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耶律楚材的“以儒治国”政治思想探究
——“以儒治国”政治思想在《湛然居士文集》中的体现

2018-04-02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华夷治国蒙古

袁 蕊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他出身于一个彻底汉化的契丹贵族家庭,虽为契丹后裔,但是他精晓儒学,熟悉佛学,其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他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并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取得了正面的作用。他提出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概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耶律楚材提出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主张,提出了很多的治国措施,对蒙古汗国的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建议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才任能,并为蒙古统治者采纳,以及在以后形成了制度;他十分崇尚汉文化,在他看来各民族之间生来平等,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种族之分,“华夷一统”是他的理想,超越了汉族文人儒士那种狭隘的民族情感和成见。同时,耶律楚材作为诗人,将自己平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入了诗歌。其中体现最多的就是儒家思想,“以儒治国”政治的理论实施在其作品《湛然居士文集》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一、耶律楚材及其著作《湛然居士文集》

(一)耶律楚材简介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7月24日—公元1244年6月20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玉泉老人。自其祖父起世代在金朝做官,1214年,蒙古大军攻掠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州县后,他被留守中都,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他自幼饱读诗书,年轻时又拜万松老人为师学习佛法。蒙古军队攻下中都(今河北省张北县)后,耶律楚材被召到了成吉思汗身边[1]18。成吉思汗很是欣赏他的才能,十分器重他,曾带他西征。窝阔台即位后,则是加倍重视他。耶律楚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出了十八条建议。这些建议切中时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蒙古帝国建立行政机构的纲领。耶律楚材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华,提出并有效地实施了很多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政治策略。耶律楚材在蒙古汗国30年中,备受成吉思汗父子的重用,官拜中书令。蒙古立国之初,拟定了很多政治策略以及典章制度。提出要将军政、民政分开管理,其中各州郡的长吏只管百姓之间的事情,军事机构主要管理军队中的事务;通过科举考试,选取出优秀的人才,把被俘虏的优秀的汉人都释放了出来。“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慎刑恤民,秉公执法;极刑必须报告核实之后,才能行刑,不得生杀任情。对元法律制度的建立有重大影响[2]。

耶律楚材作为蒙古早期出色的诗文作家和政治家,其诗歌对元初文坛构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他的“以儒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华夷一统”的民族思想都在诗歌中表现了出来。“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知,不以研炼为工”是对耶律楚材的评价[3]33。而《元诗史》则称:“实际耶律楚材可以说是第一人,他的《湛然居士文集》是元诗史的开篇。”[4]85

(二)《湛然居士文集》

耶律楚材著作有《湛然居士文集》[5]69。今本十四卷,本书是根据耶律楚材的作品汇编而成的,最早应编成于公元1233年前,分为9卷,集古律诗、杂文等等,由当时中书省都事宗仲亨辑录。而后有人补辑了公元1233—1236年的作品,是为本书的后5卷。全书作品有776篇,以诗为主718首,也有一些序、疏等共58篇等,反映了耶律楚材的经历感受、个人的真实想法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其中有“以儒治国”政治思想体现的就达70多篇[6]32-48。

耶律楚材曾跟随成吉思汗远征西域,将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运之于笔端,赋之于诗歌,在西征的10年期间,他写出了600多首诗歌,其中有述怀、感时、咏史诗,求实通俗毫不掩饰;与朋友的唱和诗,挥扫百张信手拈来;思亲忆母诗,温雅平淡文润金石;高喊“华夷一统,共享太平”的诗,雄豪奔放雷动飚举;描写西域景物诗,奇变迥异靡有定迹;还有禅诗,韵味芬芳隽永无穷。这些诗歌记录了耶律楚材一生的思想情感变化,同时也显示了其旷世的才华,这些诗选都收录在他的《湛然居士文集》中。所以我们说,耶律楚材是蒙古王朝第一位著名诗人,也是元诗的开宗者。

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提出

儒者从人需声,儒家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不义的战争。耶律楚材生于浊世,亲眼看见了天下苍生疾苦,黎民百姓受苦受难。因此,天下苍生必须归一而后安的想法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所以他尽心竭力地辅佐成吉思汗父子统一了天下。并且在每次战役之后,都尽可能地劝阻统治者减少波及苍生百姓的杀戮。战后积极地主张“以儒治国”,建议统治者施行仁政,主张用文治理天下。

