.1%的粉丝为女性,69.8%的粉丝年龄在24岁以下,但从粉丝活跃度、关注度等指标来衡量,在粉丝势力排行榜排名最高的前10位艺人当中有9位是男性或男性乐队组合。这几个数据,有的是针对特定“小鲜肉”粉丝,有的是针对特定社交媒体;有的采用大数据研究法,有的则采用传统的抽样调查,都得到了相似的数据。
⑦ 参见《南派三叔的十年之约 引来大批粉丝挤爆长白山》,http://news.ifeng.com/a/20150818/44455912_0.shtml。
⑧参见吴亦凡百度贴吧话题:http://tieba.baidu.com/p/5146749192。 其中“妮”为吴亦凡粉丝“梅格妮”(每个你)的简称。
⑨ 不少“小鲜肉”将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男性气质的证明,比如吴亦凡多次展示自己的篮球技术,鹿晗则将足球作为自己的爱好,并代言相关品牌。
⑩ 参见知乎话题“成为鹿晗的粉丝/被鹿晗圈粉是什么感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27596。“先生”一词既是男性的通用称呼,也是对教师的尊称。笔者认为此处应做后一种理解,即这位粉丝将鹿晗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 参见知乎话题“成为鹿晗的粉丝/被鹿晗圈粉是什么感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27596
? 参见知乎话题“喜欢杨洋是什么感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34522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戴尔.严敏译.明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徐光远,王旭海.注意力经济研究的新视角[J].思想战线,2013(3).
[4]陈霖,杨培.大众传播媒介对“粉丝”亚文化的再现——以央视对“杨丽娟事件”的报道为例[J].文艺研究,2012(4).
[5]罗伯特.费尔德曼.苏彦捷,邹丹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6]粉丝们的怪力乱神日常[EB/OL].
http://ent.163.com/15/0819 /21/B1DM0JV900034UOI.html.
[7]劉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
[8]田林楠.网络情感是如何极化的?——一个情感社会学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7(2).
[9]格雷姆.特纳.高红岩译.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梁吉平.“小鲜肉”的前世今生[J].语文建设,2015(13).
[11]张昕.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
[12]TFBOYS无法复制,中国杰尼斯之梦难以实现[EB/OL].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96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