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幼儿园生态环境 滋养儿童自然成长
——以莆田市荔城区新溪幼儿园为例
2018-04-02蒋淑琴
蒋淑琴
(莆田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儿童生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命离不开自然的滋润。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一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学校不应该成为困住儿童的鸟笼,要带幼儿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虫鸟、溪流原野、沙石水土以及大社会等。
1924年“中国学前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中指出,我国的幼儿园存在“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的问题,他认为幼儿的学习是来自直接经验的获得,儿童的知识和经验,是在与自然和环境充分接触中积累起来。[1]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幼儿,也会更积极、阳光和自信,书上那些曾以为很深奥、冥思苦想也想不明白的知识,在大自然里他们很快就理解了。
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提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2]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幼儿园的建筑、环境已被钢筋水泥所替代,幼儿离“自然”渐行渐远。再者,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于幼儿园的园内资源往往很重视,挖掘较深,而对于大自然园外资源则认识不够、开发不足,没有很好的利用。
日本的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巧妙融入人与自然合一的理念。他们崇尚天然的木质材料,户外的玩沙、玩水区用粗大的木桩搭起了拱桥,桥下的桥墩,由石磨垒成……儿童可以在此中体验水的流动,放纸船,打水仗以及与其他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一切与大自然是那么地贴切。[3]
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和利用生态环境,重新带领儿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体验自然、探索自然并融入自然,让每个儿童的成长回归自然。
一、营造自然生态的园内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成长
(一)田园种植感受生命
《指南》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2]种植园正是调动幼儿各种感官进行体验、探究的场所,使幼儿能与土地、植物进行深入的对话。如,该园教师为幼儿开辟了一块块袖珍农耕小田,用红砖铺成小路,便于幼儿行走并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同时,还充分利用空间,在种植区内搭建了一座菇房,让幼儿体验菌菇的生长过程。教师创设种植园的目的是让幼儿有更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水分,感受植物生长的巨大力量,而不是为了使幼儿掌握栽培技巧。教师有意选择种植一些生长周期较短、生长快、变化明显的植物,幼儿一起用铁锹挖土、共同种植萝卜、青菜、给植物浇水等,通过春播秋收,感受到自然界岁月的更替、四季的流转。幼儿动手劳作,观察、记录,洒下辛勤的汗水,食用自己种的作物,了解到原来饭桌上的可口菜肴是经过大自然和人类共同精心培育而成的。
(二)区域设置满足需求
在幼儿园的大操场前,该园教师用轮胎和沙土制作了小山坡,轮胎桌椅,提供户外的帐篷,为幼儿创设了亲近自然的自主游戏空间,在这里他们一会儿是建筑师,一会儿是工程师;一会儿是烧烤店的烧烤师,一会儿又是蛋糕房的蛋糕师……在教学楼的后面,教师用水泥和瓷砖围成玩沙和玩水区,投放了游戏工具,幼儿可以玩建构游戏,了解沙土、水的特性。在种植园的右前方,设置了挑战区,提供竹梯、轮胎等材料,给幼儿自主、创新、挑战的机会。在幼儿园北门对面设置涂鸦区,幼儿可以大胆想象、尽情创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和创造,感受着这些自然材料的魅力和特点,感受着自己和自然环境丝丝入扣的联系。
(三)微型景观增进情感
活动室的观察角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既可美化环境,又是幼儿走进自然、学习科学的重要场所。该园的教师打破常规,充分利用各楼层的走廊,把走廊变成了公园般的观察场所,增加了观察角的面积。同时,教师和家长、幼儿一起集思广益,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观察角。比如,用牛奶盒、石头,喷泉,竹筒流水器,并配有各种人造水底景观,为鱼儿们营造晶莹剔透的生态环境。教师还别出心裁,用废旧的皮球、洗衣液瓶等作为容器种植各种植物,在造型上注意错落有致等。潺潺的水声、冒起的水泡、摇曳的水草、追逐的鱼儿、美丽的花朵,令环境生机盎然。这样的观察角既美化环境,又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弥补了活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让幼儿在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中获得认知、发展能力、体验快乐。
(四)创造条件平常对话