《西游录》中“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人心”[7]45,最早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耶律楚材的思想受儒、佛两教的影响而成。在蒙古游牧民族统一中原后,社会各种矛盾逐渐突显的情况下,“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提出,是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这项治国方针,其本质是儒、佛结合,分管表里,形成“华夷一统”的和平盛世。

“蓬莱怜我寄芳笺,劝我无忘仁义先。几句良言甜似蜜,数行温语暖于绵。从来谁识龟毛拂,到底难调胶柱弦。用我必行周孔教,舍予不负万松轩。”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6,《寄用之侍郎》

此诗序:“用我则行宣尼之常道,舍我则乐释氏之真如。”王国维评价:“虽洞达佛理,而性格实为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从未见有此种气象。”[8]90耶律楚材的一生,思想上都以佛祖为皈依,行动上又遵照着儒家的济世安民之道。

要想了解耶律楚材为什么既尊儒又信佛,必须深入地了解耶律楚材的内心世界,探索他思想的内涵,找出他之所以有这些想法及价值选择的原因,而不能只仅仅注意他的事功与行为。“用我则行宣尼之常道,舍我则乐释氏之真如。”这种恪守,并不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不思上进,不求功名,拒绝竞争,而是按照万松老人的要求“出家为上首,入仕为栋梁”服务社会。一个人要对自身存在的价值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并且要保持一种看透世事无常的清醒和随时能够洞察人生百态的坦然。

“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承手教,谕及弟子有‘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之语,近乎破二作三,屈佛道以徇儒情者,此亦弟子之行权也。教不云乎:无为小乘人而说大乘法,弟子亦谓举世皆黄能,任公之饵不足投也。故以是语饵东教之庸儒,为信道之渐焉。虽然,非屈佛道也,是道不足以治心,仅能治天下,则固为道之余滓矣。戴经云:‘欲治其国,先正其心;未有心正而天下不治者也。’是知治天下之道为治心之所兼耳。普门示现三十二应,法华治世资生,皆顺正法,岂非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者欤?孔子称夷齐之贤,求仁而得仁,死而不怨,后世行者难之,又安知视死生如逆旅,坐脱立亡,乃衲僧之余事耳!且五善十戒,人天之浅教,父益慈,子益孝,不杀之仁,不妄之信,不化自行于八荒之外,岂止有耻且格哉!是知五常之道,已为佛教之浅者,兼而有之,弟子且让之。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庸儒已切齿,谓弟子叛道忘本矣,又安足以语大道哉!又知稚川子尚以参禅卜之,立见其效。师尝有颂,试招本分钳锤一下,便知真假,正谓此耳!呵呵!春深,万冀为道珍重,区区不备。”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3,《寄万松老人书》

这是耶律楚材写给他老师的一封信。儒,能让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表现出了一种入世的精神;佛,倡导现世受苦,来世享受,让人淡泊名利,看淡尘世间的大喜大悲,平衡心理,普救天下苍生。耶律楚材坚守这种思想,兼儒、释于一身,却遭到不少人的攻击,儒家弟子称他为“庸儒”,佛教弟子称他这种做法为“屈佛”。面对指责,耶律楚材坦言:“欲治其国,先正其心;未有心正而天下不治者也。是知治天下之道为治心之所兼耳。”对于身学两教,“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庸儒已切齿,谓弟子叛道忘本矣,又安足以语大道哉!”庸儒的求全责备,让耶律楚材无话可说,既然指责他的人是“庸儒”,又何须与之争辩呢?

三、“以儒治国”政治思想在《湛然居士文集》中的体现

投身于蒙古汗国的耶律楚材,曾先后协助了成吉思汗父子30余年。在那战争不断的年代,民族文化受到了很重的创伤,他依旧把拯救天下百姓作为己任,积极地推行儒治,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蒙古汗国统治中原民族的改革,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耶律楚材的治国安民的思想主要是“以儒治国”,他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治国理念,主要表现在大一统思想、仁政思想和举荐贤才的思想,这些治国措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大一统理论始终是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总的格局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一统观念很早就已形成,因而能否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衰败。

耶律楚材深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底蕴深厚,同时也深受大一统思维的影响。他辅佐成吉思汗父子完成了蒙古汗国大统一事业,建议君主在政治改革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设。耶律楚材提出的“华夷一统”的概念,对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十分大的勇气和智慧。并且对大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9]31-33。

