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成为道德行动的主人
——基于主体行动的自治德育实践探索

2018-04-02郑芝玲吴炳莽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活动

郑芝玲 吴炳莽

(福安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福建 福安 355000)

学生只有在以“主体”存在的前提下,才能主动接受教育,获得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及功利性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存在着学生主体弱化的问题,德育无视内化规律,以教育者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考,以简单机械的强化诱导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清晰而稳定的价值观难以形成,道德情感脆弱而不鲜明,道德行为易变而不能持续,甚至出现“道德两面性”现象。为改变学生主体弱化的状况,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开始积极探索“基于主体行动的自治德育”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基于主体行动的德育,是指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创造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成长和践行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意志支配道德行为,积极进行自我认知、自主判断、自我控制、自主实践,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品质。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是“我”要行动,“我”在行动,“我”为“我”行动,而不是在外部的压力之下被动的“服从”,最终要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想行动”“能行动”和“有行动”。

一、基于主体行动的自治德育途径

(一)实行“自己的队伍自己建”,激发自治积极性

1.开展班级自治小队建设。班级分成8个自治小队,民主选举8个组长,8个组长带领组员轮流负责管理班级事务一天,该组的组长就是对应的值日班长。实行值日班长检查制,形成“每日制度化”管理;班级按照学生意愿设立功能小组,有语文活动组、数学活动组、宣传活动组、体育活动组、卫生活动组、安全活动组等,功能小组在相应层面开展自治管理;班级建立“八员八长”,即墙面保洁员、地面保洁员、窗台保洁员、镜框保洁员、讲台保洁员、卫生工具整理员、图书柜整理员、红领巾检查员,花长、帘长、门长、灯长、窗长、桌长、凳长、伞长,使人人有岗,岗岗有责。实行功能小组成员每学期一换、“八员八长”每月一换、值日班长每天一换。学生在多岗位轮换中体验各种角色,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自治的积极性也被激发。

2.开展校级自治队伍的建设。主要抓好两个载体:大队委自治队和红领巾督导队。通过学生报名,公开竞选,组建队伍。大队委自治队机构健全,分工明确,成为学生自治的最高领导机关。大队长负责召集并主持大队委员会、中队长联席会,研究布置自治工作等;副大队长协助配合大队长进行工作,负责组织值日中队工作等;大队旗手负责主持升国旗仪式,大队集会时出旗和退旗等;大队组织委员负责普及少先队基本知识等;大队学习委员负责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大队宣传委员负责大队广播、电视台管理等。督导队职责重点对学校卫生、活动安全、大课间、路队、早午读进行督导。

3.开展校外雏鹰假日小队建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组建假日小队:按兴趣爱好组合小队;按队员居住区组合小队等。之后,教师做进一步的指导,让队员们初步学习如何开展雏鹰假日活动。队员们为自己的小队取名,推选队长,共同拟定活动计划,争取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假日小队建设让学生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二)实行“自己的习惯自己管”,增强自治管理能力

1.建立学生习惯养成体系。依据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结合学校实际,经过组织学生讨论,学校从三个维度(学校、家庭、社会)七个方面(卫生环保、遵纪守法、虚心学习、文明礼仪、安全健体、家庭自理、社会自觉)拟定学生看得到、能达成的“好习惯我养成”的教育与评价细则。

2.建立学生习惯养成的激励机制。学校以“得陶币,争奖章”为抓手,相对应设立“卫生环保章、遵纪守法章、虚心学习章、文明礼仪章、安全健体章、家庭自理章、社会自觉章”,开展每日学生自评、互评,每周教师导评、家长参评。“学生自评”注重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控,“学生互评”注重促进同伴学习与交流,“教师导评”则致力于增进师生关系和谐,“家长参评”旨在加强家校沟通与交流。奖章实行累加,贯穿整个学期,促使学生形成以学期为序列的成长链,不断激励实现自主成长目标,提高自治管理能力。

(三)实行“自己的活动自己搞”,提高自治水平

1.开展年段“自治”主题活动。每个年段一个主题:一年级“好习惯”;二年级“礼仪”;三年级“感恩”;四年级“爱家乡”;五年级“爱科学”;六年级“环保”。各个年段以自己的主题开展“我阅读、我实践、我体验、我成长”系列活动。各年级适时以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举行相应的主题展示活动。

2.开展缤纷舞台秀活动。学校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每学期举办三期展示活动,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在班级报名的基础上,参加学校的遴选,入选者在校级“缤纷舞台秀”上展示。学校不评分、不排名,不给学生任何压力,活动结束后学校根据学生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表彰鼓励。

3.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持续开展每月一主题的“社会大天地,实践助成长”社会实践活动:三月奉献月、四月感恩月、五月劳动月、六月艺术月、九月文明月、十月运动月、十一月节俭月、十二月科技月。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及家长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结合三八节、植树节、五一节、地球日、3.15等节庆日和纪念日,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四)实行“自己的进步自己争”,促进自动发展

1.设立“真爱少年”评价体系。“真爱少年”评选由美德星、智慧星、体育星、艺术星、创造星五个方面组成,每个“星”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按照年级的由低到高,指标要求也由低到高。所有考核指标都由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产生,是学生的意愿和目标。学校鼓励每位学生根据指标进行自我“修炼”,达到指标要求后申报接受学校考核。考核先争取单项达标,学校给予表彰。等到五个方面都达标了,就晋级最高荣誉——“真爱少年”,其事迹将被在校园的大电子屏上播放,也作为向上一级推荐优秀学生的重要指标。

