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让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2018-04-02郭礼英
郭礼英
(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福清 3503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搭建知识交叉渗透的通道,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而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加强与生动形象的语文学科整合,使数学知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让“语文味”为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一、词语解释,让数学知识新鲜有趣
经常听到教师说,听语文课是多么有趣生动,而听数学课是那么枯燥乏味。也许这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其实,在数学课中适当穿插一些语文内容,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数学课增添色彩。并且借助语文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时,笔者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语文课中的名词解释,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促进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热情,同时也不忘数学课的本质。以下是本节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一:课的开始】
师:这节数学课,我们先不急着学习数学知识,先来认识几个词语。
生:数学课不是变成语文课了吗?
生:老师,是什么词语呢?(学生都忍不住想知道学习什么词语)
(教师出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师:你会读这几个词吗?你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生1:多一些,就是多一点点,多得不是很多的意思。
生2:多得多就是多很多的意思。
生3:它们好像是反义词。
生4:错。他们不是反义词,他们都是形容多,只是多多少不一样。
师:你说得真是太棒了,确实多一些、多得多是形容多,只是多的程度不同而已。
生5:多一些和少一些才是反义词。因为一个是说,多一点点,一个是说少一点点,它们的意思相反。
生6:那多得多和少得多也应该是反义词。因为它们一个是表示多很多,一个是表示少很多。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真的是超级棒。语文知识过关了,那接下来要用这几个词来学习数学知识,你们有信心学得更好吗?
这样淡化数学课的枯燥性、抽象性,给数学课增添“语文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多彩。通过解释名词,为教学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兴趣浓厚,一下子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片断二:课的总结处】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词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师:刚才会用语文的知识来解释它们,那现在你们会用数学的语言来“造句”吗?
生1:在比较两个数时,可以用上这些词语来形容。我举个例子,80比70多一些,70比80少一些,80比20多得多,20比80少得多。
生2:我也来举例子,我有100个苹果,小明只有10个,我的苹果比小明的多得多,小明的苹果比我少得多。
生3:我们班有29个男生,有26个女生,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一些,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一些。
课堂教学结束时,继续让学生解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只是在这个环节中,要求稍稍改变了,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来“造句”,把数学的味道还给数学课堂。
二、缩句与扩句,让数量关系更清晰明了
缩句和扩句几乎是语文学科的专用术语,其实,它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也相当地广泛。在解决问题时,笔者经常运用扩句和缩句法。在教学二年级下期解决两步问题时,因为刚从一步问题到两步,所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这时使用扩句和缩句,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数量关系更清晰明了。
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将两个条件经过计算合并为一个条件。这种练习就像语文教学中的缩句,可以帮助学生抽象出数学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如:“我们班有22个女生,20个男生,7个同学分成一组去春游,可以分成几组?”让学生根据“我们班有22个女生”“20个男生”两个条件,算出全班的总人数后,题目就缩编成:“我们班有42人,7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这样一缩,两步解决问题就成一步解决问题,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
又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中,将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改编为两个条件,使之变成未知条件,从而变成两步计算应用题。这种练习类似于语文教学中的“扩句”。如:“小兔一家种了45个萝卜,送给邻居兔奶奶家15个,还剩几个?”将第一个条件扩充为“小兔家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就改编成“小兔家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送给邻居兔奶奶家15个,还剩几个?”这样一扩,学生会发现两步解决问题其实就是从一步解决问题转变来的,感受到解决两步问题其实也不是很难,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改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两步应用题的分析程序,也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模型和结构,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步骤,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儿歌,让识记趣味横生
儿歌,是一种适合低年级学生念唱、欣赏的歌谣,其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特别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朗诵特点。学生不用刻意地去记忆就能背诵下来,从中获得成就感,学习自然就会有积极性。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例子中,儿歌也用得比较多。
比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笔者编了这样的一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吹喇叭;三七三七在一起;四六四六吃石榴;五五五五敲大鼓。”让学生在朗诵这样朗朗上口、童趣十足的儿歌时,记住10的分与合。再如,许多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总是会用到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识记每个月份的天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要在二月加。”通过儿歌,学生很快地记住大月小月,学起来既开心又扎实。
四、故事,让概念形象生动
数学王国有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定理,不妨熬制一种特殊的语文味——阐释概念的小故事。机械呆板的数学课堂就会被趣味盎然所取代,学生变得愿学、想学、乐学。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独具匠心地将“循环”这一抽象概念与耳熟能详的古老故事结合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
(教师播放录音: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
师:谁能接着往下讲?
生: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忽然停了下来)
师:怎么不往下讲了呢?
生:这个故事是讲不完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总是一句话不断地重复。
(师结合板书上:不断地重复)
师:在数学王国里,有一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就像这个故事里的那句话一样——不断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一个僵硬、抽象的数学概念被一个诙谐有趣的小故事直观形象化了,数学学习不再高不可攀。学生在这种既轻松又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入了新知的学习,就能很自然地理解“循环”的含义。
五、成语,完善概念的认知
成语在语文课上屡见不鲜,很多时候它似乎也成了语文学科的专利。其实,将成语应用于数学课堂中,也能收到独特的效果,使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如在学校赛课活动上,一位教师执教的《直线、射线和角》一课,就融入成语来解释直线、射线和线段。在教学完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后,教师出示了一道选择题:“用这三个成语‘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无终’,来表示今天学到的三种线,填到下面的括号里:①线段()②射线()③直线()。”“根据意思写成语”是语文课上经常做的一道练习,放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一下子提高了注意力。这个环节中,教师将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教学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又渗透了做事要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的行为教育,可谓一石多鸟。学生在这样生动的练习中,完善了对概念的认识。
再如教学《可能性》一课后,一位教师巧妙地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些成语,设计了如下的练习题:“按可能性的大小把下列成语从大到小进行排列:A.天方夜谭B.百发百中C.平分秋色D.百里挑一E.十拿九稳。”这样的习题不仅完善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更使枯燥的数学巩固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又一次营造高潮,给课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数学的教学与语文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存在许多关联。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增添一些“语文味”,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语文味”带入数学课堂,可以为数学课堂锦上添花。当然,如何更好地融合,就要看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够文理相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爱华,林宝才,黄舜,等.“循环小数”实录与评析[J].四川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