“四海皇皇足俊贤,浪陪扶日上青天。且图约法三章定,宁羡浮荣六印悬。润色吾术惟恐后,扶持天下敢为先。过情声闻予深耻,可笑虚名到处传。”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3,《和移剌子春见寄五首》其一

在耶律楚材“以儒治国”政治策略的推行之下,蒙古帝国日益强大了起来,引来了许多能人儒士来辅佐窝阔台。窝阔台虽为蒙古人,骨子里有着尚武轻文的思想,但当他看到了儒士的才能对治理国家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时,从内心开始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兴趣,在思想上开始重视文人儒士。上面这首诗的首联,把文人儒士比喻成了大海的巨浪,把蒙古统治者比喻成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巨浪能够把太阳抬上青天,可见文人儒士的力量之大。正如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的道理,文人志士既可以使帝国强大,当然也能使帝国衰亡。在这里耶律楚材有间接地向蒙古统治者进谏的意思。历史上,但凡文人出仕大都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耶律楚材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抱负得到更好的实现才身处高位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华夷一统恩泽于天下百姓的理想。当然,人生观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方式也会出现分歧。人们要学会从容地主宰自己的命运,做到自己的人生不背负任何的心理负担,做自己该做的、能够把握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奉献世界。

“汉臣千里觐龙庭,欲使天皇致太平。十事便宜言恳切,三千貔虎令严明。好筹庙算如留相,莫忆鲈鱼似季鹰。一统要荒君勉力,云台须占最高名。”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0,《张汉臣因入觐索诗》

耶律楚材的雄心壮志与政治理想都在诗歌中洋溢出来。颔联中提到的“十事便宜”,指的是耶律楚材提出的十八项措施的代称,耶律楚材对自己的政治策略充满了信心。他在诗中说到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为了个人利益而舍弃国家利益,他要像留侯张良那样,与国家患难与共。其中最后一联,体现出耶律楚材的一生都在为“华夷一统”而努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正是他追寻的。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思想在耶律楚材身上得到了体现。契丹、女真、羌、蒙古、汉等民族经过长期的“杂糅”与“同化”,最终消磨掉了民族间的隔阂与排斥,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种思想在13世纪的中国文人中是非常难得的,既使对当今现实来说,仍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吾皇巡狩用三驱,万骑千官奉帝车。北阙春颁劝农诏,南陬夜奏报捷书。士民安堵耕盈野,老幼迎郊浆满壶。伫看要荒归一统,天兵不日破东都。”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6,《过太原南阳镇题紫薇观壁三首》其二

这首诗充满了耶律楚材对蒙古贤明帝王君主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耶律楚材渴望华夷一统天下苍生安居乐业的心声。颔联,这两句是对当时蒙古政权统治盛况的描写。决定着一国的立国之根本的,就是农业。蒙古族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习惯性”,初入中原的蒙古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很不重视。而历史证明,以农业为本者,方可得天下。窝阔台十分重视并大力推广了耶律楚材以农业为本的思想。从颈联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政策深受百姓们的欢迎,也为蒙古统一中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尾联中的“东都”,是指当时被金朝残余势力所占的开封。“伫看要荒归一统”是耶律楚材想要拯救天下苍生的呐喊。全诗的诗意都深深地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整个视野都凝聚在对国家大局的关怀上。在蒙古统治区域上,大力发展农业,以及进行拓边战争,招抚四海,吞并八荒,固守九州,完成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是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历史的使命。

“新朝威德感人深,渴望云霓四海心。东夏再降烽火天,西门一战塞烟沉。颙观颁朔施仁政,伫待更元布德音。好放湛然云水去,庙堂英俊正如林。”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4,《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十首》其二

