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2018-04-02朱选朝
朱选朝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要求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明确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作为高校一定要按照十九大的精神,做好高校稳定安全全方位的工作,确保学校稳定安全,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一、深刻认识保持高校持续和谐稳定安全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高校的和谐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完成好这一重大任务,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高校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保持学校持续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高校政治不稳、思想不稳、秩序不稳,要完成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只能是空谈。高校的和谐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完成肩负重大任务的基础和保证。高校要深刻认识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保持高校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维护好高校长久的和谐稳定,以促进整个事业的发展。
高校的和谐稳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在整个社会具有示范、辐射、引领作用,高校的和谐稳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样具有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神圣之地,万众瞩目。高校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社会各界及大众关注的焦点。高校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切实起到带动、示范、辐射、引领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高校应有对社会的担当,肩负起安定团结模范之地的责任。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示范之地,是中央对高校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其肩负的职能职责,应自觉地把高校本身建设成为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同时应担当起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社会层面,帮助地方培训教育干部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共同治理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显示度。
二、高校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主要标志
(一)保持高校政治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高校的办学方向。高校应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应自觉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校,深化综合改革,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高校科学发展,在贯彻执行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上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以确保高校的政治稳定。
(二)保持师生思想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要求切实落实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不懈”,在教育引导学生上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使广大师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理想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稳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稳定在勤奋学习、增长本领、干事创业上。
(三)保持高校秩序稳定
高校的秩序包括教育教学秩序、科研及成果转化秩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文化传承及文化活动秩序、师生学习生活秩序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秩序、学生实习实训秩序、内部大型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秩序等。高校秩序稳定的标志是一切活动有章可循,按规矩组织实施,纪律严明,师生行为规范,秩序井然,不发生问题。高校应在治理能力的提高和治理体系建设上下大功夫,完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秩序稳定。
(四)保持高校风清气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高校具有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文化氛围浓厚,师生朝气蓬勃,而且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也是高校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体现。高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着力解决师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就能够规避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即使偶尔出现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问题,也能够迅速解决,且能够把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保持高校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应树立高校和谐稳定、安定团结,则社会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理念,全方位做好高校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各项工作,保持高校长期的和谐稳定。高校的和谐稳定,应该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模范,高校的校风、学风,高校的一切工作应成为社会面的标杆,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文化优势,帮助各行各业维护稳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持的同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予以支持。
三、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一)建立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和安全的制度体系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要求完善国家安全制度建设.作为高校,应有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安全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的意识,建立维护高校稳定、确保师生安全的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政治稳定、思想稳定和秩序稳定。制度制定既要结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又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制度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方面的、加强对师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方面的、全方位育人方面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整改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方面的、加强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方面的、物防技防人防方面的、应急总体预案和单项预案方面的等等,应形成制度体系。同时,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防止制度和实际执行两张皮的问题。应建立制度执行的考评机制,使各项制度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制度在育人管事管物上的作用,保证高校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二)建立健全高校和谐稳定和确保安全的责任制并加大考核力度
党的十九报告要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高校的政治稳定、思想稳定、秩序稳定和安全需要明确高校班子、各个部门和各院系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和安全的职能,明确责任,建立责任制。要把责任细化并落实到各个工作部门、各工作环节、各个人身上,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应层层签订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和安全的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书应涵盖保持校园和谐稳定的所有内容。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平时和年终的考核力度,根据考核结果该表彰奖励的予以表彰奖励,应整改的及时整改,应惩处的及时惩处,把保持高校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责任落到实处。
(三)创新体制机制并应全力抓好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作为高校,要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建设并创新机制,保持高校持续和谐稳定和安全.就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应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警钟长鸣、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应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定期排查学校内部和学校与外界的矛盾纠纷,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化解,防止发生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事端。应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定期排查,登记造册,建立台账,逐项进行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应建立各种论坛、报告会审核监督机制,传播正能量,杜绝错误言论的传播。应建立网络运用和监控机制,做好舆情引导,及时封堵和删除有害信息。应建立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问题风险评估应对机制,重大政策出台前、重大项目实施前、其他重大问题解决前,都应进行风险评估,充分论证,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应缓做或者不做,对经过领导集体决定的重大事项,也应有针对性预案,以防止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对师生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1]。探究大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生命意识差,心理扭曲,基本没有自救、自护、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话很有道理。高校应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广大师生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应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专门教师、进课堂,也应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放假节点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日活动,其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最好以案例教育、实践教育为主。通过教育,要使教师具有指导学生提高生命意识、树立远大理想、自救自护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热爱生命,承担起肩负的责任,具有自救自护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具有了生命意识、心理健康,具有自救自护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会降低,安全事故也就会大幅度下降。
(五)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建设。在人防上,高校应建立健全维护稳定、确保安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按上级相关规定核定部门的编制,选拔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稳定安全部门,配足人员。在物防、技防上,应加大投入,设施设备一定要配备到位。设施设备应定期检修,保证正常使用。校园自动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应实现全覆盖。人防、物防、技防应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快速反应处置机制。应重点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的渗透破坏,重点防范恐怖爆炸事件,重点防范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十九大报告指出,严厉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作为高校,要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机构,并配备专人负责国家安全工作.要对师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5]。要加强对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维护民族团结。要加强阵地管理,论坛、讲座、学术报告等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网络和各种媒体的管理。
(七)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校园周边和谐稳定安全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1]。高校应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维护稳定部门、公安部门、街道办事处以及校园周边村级组织加强联系,加强对校园周边的巡查,及时反映校园周边存在的问题,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配合这些部门进行综合执法,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高校应主动与这些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校园周边治安形势,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就综合治理达成共识,对校园周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高校应与这些部门建立群防群守的联动机制,在信息、资源上共享,相互通气沟通,定期不定期联合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保持校园周边和谐稳定。
(八)果断处置影响高校稳定的事件,保持高校和谐稳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高校应制定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要结合学校实际,针对不同事项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应形成预案体系。其基本的预案应该有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火灾应急预案、大型活动应急预案、防恐防暴应急预案等。每个应急预案,应明确领导、机构、职责、响应级别、善后处理等内容。应对预案进行培训和演练,通过培训和演练,使每名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万一出现问题,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怎么去应对,不至于真正发生紧急情况而陷于混乱状态。突发事端具有偶然性,发生影响校园稳定或安全的事端后,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照事端的性质和轻重做出不同的级别响应,既要迅速果断,又要稳妥,使事端得到快速处置,并要防止发生连锁反应,把影响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