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及化解
——基于创意产业就业效应的分析
2018-04-02华正伟
华正伟
(沈阳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1]。更充分的就业需要有充足的就业岗位,而更高质量的就业通常意味着合理增长的劳动报酬、稳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体面的社会地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慢就业”现象已悄然兴起,更重要的是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社会稳定。因此,本文将从创意产业的就业效应视角探析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问题,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理想的理性分析
(一)大学生求职意愿的调查与结论
本文在对辽宁省六所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共有1 016人参与调查,其中有63.6%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去一、二线城市工作,25.5%的大学生选择在地级市就业,其他城市及地区仅占10.9%。对选取工作地点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发现:84.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能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及机会,更容易获得体面的职业和理想的薪酬。针对什么是理想工作,按其意愿程度(多选排序)有49.3%的大学生将“个人发展空间”作为了首要选择标准,其次是“公司待遇好”(为42.2%),然后是“行业发展有潜力”单位名气(为16.2%)和工作环境(为9.3%)。应届生所选择的行业依次为:互联网/电子信息、金融/经济、文化/教育、建筑/设计,合计占比达61.4%。这些行业被选择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互联网+”成为应届生最青睐的行业。这一调查结果总体反映出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查数据显示,85.6%的应届生签约到一、二线城市就业,其他城市仅为14.4%,而毕业生希望在一、二线城市就业的则高达88.7%[2]。同时,《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与前者高度吻合:签约在一线城市的应届毕业生占比最高[3]。由于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增长的就业机会,“新一线”已经成为独具吸引力的就业区域。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然后是县级市或县城,农村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4]。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成为大学生最热门的就业领域,就业人数占比大幅上升。以往大学生就业去向最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愿意且敢于在新业态领域追求心仪的职业,特别是对就业于大城市的渴望仍然高于其他地区。“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老家一套房”真实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状。
基于上述调查和数据分析,当前大学生真实的就业意愿就是想依托大城市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高质量就业。这种择业观有其经济理性和现实基础。
第一,从成就需要理论来看,个人为追求卓越,通过努力付出而获得成就,特别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去做,而且急于获得成功。而成就需要并非全由童年经验预先决定,它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5]。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则是成就需要较高的群体,喜欢追求高层次的目标。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多,个人发展空间大,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地域的首要目标。同样,社会知名度高,薪资福利好的行业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性、成就感和价值感,也因此大受大学生的青睐。
第二,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学历越高意味着大学生在教育成本方面的投入越高,相应地对就业单位的薪资福利、发展空间及其他需求自然会要求越高,如何实现教育投入回报最大化则成为大学生择业所考量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因具有相对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实现教育收益最大化,因此对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6]。换言之,大学生首先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要实现教育收益最大化。这种就业选择当然是一种符合现实的理性行为。
第三,从传统思想的角度看,我国自古以来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上大学=好工作=出人头地”,早已成为社会家庭的固有思维模式和美好愿望。“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稀缺资源,处于社会金字塔的顶层,被誉为“天之骄子”。因而成为社会精英,以获得社会尊重和体面生活,也就自然成为当今多数家庭全力供养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的主流选择。在“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作用下,每个大学生及家庭都会对受到高等教育后的就业有相当高的期望,都迫切地希望用更好的就业来证明“上大学”是值得的、正确的。因此,许多大学生以在大城市工作及受人尊重、收入高的职业为追求目标,有的甚至宁做稳定体面的“白领”,也不做一线高薪的“蓝领”。
(二)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现实矛盾
随着我国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主要的渠道,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和灵活性,打破了大学生的传统思维和就业模式。目前就业市场难以再按照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观念提供充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职位,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尚有巨大的差距。
第一,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量远高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量,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2001—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由114万增加到795万人,而2018年将突破820万人。2017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了1 500万人,同时农村转移劳动力约300万。根据测算,在现有经济增速的基础上全年只能新提供就业岗位1 100多万个[7],与新增劳动力之间尚有400多万个岗位缺口,就业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以及归国留学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就业市场已达到超饱和状态。更为不利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优于服务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量大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量,导致大学生出现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
第二,企业粗放型经营导致人才使用低端化,大学生难寻就业空间。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长期采取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重企业规模发展,轻产品质量与品牌,对产品研发投入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弱,因此普遍选择走依附型发展道路。这种依附型企业的产品生产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不仅使国内市场需求日益萎缩,而且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只能使用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这种依附型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难以形成自主品牌,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受限。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经济多以制造业为主,且处于全球经济链低端,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来发展。企业需要最多的是实用型操作工人,而为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则相对较少。因此,在这种特殊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就出现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
第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现阶段就业市场所出现的“企业聘人难,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就是多数高校专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造成的。高校缺乏战略眼光及对市场需求的预判,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当下形势发展和自身现状,使得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很难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或就业不足的风险。
第四,大学生自身择业定位失准,导致摩擦性失业增加。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发展的要求较高,但眼高手低,不能胜任自己理想的职位,需要岗位重新转换[8]。另外,大学生对心仪的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资期望值过高,理想薪资与实际待遇之间的落差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创意产业就业效应与大学生就业理想的耦合性分析