耶律楚材非常感激蒙古统治者重用了自己。他对社会、国家、人民深切关注,诗中首联,充分地体现了耶律楚材一统天下,华夷归一,天下苍生得以安居乐业的思想。耶律楚材的心胸是宽阔的,抱负是宏伟的。他没有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而是着眼于全局,心怀天下百姓苍生。在那个时代,在那样等级分明的社会当中,耶律楚材有如此心胸,在封建士大夫之中是不多见的,不愧为众多知识分子中的真儒。颈联中,他对即将要继承大汗的窝阔台满怀希望,托雷监国期间,只不过是一个交接的过程,所以大的政治策略还未实施。窝阔台继承汗位对耶律楚材来说是推行“以儒治国”政治理想的希望,这些从此诗中都可以看到。托雷监国期间并未重用耶律楚材,这是由当时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况且托雷只是监国而已,并非是正统的蒙古大汗。当然窝阔台就不同了,他是成吉思汗密诏选定的继承人,所以他大治天下,就显得名正言顺,耶律楚材对新任大汗窝阔台怀有满心的期待。这是他精神的支柱,是他生命的动力。耶律楚材希望尽快实现自己“华夷一统,天下归一”的政治抱负,尽情地享受这清平天下的自然之乐,山水之趣。

“四海从来皆弟兄,西行谁复叹行程。既蒙倾盖心相许,得遇知音眼便明。金玉满堂违素志,云霞千顷适高情。庙堂自有夔龙在,安用微生措治平。”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5,《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其七

耶律楚材虽然出身于少数民族贵族家庭中,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渴望华夷一统的思想。治国安民,辅佐君主实现“华夷一统”是耶律楚材平生的夙愿。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没有华夷之别和高低贵贱之分,各个民族之间应当友好相处,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行动中,体现在所写的诗歌中。如“四海从来皆弟兄”这一句诗就是其“华夷一统”思想的缩影。作为性情中人,他视金钱如粪土,视友情如生命,没有这种品格,就没有“金玉满堂违素志,云霞千顷适高情”之句。然而文如其人,诗文乃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

(二)仁政思想的体现

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能决定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以儒治国”,就是实行儒家主张的政治制度,权力集中在中央,但并不是单纯地以法治天下,而是施行“仁政”,刚柔并济,统治天下。就是实行且要实现“华夷一统”,就必须要直面现实,施行仁政。蒙古统治者行仁政是耶律楚材极力劝谏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反对滥杀无辜和提倡轻徭薄赋。蒙古统治者起初到处滥杀无辜,遭到了耶律楚材的强烈反对,在他看来对儒家思想真正的发扬与继承,就是仁政的实施。统一的税收改变了落后的剥削方式,胡乱地征税得到了抑制,人民的负担减轻了。这是“仁政”思想在经济改革上的具体表现[10]55。

“三休道人税居于燕城之市,榜其庵曰贫乐。有湛然居士访而问之曰:‘先生之乐可得闻欤?’曰:‘布衣粝食,任天之真。或鼓琴以自娱,或观书以自适,咏圣人之道,归夫子之门。于是息交游,绝宾客,万虑泯绝,无毫发点翳于胸中。其得失之倚伏,兴亡之反复,初不知也。吾之乐良以此耳!’曰:‘先生亦有忧乎?’曰:‘乐天知命,吾复何忧?’居士进曰:‘予闻之,君子之处贫贱富贵也,忧乐相半,未尝独忧乐也。夫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是故,君子之得志也,位足以行道,财足以博施,不亦乐乎!持盈守谦,慎终如始,若朽索之驭六马,不亦忧乎!其贫贱也,卷而怀之,独洁一己,无多财之祸,绝高位之危,此其乐也!嗟流俗之未化,悲圣道之将颓,举世寥寥无知我者,此其忧也!先生之乐,知所谓矣;先生之忧,不其然乎?’道人瞪目而不答。居士笑曰:‘我知之矣。夫子以为处富贵也,当隐诸乐而形诸忧;处贫贱也,必隐于忧而形诸乐。何哉?第恐不知我者,以为洋洋于富贵,而戚戚于贫贱也。’道人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吾子之谓矣。请以吾子之言以为记。’丙子日南至,湛然居士漆水移剌楚材晋卿题。”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8,《贫乐庵记》

就在中都陷落后的第二年,耶律楚材拜访了寓居贫乐庵的三休道人。在与三休道人的交流中,耶律楚材谈到了自身的人生志向。杜甫“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就是说碰到了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便不忍再轻易离开他们,自己去逍遥了。这里表达了耶律楚材之所以不愿意做隐士的缘故。耶律楚材虽在万松老人门下,但他真正的思想是宗儒而并不是崇佛。耶律楚材一旦有别的出路,他马上就会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我们不难看出耶律楚材那种“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思想的真情流露。