2.实行“真爱少年”申报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给自己制订申报目标和计划,在一定时间内班级根据学生目标与计划进行跟踪考评,达到目标,完成计划,就授“星”。如陈佳怡同学申报“美德星之文明礼仪章”,她根据平常的缺点,制订申报内容如下:“本人承诺做到以下4条:(1)每天见到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见到客人主动问好。(2)坚持在校、在家、在街上都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3)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4)衣着整洁,不打开衣服拉链。以上4条请班委会每周抽查考核,如果不合要求,请取消我的申报资格。”可以看出,学生把自治成长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这样的自治就有了强大的持续力。

二、主体行动的自治德育指导方式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自治德育的实现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与发展,它不仅需要教师创造条件与机会,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根据学生主体在各类活动中的自主参与程度,基于主体自治的德育指导方式有引导式指导、激励式指导、探究式指导。

(一)引导式指导

引导式指导是指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主要采用说理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诱发和教育学生自主参与道德行动的意识与能力,以此促进学生道德自治。在基于主体性的德育自治模式中,它是前提性、基础性的指导方式。

引导式指导的流程是:激发动机—构建认知—主动行动—自觉反思四个流程。1.激发动机。以说理引导学生明确道德行动及其自治的意义,激活学生“我要行动”的自觉性;2.构建认知。以讲解、示范、演示、谈话、讨论、阅读等形式,学生对道德要求与行为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构建道德行为的整体性认识,建立基本的道德行为模式;3.主动行动。指导学生根据具体道德行为要求,积极、规范、熟练地行动;4.自觉反思。结合具体行为规范要求,在明理通情下导行,引导学生坚持一天一自我检查反思,自我奖惩,一周一小结交流,强化自己的意志,进行自我教育。

引导式指导是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目的,教师的教育与训练指导,都是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不是简单地形成道德的知与行,而是要达成自主地实践道德认识与行为为效果;引导式指导要求教师的“引”与“导”要到位,教师的“引”是在于创设条件与机会,激活学生道德行动的动力,教师的“导”是在于导学生道德发展方向、导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导学生道德的策略性行动、导学生道德的自我监控;引导式指导是递进式引导,通过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递进引导,促使学生主体行为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动转变,达到自治教育的目的。

(二)激励式指导

激励式指导是指在德育活动中,教师通过目标、信任、期待、成功、赏识、鼓励评价等形式,激发和唤醒学生内生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道德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道德。基于主体性的德育自治模式中,它是核心性、发展性的指导方式。

激励式指导的流程:积极期望——创设机会——自我执行——鼓励性评价。1.积极期望。教师对学生要有远景性和近景性的期望。远景性期望,即坚信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愿望、潜能,都能发展。近景性期望,即在具体德育活动中,提出学生努力后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目标和要求。2.创设机会。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道德发展创造多样、可行的机会,诱导学生主动参与道德活动。3.自我执行。学生根据近景性期望,自觉设立道德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持之以恒地行动,将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品行。4.鼓励性评价。对学生道德行动,采取以适应学生起点、找出优点、鼓励与表扬、扩大评价范围等形式为主的鼓励性评价,提升学生道德行动的成就感。

激励式指导是以教师要有积极的人性观、积极的学生观为前提的,承认每个学生都有道德发展的欲望与发展的优点,有优点就有进步的支柱,就有发展的希望。激励式指导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行动的成功为抓手,以提高学生“我能行动”“我为我行动”的道德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为目的。激励式指导要求教师要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原则,为学生创造道德成功与发展的机会。

(三)探究式指导

探究式指导是指在德育活动中,对学生道德活动中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以调查、研究、探索、总结等方式,指导学生实践与创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治能力。基于主体性的德育自治模式中,它是创新性、自我更新性的指导方式。

探究式指导的流程:问题确定—自主设计—积极行动—总结更新。1.问题确定。教师根据道德建设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教师提出难度适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道德发展问题。2.自主设计。学生根据问题,以调查、阅读、经验交流、学习请教等方式,寻找道德问题破解的路径与策略,设计道德行动方案。3.积极行动。根据道德行动方案,组织学生集体或个体开展多形式的道德活动,以促进道德发展问题的破解。4.总结更新。教师组织学生依据行动结果,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做法与存在问题,并不断更新与完善道德行动方案与道德行动策略。

探究式指导以问题设置为关键,整个指导方式是以道德发展问题为起点,道德问题的解决为终结,道德发展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生活性、典型性、发展性和迁移性。探究式指导是以促成学生自动性发展为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在探究道德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注重多角度、深层次、迁移性地指导,要能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思维发展,要能促进学生策略性地开展道德活动。

建立“基于主体行动的自治德育模式”,旨在通过各种道德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获得真知,学会创造,促进自身道德水平的发展;旨在把学生从“盲从”中解放出来,不仅从目标上确立促进学生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而且在德育模式的操作上,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使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自我判断,并且自觉地组织、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季爱民.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2]王慧霞.“主动发展型”德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活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