创意产业具有传统产业难以比拟的优势,现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引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的创意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高素质的劳动者需求在不断增长。这种具有创新性、年轻化、白领化和城市集聚等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属性和特点,正是大学生所青睐的,符合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心里预期。因此,发展创意产业与吸纳大学生群体就业,能够形成二者共栖、融合、衍生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一,创意产业发展能够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规模。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就业总量一直持续放大。2016年创意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0%,占GDP比重的4.14%[9]。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规模已由2004年873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2 041万人,年增长11.1%。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9%,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文化休闲娱乐业(14.7%)、文化信息传输业(12.8%)、广播电视电影业(12.6%),以及文化创意和设计业(11.8%),成为吸纳就业增幅最快的行业[10]。由于创意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居于产业链的高端,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性与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对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对富于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需求量较大。
第二,创意产业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方面,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快二、三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推动了就业结构优化。以新兴、高端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创意产业对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将会增加对高层次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同时,创意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创造就业的持续力。另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与知识创新紧密相关的产业,主要以创造性劳动为主,工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体力劳动强度总体上要低些,从而从业者主观体验的满意度较高。最重要的是创意产业被称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能形成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社会认可度高,更有利于从业者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总之,在创意产业领域就业,发展空间大,从业者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必将成为大学生所青睐的理想职业。
第三,创意产业能够提供自主创业的机会。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在创意生产和新技术支持下,快速催生新的行业和新的职业岗位。新职业作为分工体系的一个环节,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配置其中。而新创造或衍生出来的岗位,对从业者也提出了全新的技能要求。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分工更加细致,协作更加紧密,其生产方式更加灵活,从业者可以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进行工作,从而降低工作成本,增加灵活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创意产业领域里创业,前期资金少,创业门槛低,容易实现自主创业,这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创业机会。
第四,创意产业能够吸引大学生城市就业。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就业名声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将大都市及周边城市作为就业去向的首选,这一选择行为也与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了高度的耦合性。据斯科特的研究数据显示,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和都市区,美国的创意产业有超过50%的就业来自于城市,尤其集中在一些较大的都市区内[11]。从我国当前创意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其空间布局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及周边卫星城市,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因此,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其他区域要多一些。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具有完善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优势,知识和技术创新速度快,能够率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这意味着大学生选择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就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对而言,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大,不仅表现在就业总量上,也表现在就业结构上,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寻找到更加适合的职位,从而降低就业搜寻成本,这对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创意产业就业效应的扩展途径与对策
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当一国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 000美元时,创意产业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的状态。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超过了5 000美元,2016年已达到8 126美元。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会进一步扩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加快创意产业规模发展,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总量
根据奥肯定律,国民经济增长率与劳动就业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增加就业的根本在于经济增长。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效应。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小,产值比重低。因此,必须制定有效的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打破产业壁垒,加快产业集聚,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大力发展骨干或龙头创意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从而产生强大的辐射与拉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形成与骨干创意企业互为补充、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从而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只有创意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二)促进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加强文化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增加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实现价值链从中低端向高端升级。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发展文化创意新业态,推动创意产业向上下游拓展与延伸,以获得更多优势资源聚集,提高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其实质就是自身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
(三)推动创意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很不均衡,由东向西呈现出梯式发展格局,而且多聚集在区域中心城市。因此,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统筹东、西部的创意产业协调发展,整合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各个要素与各类资源。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展特色化产业,鼓励区域间合作,特别是通过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区域集聚,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同时,中心城市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积极寻求产业合作,发展配套产业,强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辐射功能,以实现创意产业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创意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将对释放大学生就业增长效应,以及就业区域的理性选择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自信
随着区域化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因为城市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当前城市的繁荣程度又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创意产业因老工业城市产业升级而兴起,而现代化城市又以独特的创意产业而发展。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是通过人口集聚和消费增长,进一步扩张创意产业市场,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就业比重。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就业弹性逐渐加大,大学生对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更有信心,可以更从容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选择。
(五)完善创意产业政策措施,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由于创意产业的创业门槛低,容易实现自主创业,而且创意企业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对大学生创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创意产业起步晚,现行的产业政策尚不完善,所以需要进一步确立其战略地位,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加强资金引导、加大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教育投资的收益回报。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创业即是最好的就业。
总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失衡,即我国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导致不能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高端岗位,同时大学生也不愿意进入低端产业领域工作。发展创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化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