“风云佳遇未能期,自是鱼龙上钓迟。岩穴潜藏难遁世,尘嚣俯仰且随时。百年富贵真堪叹,半纸功名未足奇。伴我琴书聊自适,生涯此外更何为。”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5,《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其四

世界风云变幻,使我们二人萍水相逢,一见如故。我们不要谈什么出世和隐遁了,就应物随时吧,不为富贵、功名、权势地位而奔波劳累,能在精神上尽量摆脱太多的物欲和得失心理,就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洒脱”和“飘逸”。琴书自适,聊以自慰,除此之外人生在世还求什么呢?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想做一番大事业的心情,很明显,这也是深受汉文化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诗人政治理想的核心是“兼济天下”。

“胜克河中号令齐,神兵入自太行西。昏昏烟锁天坛暗,漠漠云埋王屋低。风软却教冰泛水,寒轻还使雪成泥。行吟想象覃怀景,多少梅花坼玉溪。”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2,《王屋道中》

这首诗写于1232年初。“胜克河中号令齐,神兵入自太行西。”公元1231年10月,窝阔台亲率大军攻打金朝的残余势力,以重兵围困河中(今山西阳城一带)。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苦战,在1231年12月终于攻破了河中。随后窝阔台向南延续推动。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垢曲两县之间,因其山三重,其状如屋,故名王屋山,它又被人们称之为天山。颔联,所描写的是王屋山处于战争中的情况。接下来的两句诗颇耐人寻味,颈联中,风是一种无色无形无味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轻柔的,但就是如此柔软的东西却可以使坚硬的冰化为无形的水,这充分地体现了以柔克刚的道理。天气稍微转暖就可以使洁白的雪变成不堪入目的泥水,这是大自然的奇观,这是大自然温柔的变化。此时耶律楚材想到儒家文化体制与蒙古原有的统治方法。蒙古统治者主张用武力征服中原百姓,耶律楚材主张用儒家思想征服百姓,因为它可以使人民从内心服从。耶律楚材想,这不正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吗?试看将来的世界,将是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的世界,耶律楚材对此充满了信心。

“圣主题华旦,熊罴百万强。兵行从纪律,敌溃自奔忙。百谷朝沧海,群阴畏太阳。黎民欢仰德,万国喜观光。尧舜规模远,萧曹筹策长。巍然周礼乐,盛矣汉文章。神武威兼德,徽猷柔济刚。自甘头戴白,误受诏批黄。我道将兴启,吾侪有激昂。厚颜悬相印,否德忝朝纲。佐主难及圣,为臣每愿良。翠华来北阙,黄钺讨南疆。明德传双叶,宽仁洽万方。九服无不轨,四海愿来王。兵革虽开创,诗书何可忘。洪恩浮晓露,严令肃秋霜。符应千龄运,功垂万世昌。绵绵延国祚,烨烨受天祥。多士咸登用,群生无败戕。此行将告老,松菊未全荒。”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和李世荣韵》

全诗用一种博大的胸怀赞美纪律严明的蒙古将士。“九服无不轨,四海愿来王。”“九服”“四海”都是大一统思想的表现。耶律楚材文武兼治,以儒治为本的思想也在诗中得到了体现。“兵革虽开创,诗书何可忘”正是由“武功”向“文治”的转化。同时诗中也描绘了一种盛世景象,“百谷朝沧海,群阴畏太阳。黎民欢仰德,万国喜观光。”国泰民安,政治修明,国土宽广,礼乐遍行,文化繁荣等等。谦逊礼让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全部的神圣的美德都是从那里萌发的。在这政通人和的政绩面前,耶律楚材十分自谦,总感到自己的才德不济,这种心理压力和当时的盛况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人想要得到一分的荣誉,就必须要承担十分的责任;一个人想要有一点的成绩,就必须要做到百倍的虚心和努力。这是进步中的思索,也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儒臣的内心独白。

“自愧才术草芥微,偶然千载遇明时。惟希一统皇家义,何暇重思晁氏危。

仁义且图扶孔孟,纵横安肯效秦仪。行看尧舜泽天下,万国咸宁庶绩熙。”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2,《和杨居敬韵二首》其一

