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养老服务实用人才培养探析
2018-04-02高巧珠
高巧珠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快速攀升,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而目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却存在供需失衡问题,这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招生提供了契机。探索完善养老服务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破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问题,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养老服务实用人才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但有效供给不足
根据有关部门对“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解读,现在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亿以上,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失能、80岁以上高龄、独居和空巢的老年人有相当占比,老年抚养压力不断加大[1]。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相叠加,老年人医疗保健、照护服务等需求问题越来越突出。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存在管理不规范、数量不充足、专业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待遇保障偏低等问题。访谈中,许多老人对养老服务不满意。原因有:一方面,养老机构大多提供一般的物质生活和卫生保健等服务,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还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大多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意,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简单护理等工作,照护服务整体水平较低,让老人感受不到充分的关怀和温暖。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这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养老服务实用人才提供了广阔市场。
(二)养老服务人员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准入机制
民政部于2001年2月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提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职康复人员;为老人服务的机构应有1名医生和相应数量的护士;护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数量要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2]。然而,该基本规范没有对养老服务人员准入机制作出刚性规定。目前,政府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社区居家养老(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等从业人员的培养与管理,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政府层面也没有明确规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由谁培养、怎么培养及培养目标,养老服务实用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
(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规定,今后将“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控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量”[3]。可见,今后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办学空间将受到影响,如不进行教学改革,现行设置的医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面临就业的困境和挑战。
调研了解到,各高等院校招生以临床医疗专业为主,招收养老服务专业生源少之又少;一些地方为贯彻上级精神,从2017年起也开始对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学进行改革。但总体看,目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办学仍以临床医疗专业为主,只有个别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缺乏完善的养老办学体系和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这对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加快教育教学转型发展提出现实迫切需要。
二、推进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养老服务实用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政府顶层设计,统一准入机制
针对目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养老服务实用人才缺乏政策支持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把培养养老服务实用人才作为教学改革发展的优先方向。
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主导统一制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准入条件,制定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办学规范及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不同养老形式、老年群体需求的医疗保健、照护服务实用人才。严格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准入机制,凡是从事养老医疗保健、照护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专业学习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在老年人群体中,有一般照护的,也有重度护理的,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对服务人员进行细化定位,监督具体落实。
2.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支持各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加快养老服务实用人才培养,为各养老机构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员,让更多的老人享受专业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支持相关养老机构与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目前,照护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在于服务养老是又苦又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薪酬待遇不高,造成专业人员引不进、留不住,十分短缺,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和薪酬待遇,用良好待遇留人。
3.建立激励机制。每年重阳节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养老服务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尊老、爱老、助老等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荣誉感。完善养老服务人员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考评奖惩激励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行业职业吸引力,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拓展招考生源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建立健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目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办学课程体系多以临床医疗专业为主,尚未建立养老服务实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可在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开设涉及老年医疗保健、生活护理、心理健康咨询、健身与娱乐等专业,发挥卫生职业院校医疗优势,培养能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人才[4]。
1.明确培养形式、培养目标、就业面向。招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五年,主要学习掌握老年学概论、老年心理学、老年生理学、老年健康照护、中西医康复保健、医疗护理等多门老年卫生必修课,开设人际沟通交流、膳食与营养、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选修课。以培养具备医疗基础知识、养老服务技能,能够在各类养老机构从事老年医疗保健、照护服务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社区、各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2.重视专业素养、专业精神教育。养老服务面对的是老年人群体,职业道德教育是首要必修课。目前,养老服务多重视医疗照护,而忽略心灵滋养。老年人行动局限,常觉得孤独无聊,有的在疾病和衰老困扰下,内心笼罩阴霾,这就要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切实做到“三心”,即有爱心、关心、耐心,让老人感受到人间有温暖、生活有生机,从而舒缓孤独感、无助感。因此,要开设职业道德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医风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专业素养精神培养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养老、孝老、敬老的职业责任。
3.注重社会调查实践。学生利用到养老机构兼职等多种途径,开展养老服务重点难点问题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实践,加深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重要性、紧迫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增强学生投身养老服务事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成为合格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者。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提交1份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有质量的养老服务社会调查报告,并将其纳入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路径
原来高等卫生职业院校采取完成理论学习后进行为期6个月见习、实习的单一培养路径,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实用人才的目标。为此,需要探索一套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配套建立勤工助学工作机制,减轻培养费用,激发学生对养老服务专业学习的热情。从养老服务专业实际出发,可考虑以“2+3”2年医学专业教育及医疗实践+3年养老机构规范化实践、勤工助学培训)为主体,探索一套多元的社会实践模式。(1)实训学工一体模式。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各类养老机构等实训设备设施,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以学徒工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相关职业技能。(2)有偿实践模式。与老干、民政、老年医院、社区、机构养老等部门建立定点联系,让学生增加实践锻炼机会,进行相关专业技术援助,做老年人的有偿钟点服务。(3)家庭养老实践模式。利用寒暑假期等向社区家庭内的老人开展专业有偿服务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社会志愿服务模式。由院校团委、学生会或党组织牵头,成立养老志愿服务队或服务小组,开展以敬老孝老为主题的群团活动或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以“义工”的形式进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