该园教师利用小学遗留的假山、绿植创设了游戏的小花园,收集投放些木板、红砖、空心砖、轮胎、锅碗瓢盆、瓶瓶罐罐、放大镜等,幼儿自发搭建成游戏所需的灶台、店铺、货架、表演台……在小花园中,幼儿发现了树叶的颜色变化,聆听了草丛中不同的虫鸣声,观察了蚂蚁队伍的“接头”与运输;下雨时,他们还在假山下聆听雨滴的声音,和雨一起做游戏,收获满手的清凉,感受雨点儿带来的快乐。在小花园的亲自然体验活动中,幼儿的专注、自主、交流、分享、表达、想象、创造等品质和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二、寻找和利用资源丰富的周边自然环境,激发幼儿与自然和谐成长
大自然赐予我们绚丽多彩的美景,自然界的美是真实的美,很容易被幼儿感知。教师要带领儿童走向自然,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环境中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如该园周边就有正荣小区、滨溪公园,小区环境整洁舒适,有人工大草坪,树木、草、灌木立体种植,错落有致。滨溪公园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有陈文龙纪念馆,丰富的设施和人文资源,这些都是教师开展亲自然体验活动的“大课堂”。
(一)结合节日,开展亲自然体验活动
一年当中有着各种节日,很多节日都蕴含着非凡的意义。如3月12日植树节活动,教师结合该节日的特点,带幼儿和家长一起到万科城旁边的滨溪公园里进行了“让绿色的希望从学校萌发”植树活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挖土、栽苗、填土、浇水,忙得不亦悦乎。大班幼儿亲手做了一个个漂亮的护树卡,挂在小树苗上,倡议大家爱护树木,珍爱家园。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家长和幼儿来到玉湖公园捡垃圾、清洗建筑物等,他们做得很认真,都想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在节日里体验感受自然、爱护环境,是幼儿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二)聆听童声,抓住有价值的话题,生成主题活动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目标,有所侧重地实施“亲自然”体验,开展主题活动。每到春天,新溪幼儿园所有的班级都会来到了滨溪公园,同年龄段的三个班级选择不一样的场地,首先带领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随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主题探究活动。如大二班的小朋友到滨溪公园,他们对树底下的一个洞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好奇:这洞洞里住着谁?是不是小鼹鼠的家?里面是不是有蛇?天上会不会也有洞?随后,他们还在公园里寻找哪里还有洞洞……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通过主题内容《神秘洞》进一步深入幼儿之间的相互讨论:生活中哪些东西也有洞?洞洞的作用?……教师也请家长帮忙,继续带幼儿去生活中寻找洞在那里,让幼儿知道“洞”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洞与都市建设的关系。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体验,幼儿对“神秘洞”的想象与创作更丰富。
(三)划分区域,开展不同题材的语言活动
根据户外特点把正荣府划分为正荣A区、正荣B区,把滨溪公园也划分为滨溪A区、滨溪B区,教师根据语言活动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区域。如大班语言活动《风在哪里》,这个活动需要有花儿、草儿、树儿、小河等场景,所以把它放在滨溪A区。而小班语言活动《小猪去郊游》,教师根据故事的情节,以去公园郊游引入,带领幼儿逛公园,边走边说,最后到草地上来分享故事,所以把它放在滨溪B区进行。又比如大班的语言活动《阳光编织口袋》,这首诗歌内容涉及窗户、小花、湖水这些景物,所以教师们一致认为正荣府的场景更适合这个活动,那儿有高楼,可以让幼儿观察阳光照在窗户上是什么样,阳光还照在花朵上、小河上,石头上,路灯上是什么样子的等,可以让幼儿充分理解事物与阳光之间的关系。为此就把这个活动放在正荣的A区。中班语言活动《小猫寄信》,要让幼儿认识邮筒,了解寄信的常识,而正荣府的小洋房门前都有一个小邮筒,正好可以让幼儿来认识,所以就把这个活动放在正荣的B区进行。
综上所述教师要拉近幼儿与大自然的距离,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开拓视野、汲取知识、感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
三、亲自然生态环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切身体会到,首先,“亲自然”环境创设必须立足本园实际,因地制宜,切不可生搬硬套,要与当地色人文景观和园本文化相适宜、相和谐、相融洽。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因此“亲自然”环境创设不能仅仅作为观赏的摆设,必须是能与幼儿互动起来。其次,户外亲自然环境的选择要考虑到距离幼儿园不能太远。而且种植了各种层次分明的树木,可以是参天大树,也有适合幼儿攀爬的树,还有幼儿伸手可及的矮树灌木;能看到鸟儿展翅高飞,花儿争奇斗艳;除此之外还要具有多样的地形,有大草坪,让幼儿奔跑;有小山坡,让幼儿打滚;有小桥流水,有一段可以让幼儿锻炼体力和意志力的台阶小径。再次,“亲自然”环境创设要保障安全,不管是提供的材料还是自然环境,一定要有安全教育细则以及精细化的安全保障措施。
总之,环境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成长离不开自然环境,一切自然蕴涵的信息对生命都是滋养。教师要因园而宜,创设和利用幼儿园内外的自然生态环境,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教育,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成长,真正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