诗中“偶然千载遇明时”所指的就是当时拖雷宣布成吉思汗的遗命,推选窝阔台承继大位。在耶律楚材的主持下,大会开得很顺利。诗中表明了耶律楚材尊孔用儒,始兴文治的理想。蒙古帝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武力,在初期对文治不够重视。颈联中的“孔孟”指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秦仪”分别指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这句诗充分袒露了耶律楚材自己的政治主张及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历史表明,耶律楚材的这些主张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蒙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诗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耶律楚材对蒙古新大汗窝阔台统治蒙古帝国充满了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仕途也满怀信心。“大一统”是他所倡导的,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他又不免想起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晁错。也正因为晁错力主削弱地方藩国的权力,倡导中央集权,终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酿成七国之乱。后来叛乱虽得以平息,王权得到削减,但在这场政治军事叛乱中晁错竟屈遭杀戮。正是一位儒臣的头颅,换回了中央集权的巩固。耶律楚材要冒着“晁氏危”制定大政方针来加强蒙古中央集权的力度,这是作为仁臣的他必须做的:尊孔孟之大义,尽忠孝,扶仁义。

(三)举贤才思想的体现

儒家十分重视教化,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所以积极地主张“举贤才”。孔子最早提出了举荐贤才。古代举荐贤才的方法主要有推举引荐贤才、征辟能人志士,通过推举制度选取优秀的人才。儒家十分重视贤才举荐的重要性,作为儒士的耶律楚材,十分懂得这个道理。他的举贤用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推荐、任用了一大批儒家知识分子和建议恢复科举制度这两个方面。巩固了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传播了儒家文明。仁政的实施需要儒士的推动。蒙古统治者是在马上得到的天下,所以在他们的心里尚武轻文的思想根深蒂固。而耶律楚材却认为,马上可得天下,但是不能治理天下。耶律楚材力谏文臣治国,大力引荐儒士,并希望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能人志士一同来治理国家。在其努力下,蒙古逐渐形成了任用文臣的习惯[11]125-127。

“君不见党候赏雪斟羊羔,蛾眉低唱白云谣,慷慨樽前一绝倒,高谈阔论夸雄豪;又不见陶谷开轩收竹雪,旋烧活火烹团月,笑捻吟须吟雪诗,冷淡生活太清绝。清欢浊乐争相高,至人视此轻鸿毛。嗜音酣酒元粗俗,癖茶嚼句空劬劳。龙庭飞雪风凄冽,天地模糊同一色。数卮美湩温如春,三弄悲风弦欲折。酪奴欢伯持降旌,诗声歌韵不敢鸣。党武陶文都勘破,真识此心无一个。”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0,《对雪鼓琴》

耶律楚材从自然的纯真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烦琐,他从一种动荡的心境中逃离了出来,这也是他疲劳心态的自我释放。作为一个身处中书令高位的儒治之臣,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生信仰,耶律楚材以济天下苍生为理想,安逸之时仍能想到受苦受难的百姓,此时他的劳苦之心变成了一种人生的疲惫。他对闲适生活迫切追求,便可知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向探索。在蒙古族不断地对外开拓和征服的过程中,耶律楚材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善纳广用,对于其他思想则用一种宏大的视角,重新调和现存而又逐步统一的国土。整个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正是这么一种真实的付出。人格的魅力,靠的不是刻意的勾画和塑造,而是博大的胸怀。《对雪鼓琴》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自然的探试,此中也隐含着人格的高度升华。

四、结语

耶律楚材出身于一个彻底汉化的契丹贵族家庭。自其祖父起便世代在金朝做官,居于燕京。当时的燕京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从小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其理想是“以儒治国”,按照儒家的学说来治理天下,实行儒家主张的政治制度,施行“仁政”,实现华夷一统,共享太平。耶律楚材生活于社会动荡的时代。当时的金政权已经腐朽,蒙古政权崛起。耶律楚材没有局限在传统的忠君观念和狭隘的民族意识上,而是竭尽全力地帮助蒙古统治者创立国家伟业,并大力宣扬“以儒治国”的政治思想,推行汉法,尽力减轻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保护了众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而实现了“以儒治国”的政治理想。他的“以儒治国”政治思想及实践对蒙元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后来忽必烈汉化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华夷治国蒙古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华夷一家:长城的经贸与和平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蒙古靴
唐代华夷关系理想图景下的“天下法”解析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想象的异邦:非我族类与华夷之别
蒙古香
近代“日本式华夷秩序”的转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